2021年1月上旬,拼多多員工在脈脈匿名貼文被解職,新聞鬧了很多天。
許多人堅信脈脈「外洩資料、出賣用戶」給拼多多。
脈脈的匿名版是很多爆料的發源地,各大廠的員工在上面爆各種料,經常成為新聞讓各大廠公關疲於奔命。
本文來源:豹變
微信id:baobiannews
作者:黃小芳
脈脈的職言社區像一個巨大的互聯網公司茶水間。
拼多多辭退脈脈上爆料員工一事,將職場社交平台脈脈再次置於風口浪尖。
脈脈上的匿名發帖員工如何被拼多多發現的,外界質疑脈脈對個人資訊保護不到位。
儘管脈脈第一時間回應稱,不會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提供匿名發帖者的資訊,但猜疑並沒有因此散去。
這不是脈脈第一次因為匿名爆料而出名。
往前梳理,無論是美團收購摩拜,ofo貪腐問題,甚至李小璐和PG One的短視頻是怎麽流出的,都起源於脈脈匿名職言區。
對於脈脈來說,經營這家「茶水間」,讓職場人看到互聯網大廠的B面,更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存在感和人氣,但從這裡傳播出去的過激、不實匿名言論,容易將互聯網大廠與脈脈擺到對立面,而匿名發言人的隱私能否保護,又可能將用戶和脈脈擺到了對立面。
因為匿名爆料,脈脈、用戶、互聯網大廠基本上處在不可能三角裏。
互聯網界「吐槽大會」
拼多多員工猝死事件的揭開,最先來自於脈脈的職言社區。
ID為恒山弟子的用戶在職言板塊,用4行內容,寫下了一個23歲生命的離去。
脈脈的用戶發現後自發頂帖和轉發,這件事也因此迅速被媒體報導傳播。
之後,關於拼多多更多令人憤怒的現實被曝光,有員工被救護車抬走,匿名發帖曝光此事的拼多多員工被公司找到並辭退,將火又燒到了脈脈身上。
在脈脈職言這個喧囂的輿論場裏,披著匿名馬甲的每個打工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陣地。
「匿名」是這裡活躍的原因,如果個人資訊不得到保護,發聲者實際「裸奔」,那麽用戶和脈脈之間的信任基本被打破。
脈脈CEO林凡不得不發了一條朋友圈:這麽多年來,為了保護員工平等發聲的權力,我們拒絕了無數投資人和CEO的刪帖/查資訊的請求,也因此接了無數的官司,就是為了讓大家放心安全的發言,我們不會泄露發言者的資訊。
2013年上線的脈脈,主打職場社交。
其老對手赤兔2019年下線時,創始人沈博陽寫了一篇文章總結稱,中國用戶對職場社交只有三個強需求:匿名社交、找工作、建立人脈。
在他看來,脈脈「其實骨子裏就是一個披著領英外衣的Secret(匿名社交軟件)」。
匿名爆料如同互聯網大廠後院「瓜地」,「真瓜」「假瓜」亂飛,還有別有用心的瓜,風險不小。
事實上,早在2018年7月,脈脈的匿名社交業務就被網信辦責令關停整頓,再次上線後,匿名爆料以「職言」形式再次出現,每個人使用唯一ID,可以匿公司、匿職業,也可以全匿。
不管是匿名爆料,還是職言,本質還是脈脈版互聯網界吐槽大會,但與娛樂節目輕踩實捧不同,脈脈職言板塊的吐槽直接關係到各大公司的利益,成了互聯網大廠重點監控的負面輿論場地。
因為職言區的爆料和吐槽,脈脈已經接連吃官司。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百度、Boss直聘、B站關聯公司寬娛等先後將脈脈告上法庭。
其中,B站起訴理由是,名為「嗶哩嗶哩員工」的帳號評論稱「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
B站認為,該評論損害寬娛公司的商業信譽和企業形象,構成商業詆毀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法院最終判決脈脈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0萬元及合理費用10萬元,並發布相關聲明以消除影響。
而在與Boss直聘關聯的案件中,脈脈被要求披露相關言論用戶的個人資訊,法院予以批准。
安理律師事務所律師胡娟娟告訴豹變,法律保護個人的隱私,但並非是沒有限制的保護。
對於用戶的違法行為,脈脈公司有義務提供其相關資訊。
本案中,如果脈脈公司不服,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請再審。
在更多的同行看來,職場社交應該以信任為基礎。
而赤兔創始人沈博陽則直接說,脈脈講了再多的故事,其實就是用Secret做運營拉新做活躍,用領英講資本的故事。
從商業角度來看,職言板塊對於脈脈來說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活躍社區,增加了用戶數量和黏性。
另一方面,匿名板塊也很容易演變為有恃無恐的發泄場所,成為風險爆發地,影響品牌形象,脈脈立場搖擺更容易將自己置於用戶、大廠的不可能三角裏。
所以,匿名板塊註定無法成為脈脈主打業務。
脈脈上還有什麼?
林凡不斷對外強調,匿名從來不是脈脈平台的全部。
2019年他表示,匿名板塊的DAU不到脈脈整體的10%。「我們希望這些真實資訊最終還是能夠得到解決,而不是作為媒體爆料的地方。」
這幾年脈脈做了很多內容方向的嘗試,試圖將重心從最初的社交轉移到社區上,以內容來增強用戶黏性,比如首頁推薦資訊流,引入PGC內容搞行業頭條,運營各種職場相關話題、圈子。
於是從脈脈的社區內容上,能看到很多APP的影子,比如行業頭條有今日頭條的影子,問答板塊則是知乎的味道,至於熱搜和話題圈子像極了微博和豆瓣。
在林凡看來,要想讓中高端人才公開分享資訊,關鍵在於內容社區氛圍的打造和營造。
從搜索展示上也可以看出脈脈打造社區內容的優先順序。
在脈脈上搜索任意關鍵詞,排在前面的是職言板塊、人脈,然後話題圈子、實名動態、行業頭條文章、問答板塊等。
這也讓脈脈成為職場大型獵奇現場,互聯網大廠的凡爾賽聚集地之一,「25歲,年薪80w ,剛收到另一大廠的offer,好苦惱這兩難的選擇。」「被挖給了double,領導挽留也給了double,已提離職,接下來咋整。」
更多的人還是抱著了解公司「內幕」的心思打開脈脈,「某某公司怎麽樣?在某某公司工作是怎樣的體驗?」是每個求職者經常瀏覽的內容。
儘管也有人真的在職言區討論技術問題,但能沖上熱榜的,大多帶著一種令人目瞪口呆的魔幻現實主義情節。
比如公司逼死員工、公司的變態制度、996、裁員,以及大快人心的員工絕地反擊。
官方表示,截至2020年6月底,脈脈實名註冊用戶1.1億。
而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脈脈月活超過800萬。
雖然註冊用戶跨過了億人門檻,為脈脈打造職場人脈打下基礎,但為了擴張濫用用戶資訊,脈脈也一直被吐槽。
比如,強行要求用戶授權通訊錄許可權,未經允許以人脈名義直接向通訊錄中的朋友發送消息。
即使卸載了APP,依然會收到推廣簡訊騷擾。
早年脈脈因為抓取使用微博用戶數據,還跟微博鬧出了一場「羅生門」官司。
當時,脈脈的「一度人脈」中,出現大量非脈脈用戶直接顯示有新浪微博用戶頭像、教育等資訊。
兩家公司打了1年多的官司。
最終法院判定,脈脈構成不正當競爭,賠償微博200萬。
這件事在林凡看來是對方投資不成的蓄意報復,「對這樣的結果,我們早有預感。新浪曾數次表達過希望投資的意向,脈脈未從,隨後新浪開始扶植嫡系。在脈脈新一輪投資落定時,他們終於磨刀霍霍。」
有意思的是,脈脈四輪融資背後全是創投機構,沒有任何互聯網產業資本。
資本故事難講?
業務上的搖擺不清,反映到背後的是資本故事難講。
脈脈曾對外透露,公司已於2016年12月31日實現盈虧平衡。
但林凡在2019年10月表示,「公司接近盈利」,也就是說還沒盈利。
脈脈原本計劃於2019年IPO,目標市值為100億美元。
但2018年D輪融資之後,脈脈基本再沒有資本動作。
2019年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林凡回復,「脈脈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但是現在並不是最好的時機,目前仍在觀察。」
林凡曾表示,脈脈目前的主要營收,分為廣告、to C的會員收費、to B的招聘這三大塊,比例大概在40%、40%以及20%。
脈脈的會員單價為每月68元。
購買者可獲得更多的人脈添加許可權。
據豹變親自體驗,脈脈上實名註冊的用戶活躍度並不高。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有些好友添加時隔一年才通過。
而陌生人社交一旦建立熟人關係,大概率還是會遷移到微信這些軟件上。
用戶大都把它當做一個以備不時之需的通訊錄。
而且脈脈會員因為沒有自動續費、取消續費的提示,在黑貓投訴上,600多條投訴大部分跟會員自動續費相關。
至於招聘,脈脈面向企業推出企業版會員套餐。
豹變獲悉,該套餐總共為兩檔,6個賬號價格為39800一年,12個賬號則為88000一年。
如果一家企業想要在脈脈上做企業號,打造自我的雇主品牌,借助脈脈運營則每年需要交納16800元。
雖然都價格不菲,但從目前的收入占比來看,招聘帶給脈脈的想像力終究是少了點。
一位求職者曾這樣調侃在脈脈上的求職體驗,「脈脈上的工作機會就像渣男一樣,沒那麽鐘意你,還總是在撩你。」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如果招聘者在脈脈上開通了智能邀約,脈脈就會主動匹配,也就是和求職者發起對話的並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機器,回復率自然會打折扣。
對比同做職場交友的軟件領英LinkedIn,此前的財報數據顯示,領英主營業務構成中,人才解決方案占比接近40%,雇用占比35%,也就是說招聘才是領英的收入主要來源。
而廣告和會員訂閱收費占比共計20%。
D輪融資之後,脈脈人數擴張了4倍,開始重點做一些商業變現工作,也探索過知識付費。
2018年1月,脈脈曾上線主打職場教育的「脈課堂」,豹變翻閱發現脈課堂的課程並不多,全部加起來不足100,其中最高學習人數也不到2萬人。
從各個方面觀察,它都像是被脈脈已經放棄的嘗試。
廣告是脈脈重要的營收來源,甚至消息欄中也會出現廣告。
脈脈APP個人用戶資訊中錢包一欄裏,會為其他第三方平台導流,比如極速借款,會引導至百度有錢花,而其他租房、生活服務等都會引導至58同城。
而在匿名社交領域做到上市的陌陌,營收大頭來自直播,占比一直在60%到70%。
不過脈脈的職場匿名屬性決定了它和直播無緣。
脈脈也曾經嘗試過大咖職播,最終不了了之。
豹變就相關問題諮詢脈脈,截至發稿並沒有得到回復。
從2013年上線算起,脈脈至今已有8年的歷史。
職場匿名社交,確實給打工人在996裏帶來了一些快感,也給脈脈帶來了人氣,但在滿足眾人圍觀的同時,也要面對各種公信力質疑。
作為茶水間經營者,脈脈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就始終得面對用戶和互聯網大廠的雙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