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任正非二女兒姚安娜宣布出道。
同一天孟晚舟接獲死亡威脅上了新聞。
本文來源:捉守使
微信id:dtszs2020
作者:大唐捉守使
1
任何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都是從思想開始。
1978年9月23日,根據魯迅同名小說的話劇《於無聲處》,在上海工人文化宮的小劇場上演。
當時,主辦方不敢向公眾開放,只邀請了一些親朋好友來觀戲。
隨著情節的發展,觀眾越來越安靜。
當最後一句台詞「人民不會永遠沉默!」喊出時,劇場內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三個月,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經歷了一場長達36天的馬拉松式的辯論。
這場辯論中,他講了什麼話呢?
「要加強集體領導,反對突出宣傳個人。」
「現在這個時期更要加強民主。集中那麽多年,現在是民主不夠,大家不敢講,心有餘悸。」
後來他的這些話,變成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這位老人可能沒有想到,這篇文章將會徹底改變中國的面貌。
自此以後,後人把中國的這一段現代史稱之為: 「改革」。
1979年,便是改革的第一個春天。
這一年,寶安縣撤銷,深圳市特區成立。
老人說:「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後來《紐約時報》驚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那一年,28歲的王石枕著一本已經被翻爛的《大衛·科波菲爾》,睡在深圳的一個建築工地裏。
此時,25歲的任正非正為父親能否平反和自己能否入黨而發愁。
在這之前,被關牛棚裏的父親一直叮囑當兵的兒子,要好好學習。
為此,任正非在當兵期間,偷偷摸摸地自學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等專業技術,還把樊映川的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
在時代的浪潮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2
時代的變化浩浩蕩蕩,運氣永遠屬於勇立潮頭者。
對於中國的弄潮兒而言,儘管改革的號角早已吹響,但直到1987年,才有英雄「聞聲起舞」。
1987年,因所在單位連年虧損,42歲的宗慶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老子要自己幹!
他借了14萬,創辦了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開啟了蹬三輪、賣冰棍的創業之路。
也同樣是1987年,因工作不順利,被下崗的任正非集資2萬元,和幾位朋友在深圳創辦了華為公司,寓意「中華有為」。
那一年,任正非的大女兒孟晚舟15歲。
孟晚舟在後來的回憶錄《風箏》中,提到那段日子:「父母在深圳艱苦工作,她們住在漏雨的屋子裏。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四面透風,隔壁鄰居說話都能聽到。」
童年的孟晚舟,屬於被父母「拋棄」的狀態。
父親任正非是工作狂人,母親孟軍是省長的女兒,也是個女強人。
兩人都沒空管女兒,孟晚舟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吃了不少苦,教育也沒有跟上。
和孟晚舟遭遇很像的,是宗慶後的獨生女宗馥莉。
創業的時候,宗慶後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一年365天,有200天跑在市場一線,對女兒自然照顧得很少。
宗馥莉上小學時,父母甚少接送過她,放學後她只能自己背著書包到公司食堂吃飯。
後來的一段訪談中,宗慶後坦言自己愧疚於女兒:「女兒16歲只身赴美國讀寄宿學校,自己還是因為罐頭出口到美國了才順便去看了一下」。
和宗慶後一樣,任正非也對子女有非常深的歉意。
任正非有次接受採訪,被記者問:「你作為父親也好,作為丈夫也好,你給自己打幾分?」
任正非說:「我對孩子是虧欠的,因為創業,很忙,我很少有時間和孩子充分的溝通交流。大的兩個小孩,在他們小時候,我就當兵去了,11個月才能回一次家。我基本十幾個小時都在公司,要麽就在出差,幾個月不回家。」
3
1988年,16歲的孟晚舟考上了深圳大學會計系。
畢業後,她沒有進入父親的公司,而是先去銀行工作。
後來因為銀行整合撤銷網點,孟晚舟成了被裁掉的那一批。
此時,正值中國出現第一波的留學熱,孟晚舟想到了留學,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本來,孟晚舟已經拿到心儀大學的offer,卻因為英語不好,在辦簽證的時候,被懷疑有移民傾向,拒簽。
下崗失業,求學無門。
任正非讓孟晚舟來幫他「打理」華為,工作崗位是:接線員。
此時,任正非靠著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式控制交換機,發了一筆小財。
賺到錢後,他又孤註一擲投入到C&C08交換機的研發。
5年後,C&C08交換機研發成功,華為成了中國一流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在此期間,孟晚舟沒有搞過什麼大項目。
在華為的很多年,孟晚舟的業務範圍很廣,又很不起眼,小到文件列印、產品目錄製作,大到展會安排。
總之,就是一些邊邊角角的事情。
幫助任正非統籌裏外的,是他的秘書姚凌,也是她開啟了任正非的第二段婚姻。
現在有很多企業家說,董事長找秘書的「陋習」,要追溯到任正非。
但他們只是學到了其皮毛,而沒學到精髓。
任正非在處理家庭關係中,有獨特的魅力。
他把兩任妻子的關係處理地和和美美,和姚凌的結婚證,是前妻幫忙辦的。
後來,他和姚凌生了個女兒,取名姚安娜。
戶口也是前妻幫忙辦的。
4
前妻和後妻相處融洽,大公主和小公主也是兩邊開花。
1998年,任正非與第一任妻子孟軍正式離婚,同年姚安娜出生。
可能是壓力,也可能是不甘心。
在華為打雜多年的孟晚舟考到華中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她被任正非重用,從行政轉到財務。
後來,孟晚舟變身工作狂人,建立全球統一的華為財務組織,成為華為的核心骨幹。
2011年,華為的官網上第一次出現孟晚舟的名字,職位是常務董事、CFO。
孟晚舟在後來說到:「忙碌把時間縮短,苦難把歲月拉長。」
有人問任正非,華為成功的核心點是什麼?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財務體系和人力資源體系。
這是孟晚舟第一次被父親公開認可。
相比於大公主,小公主要順風順水的多。
畢竟1998年的華為,已經是年銷89億的電信巨頭。
姚安娜出生8個月時,就被任正非帶在身邊親自教導。
5歲開始學習鋼琴、書法、音樂、國畫,小學就去了英國牛津,接受全英教育。
這樣的學習環境,是姐姐孟晚舟曾經的朝思暮想。
2013年,熱愛芭蕾的姚安娜到上海專業芭蕾舞工作室接受職業訓練。
兩年後,姚安娜以ACT滿分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
當年,哈佛大學在中國只錄取了4人。
姚安娜第一次被世人所認識,是在2018年的巴黎克利翁名媛舞會上。
這是一場世界頂尖白富美的聚會,被福布斯評為最奢侈的晚會,號稱「世界十大奢華舞會之首」。
能有資格出席這場舞會的,只有世界範圍內出身名門望族、頂級富商,或者財閥的女孩。
而且他們還必須「底子乾淨」,有出眾的才華,畢業於名校等等。
特朗普的兩個女兒因曾經生育不能入選,希爾頓女兒也因緋聞落敗。
每年的舞會,都只有寥寥二十幾位「名媛」能拿到邀請函,姚安娜位列其中。
那是姚安娜第一次作為華為公主的面貌迎接世人的贊嘆。
但僅僅過了一周,華為的大公主卻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時刻」。
5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搭乘香港飛往墨西哥的航班。
在途經溫哥華轉機時,被加拿大警方應美國政府司法互助要求逮捕。
理由是:商業欺詐。
加方認為,孟晚舟可能參與了一項陰謀,誘使金融機構進行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的交易。
從此,她的腳踝就戴上了電子監視器。
此時正是華為被美國針對的關鍵時刻,人們紛紛指責美國的野蠻,和公主的不幸遭遇。
在公開信論壇下,華為職工及網友們在評論區留言,盼望著「漁舟唱晚,孟總早歸」。
孟晚舟在獲得保釋後,發了一條朋友圈,配圖是是華為的宣傳海報。
海報的靈感來源,正是從小學習芭蕾舞的妹妹姚安娜。
13歲那年,姚安娜在排練芭蕾劇《小美人魚》時受傷。
由於腳趾甲開裂,流血,只能纏上紗布再跳。
節目結束,姚安娜的舞鞋被帶血的紗布纏住,最後是連皮帶肉,一起被扯下來的。
當時任正非看到了,但什麼也沒說。
孟晚舟被囚禁期間,也意外得到了父愛的彌補。
在孟晚舟被扣加拿大後,央視記者多次採訪任正非,問及大女兒問題。
他說:如果我和孟晚舟同時被抓就好了,那她就不會這麽孤單。
父親越內疚,孟晚舟反而越豁達,像是在撫平老人家心裡的褶皺。
6
時間一晃,兩年多過去了。
孟晚舟還在加拿大,至今沒有可以歸來的消息。
2020年,22歲的姚安娜順利從哈佛畢業。
無數網友們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感到激動不已。
因為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很多人都期待她繼承姐姐的事業。
畢竟她是哈佛出來的高材生,進入家族企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入駐華為只是網友的一廂情願。
2021年1月14日,任正非的你小女兒姚安娜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微博24小時霸占熱搜第一,誰也不會想到,華為的公主會選擇進軍娛樂圈,做網紅。
腳踩王冠,自稱破格公主,和孟晚舟的腳鐐形成鮮明對比。
不知道是不是微博誠心騙流量,微博第一的「姚安娜出道」和微博第二的「孟晚舟收到死亡威脅」引起了網友們巨大的撕裂。
「你的學校是常青藤哈佛,你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你占據了這個世界上最頂級的教育資源,有最頂級的家庭支撐,你可謂國之重器,但卻不做與國之重器相匹配的事情。」
「她白白浪費了她那舉世無雙、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才能:投胎的才能。」
孟晚舟還陷於危局之中,妹妹卻自稱公主出道。
這樣的反差讓人唏噓。
但對於姚安娜的出道,任正非是百分百支持的。
在姚安娜參加名媛會的時候,任正非就說:
「小孩很熱愛文藝,有人邀請她參加名媛會時,她跟爸爸媽媽商量說她要出席,當時我的態度是支持。因為如果打擊這一次,未來她人生的其他路走不順時,就會說爸爸媽媽堵了這條路。我們還不如支持她,她想怎麽辦就怎麽辦。」
而在出道之前,任正非還實地考察了姚安娜所在經紀公司,不可謂不用心。
對於任正非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彌補。
彌補自己對女兒的愧疚。
7
同父不同命。
孟晚舟和姚安娜的撕裂,就像是中國兩代人的撕裂。
改革開放用了30年的時間,讓中國煥然一新。
而相差26歲的兩公主,正契合了中國變遷的30年。
70後的孟晚舟,在改革的浪潮下起舞,他們見證了國家從貧弱走向富強的過程,自身也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
作為交換,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喜好,犧牲了自己選擇人生的機會,犧牲了享受人生的閒暇。
他們只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時代的浪潮。
而98年的姚安娜,正好是享受發展紅利的一代人。
就像b站《後浪》所說:「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很多人在童年 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有了孟晚舟這代人的隱忍,才有了現在姚安娜自由選擇的權利。
而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正是從沒得選,到有得選。
就這一點而言,姚安娜的選擇既是一種歲月安好,也彌散出一股令人不安的悲哀。
1979年的春天,那位老人偕著夫人踏上了美國土地,說要親自去走走看看。
後來有人評價:老人走的,是一條「面向未來」的道路。
現在的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怎樣才能真正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