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微博
作者:河森堡
我漸漸有種感覺,就是中國的資訊世界其實漸漸在顯露出一個趨勢,那就是人們在精神上開始歸附於一個個缺乏交集甚至彼此獨立的圈子,同時各個圈子裏的人完全沒有意向去理解其他圈子裏的事,大家各說各話,各行其事,最後甚至到了物理空間很近但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啥的程度。
您就好比說,之前我和幾個伙伴去某地出差,坐車的時候看到路邊有個巨大的廣告牌,上面是一女明星的照片。
我就說:「這女明星好漂亮,是誰呀?」
車上當地人聽到後非常震驚,說她你都不知道?她超火啊,我們本地盡人皆知。
但我們隊伍裏其他幾個伙伴聽了也一臉懵逼,紛紛表示這位明星的名字之前沒有聽到過哪怕一次。
再好比說,這段時間,辛巴因為銷售風波接二連三地被媒體報導,但微博上我不只一次看見有人對這個名字表示困惑,說這人是誰?之前完全沒聽說過,辛巴不是獅子王嗎?
▲東北第一網紅辛巴
[irp posts=”120214″ name=”廣州官方公布對東北大網紅辛巴的處罰,只罰款不用坐牢,吃瓜群眾可以散了”]
確實,如果時間倒回一年甚至幾個月,辛巴在微博上還很少被人談論,但在另外一個平台,他已經有數千萬粉絲和數億的電商銷售額了。
一個中國網紅擁有超澳大利亞人口數倍的粉絲量,但在另外一個中國網絡平台卻較少被人提起,這聽起來頗具魔幻色彩,足見國內各個資訊領域之間的交集是非常有限的。
這樣的例子如果要舉的話還能有很多,有人推測是互聯網平台的擴張和引導造就了這樣的局面,並表示這是一種割裂,讓人心憂。
但我覺得不是,實際情況是,大家在精神上本來就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更傾向的文化環境,各個互聯網平台只不過是給了大家選擇的余地,讓這個本來就存在的事實顯露出來而已。
我覺得這不僅沒必要心憂,反而還是件好事,世界本就千差萬別五彩繽紛,有那些我完全不知道的文化內容存在,說明人們在資訊上的選擇空間大於我的認知範圍。
社會的文化光譜寬過我雙眼的視界,但如果資訊世界的內容收斂到僅僅讓一部分人感到滿意和熟悉,那也一定意味著同時有很多人失去了選擇的余地。
屆時,一個局促壓抑的世界將徐徐降臨。
直到今天,我還會想起當年在路邊看到的那個陌生女明星廣告,雖然她的名字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我祝願她事業順利,因為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深愛著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