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留學全知道
微信id:EduKnow
作者:
最近大火的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有兩位實習生的遭遇引起廣泛討論。
一位是有著世界名校留學背景的史丹福學霸王驍,另一位是28歲裸辭,想「背水一戰」拿到offer的二本學生丁輝。
▲上:王驍 下:丁輝
他倆的情商表現是吃瓜群眾討論的焦點,但他們的學歷背景也成為熱議的話題:當二本生和名校海歸同台PK時,到底誰更勝一籌?
在綜藝裏,二本學生「背水輝」雖然在中途被淘汰,但他表現出來的職場韌性卻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史丹福小哥略顯傲氣的「凡爾賽」行為要比專業實力更搶眼。
早年間,出國留學被視作一種「鍍金」,回國後的職業發展道路也頗為光鮮。
而近年來,隨著回國學生人數逐年上漲,學歷不等於能力,海歸哪怕是史丹福的光環在HR眼中幾乎已經不再。
跟874萬應屆畢業生搶飯碗?
UniCareer近日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今年回國求職海歸數量暴增七成,達80萬人。
他們不僅要向有限的崗位發起衝擊,還要與874萬國內應屆畢業生同台競爭,一張海外文憑並沒有讓企業對他們高看幾分。
「回國就業的態勢的確比往年來的迅猛,但這些人的質量有多高就不好說了。」在國內一家醫藥企業從事HR崗位多年的方靜說。
方靜所在的企業是國內一家高科技生物制藥上市公司,主要招聘的是生物和藥化領域的研發人才,學歷背景多為碩士、博士及以上。
在招聘環節,方靜發現,今年有很多在海外進修的博士後還沒等到合同結束,就選擇了提前回國。
「這一類候選人確實比以前要多不少。」她補充到,「就連我們公司裏一些高管也在給還在留學的子女訂票回國,寧願在家上網課,都不願意讓孩子在當地待著,畢竟國內還是比較安全的。」
方靜將今年回國的海歸分為幾類:一類是在國外畢業甚至已經在當地工作的人,出於安全考慮,想要躲避疫情而盡早回來;另一類是原先打算畢業後留在國外發展,種種原因導致實際工作情況並未達到預期的人。
還有一類則比較特殊,可以稱為「出口轉內銷」型,是一群原先準備出國,但因疫情受阻,乾脆先在國內就業的人。
甚至以前在就業市場上不常見的人才,在今年也密集回國。
「包括一些高中階段就出國,本科和碩士都在國外念的這批人,我們這段時間也有接觸到一些。」互聯網公司HR海倫介紹到,「往年在招聘時接觸到的留學生比較多的是碩士階段才出去留學的。」
和方靜觀察到的一樣,海倫也發現,原本在海外已經定居或是已經工作好幾年的一些人,如今也選擇了回國就業。
據《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在海歸就業行業排名中,金融和科技行業高居前兩位。
▲圖片來源:UniCareer《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
但受宏觀環境影響,金融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因此金融行業的海歸就業占比同比上年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相關從業人員需求不斷攀升,一躍成為歸國留學人員主要的就業領域。
其他行業中,新經濟下的大文娛、在線教育等行業的海歸就業占比都有所上升。
但方靜認為,對技術型崗位來說,學校好很重要,應聘者的學歷往往跟能力成正比。
候選人是否有過海外經歷,對公司來說則不是那麽重要。
「在我們這行,你在國外讀個博士或者進修個博士後,就一定比國內同學歷的優秀嗎?不見得!我們面試下來,六七成的留學生並沒有同類國內學生優秀。
然而,同一職位的起薪會向擁有海外經歷的候選人傾斜,只不過幅度並不大。
「對於基礎崗位來說,起薪差距也就500-1000塊。」方靜說,「我們公司還是以候選人的能力來定薪,能力強我們才會給高薪。不過,海外回來的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更高,希望拿到更高的薪酬。」為了留住優秀的候選人,企業則會在原定的起薪上稍作增加。
海倫介紹,由於前幾年互聯網行業對國內名牌大學畢業生和留學生並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行業內對學歷的要求較為寬松。
但近年來,隨著行業的飛速發展,清北復交的畢業生們都紮堆在互聯網。
回流的海歸直面的是跟這些985、211的應屆畢業競爭,而985的畢業生比海外隨便一個大學的海歸對海倫更有吸引力。
有時,海倫會做一個「簡單粗暴」的排查,尤其當手頭收到的簡歷量很多時。
「比如我收到2000份簡歷時,我可能會把大專及以下全部篩掉。接下去我會看應聘者的本科院校,把不是985的再篩掉,再從剩下的人裏去挑。這樣也會比較節省時間。」
文化適應性是海歸硬傷?
留學光環其實跟國內企業發展有關。
中國加入WTO之後,貿易往來增多,大批外企進入中國。
有外語優勢的人才因此變得吃香。
民企崛起和留學生不再稀缺,企業也看清了海外學歷的實際價值,以及其中的水土不服。
在交談中,兩位HR都提到了留學生文化適應性的問題。
在方靜眼裏,很多留學生,「尤其是家庭條件非常好的」,沒有努力工作的意願,在工作上也沒那麽能吃苦,同時還會攜帶著西方文化價值觀。
「他反而不適應國內這種東方文化,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圍繞著西方文化轉。」
方靜也遇到過認真踏實的留學生,不過對方對國內職場的大環境缺乏基本的理解。
曾經有一個從高中階段就出國讀書的男生,家裏人托關係安排他到方靜所在的公司輪崗實習。
在人力資源部工作期間,方靜發現,這個男生雖然家境優渥,但身上並沒有富家子的做派,「人很認真,很踏實,也很願意去做事。」
然而,方靜還是感覺到,有一些東西,他還是缺失了。
這位男生由於自己的性格比較單純,對很多事情看得很簡單,比如職場上有些話背後的畫外音可能聽不出來,而人力資源部又是很需要員工懂這些人情世故的。
對於這類員工來說,去適應眼前這份工作環境,可能需要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時間。
海倫也感覺到留學生文化適應性的問題。
一部分留學生在學成歸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會「比較心高氣傲」。
在團隊融合這一點上,由於留學生對國內的就業行情和團隊文化缺乏了解,融入也會比較慢。
▲圖片來源:pexels
除此之外,作為一名正處於發展期藥企的HR,方靜看中應聘者身上實打實的專業技術。
公司的的性質要求市場部的員工也需要具備行業專業知識,「所以這個人一定要是專業技術出身,同時他的性格還得外向,其實這跟他是不是在國外讀過書,是沒有關係的。」
方靜也並不是沒有嘗試過給市場部錄用一些有過海外留學經歷的候選人,即使對方本科學歷不錯,碩士留學,英語也好,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差距還是擺在了技術上。
這類候選人將來入職後,技術層面還得通過初期的帶教學習來彌補,這對公司來說,無疑是一項不經濟的選擇。
留學光環真的褪到一點不剩了嗎?
現實並沒有那麽絕對。
一個赤裸的現實擺在面前,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某一時期可能很需要海歸,尤其是海外名校的畢業生,目的是美化公司門面,甚至在某些場合成為裝點門面的「工具」。
比如,企業在做上市籌備或上市審核的時候,會涉及到相關人員的資質提交。
海倫介紹,在這個階段,人力資源部通常會考慮招募一些國內名校或者是海外名校的留學生,從而有利於企業在推廣層面進行包裝。
鄙視鏈底端:英國碩士?
在HR眼裏,業內確實存在一條「鄙視鏈」。
這條「鄙視鏈」的形成雖然也是為效率服務,比如在篩選簡歷時會看第一學歷,先篩去大專和普通本科的學生;之後一輪再篩選非985學校的畢業生。
而英國碩士很可能在第一輪篩選中就「掛了」。
方靜看來,英國碩士的技術能力通常很一般。
在英國,碩士項目普遍都是授課型,學生上完規定課程,提交完論文,碩士文憑也就到手了。
這導致在技術型公司很難適應要求。
即便是勉強被錄入公司之後,還需要後期非常努力的學習才能彌補專業上的短板。
互聯網公司的HR海倫也認同這一觀點。
在過往面試中,海倫碰到過不少英國一年期碩士應聘者。
一開始,為了讓項目成員的背景「好看一點」,海倫準備往裡面放幾個留學生。
「但我面了一些之後覺得確實挺水的,之後可能就會避免去用這類留學生。」
但作為英國G5碩士畢業的留學生,目前在四大工作的Catherine並不認同HR的判斷。
「水校哪裡都有。」Catherine說,「HR對海外學校的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有些HR可能看到比較狹隘,覺得英國一年的碩士很水,但一些對學校了解比較多的HR,就知道即便是一年的碩士項目,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Catherine在本科階段念的是一所中外合辦大學的2 2項目,前兩年在國內就讀,後面兩年去英國的校區就讀。
其實,Catherine當初選擇一所中外合辦大學的目的很明確。
由於高考發揮不理想,報考國內院校「挺虧的」,當時又正好看到有中外合辦的學校,Catherine覺得自己可以再拼一下,經過四年的學習,還是可以申請到好的研究生院校。
一切也如Catherine所願,大四那年,她順利申請到了英國一所G5院校,就讀經濟專業碩士項目,項目時常為10個月。
▲倫敦 來源:pexels
Catherine並沒有在就讀期間「劃水」。
相反,這個項目時間短,需要研讀大量文獻,考核也不輕鬆。
她幾乎沒有時間在當地找實習,更不用提正式的工作了。
據她所知,身邊朋友基本都選擇畢業後回國找工作。
唯一在當地工作的兩位,一位是從高中到碩士,一直在倫敦念,對當地的情況非常熟悉;另一位則是本科和碩士均在倫敦政經,也有過一些相關的實習,之後順利找到了工作。
在英國碩士泛濫的這幾年,G5卻一直很難申。
Catherine認為,即使本科是清北之流,也未必能申請到頂尖的牛津和劍橋。
她有一位本科在浙大讀會計的朋友,「是那種在班裏排到前五的,能力也很強,但是他當時了解下來,能申請到的最好的院校,基本也是牛劍以外的了。」
但Catherine也表示,目前國內各行業內卷嚴重,即使是英國G5院校的畢業生,對比下來也不占多少優勢了。
雖然畢業於金融專業,Catherine說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去投行,原因很簡單:投行太看重候選人的本科院校了。
「除非你的研究生學校非常好,同時面試表示非常出色,才有可能進去投行。」
砸幾十萬去留學,值嗎?
留在英美變得越來越難,海歸回國能拿到多少薪資呢?
據UniCareer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有近4成海歸第一年年薪不足10萬。
▲圖片來源:UniCareer《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
很多家長發出靈魂叩問:花幾十甚至幾百萬送孩子出國留學,值嗎?
作為曾經在美國工作多年,回國後在外企和中資企業都有過經歷的資深獵頭,Clare認為,長遠來看,留學經歷的確對人生的豐富度和完整度有很大的好處。
「畢竟國外學術上還是踏實很多,特別是英美頂尖學校的理科和人文學科,能給一個人打下非常好的學術基礎。」
她也很能理解留學生歸國熱。
能在國外畢業留下來的還是少數人,而且華裔在英美職場的上升空間的確存在天花板。
如果想要乖乖往上爬,當然完全可以,在中層混混,日子也很好過,美國一套房相比北上廣深也要便宜很多。
「但你的根不在那裏,如果要將自己從裏到外都『洗白』,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最後也未必獲得同等的利益。」在Clare看來,中國留學生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國際化的背景,尤其是在跨境業務上。
但回國之後,並不是意味著就能憑借留學背景坐吃山空。
像是黑石這樣的頂級私募,也不見得會舍棄清華北大的優秀人才,而完全錄用海歸。
Clare提到的另外一點則值得深思,也就是新一代海歸的經歷已經和上一代不同,無論是經歷的磨難還是事業心,都像是被包裝過。
「很明顯的一點,很多海龜身上的特質不是自然生長或者說野蠻生長出來的,而是被刻意包裝和調教出來,你一旦把他放回汪洋大海裏,這條魚並不一定能躍龍門。」
Clare是千禧年之後不久去美國留學的一批中國學生。
教育部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3.9萬人,2004年也不過11.4萬人。
留學期間,Clare的生活跟如今外界眼中留學生「衣食無憂」的情況可以說天差地別。
▲圖片來源:pexels
「那時候沒有什麼錢,每周坐公交去買一次菜,單程都要40多分鐘。洗衣做飯刷馬桶都是自己幹。」這樣的生活,Clare堅持了8年多。
在如今的Clare眼裏,異國他鄉獨自生活受過的苦,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甚至比讀書帶來的影響還要深遠。
可是,現在的留學生已經很少經歷這些。
「現在的孩子到國外,那些家庭條件好的,有幾個不請阿姨?這些孩子就算到了國外,也沒有真的苦過,他跟在國內時是差不多的衣食無憂的一種生活方式。」
二十年間,無數中國人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去異國求學。
數據顯示,2019年度,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已經是世紀之初的18倍,從3.9萬到70.35萬,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出於各自不同的考量:求新知、感受異國文化、鍍金、移民……
在回流趨勢愈發猛烈的今天,出於「鍍金」目的而出國的這些人,重新踏上熟悉的土地,擠入人才招聘的洪流,是否會忍不住問自己:我真的「鍍金」了嗎?
或許,一切還是要回歸到自我修煉上。
海外留學究竟值不值,或許不能用薪資去衡量,應該拉到更長遠的未來,在人生的完整度和豐富度上,曾經的那段留學時光,是不是為生命添了幾筆意義。
※特此感謝方靜、海倫、Catherine、Clare為本次採訪提供一手資訊。
為保護隱私,文中採訪對象除Clare外均為化名。
References:
http://news.cctv.com/2020/12/23/ARTIHFljVtQ6TKtUPURUNmg5201223.shtml
https://business.linkedin.com/zh-cn/talent-solutions/s/sem-report-resources/overseas-student-jobseeking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covid-resilience-ranking/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212147274630474&wfr=spider&for=pc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sjxw/2020-12/22/c_1210941290.htm
http://www.cbdio.com/BigData/2020-08/03/content_6158991.ht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32902-1-1.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t/moe_47/s3573/201004/t20100416_8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