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之後十年了,我們仍然對好萊塢的技術抱有期待

本文來源:毒眸

微信id:DomoreDumou

作者:廖藝舟

「阿凡達」消失十年後,我們仍然對卡梅隆和好萊塢的技術主義抱有期待。

當2019年3月那樁改變好萊塢格局的「世紀併購」塵埃落定時,全世界大眾影迷討論最多的話題是,漫威「流落在外」的超級英雄們能否順利回歸「主宇宙」。

從2017到2019,經過反復的報價、磋商、競購、等待監管審核,又扛過美國最大有線電視運營商康卡斯特的半途截殺,迪士尼終於豪擲713億美元買下了福克斯大部分資產,其中包括漫威曾出售的《X戰警》《死侍》《神奇四俠》等IP。

並購協議生效後,迪士尼第一時間更新了官網焦點圖,但居於最中心位置的並非那些漫畫角色,甚至不是自家招牌「米老鼠」,而是那部占據全球影史票房榜首位置近十年的《阿凡達》。

圖片

僅僅4個月後,榜首易主,漫威鋪設十年、畢功一役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成為了新的票房總冠軍。

一年後,在迪士尼2020年投資者大會上,50餘款電影、劇集、動畫項目一次性公布,其中包括10部漫威相關劇集,10部星球大戰系列衍生劇集,迪士尼和皮克斯的真人、動畫電影與原創劇集各達15部,內容陣容豪華豐富。

長達4小時的發布會上,官方卻對《阿凡達》隻字未提。

按原定計劃,《阿凡達》的續集本應與《星球大戰》的新作交替出現在未來每年12月檔期。

迪士尼介紹了2023年上映的《星球大戰:俠盜中隊》的詳細資訊,定檔2022年的《阿凡達2:水之道》卻沒得到任何展示。

反常的緘默引人猜疑。

外媒暗示如今時過境遷,迪士尼或許對《阿凡達》系列的市場潛能不再抱有充沛信心。

在《阿凡達》消失的十年裏,詹姆斯•卡梅隆再未執導新的作品,凱文•費奇規劃的「漫威電影宇宙」席卷全球票倉。

曾經的《阿凡達》引領技術突破,用嶄新的視覺奇觀讓觀眾驚嘆,如今人們再度對超級英雄商業大片感到審美疲勞,下一部「阿凡達」仍未到來。

圖片

它的名字依然家喻戶曉,影史地位依然無可撼動,但續作的反復拖延的確為《阿凡達》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或許《阿凡達》也在「與時俱進」,其續集也在踏上和漫威一樣的系列化、品牌化道路。

但在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看來,這不會消除觀眾對《阿凡達2》在視效技術層面的期待,期待它會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再次扮演「院線拯救者」。

「有生之年」,續集未見

《阿凡達》在中國內地開畫前一天,北京迎來了自1951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暴風雪。

影片上映首周,在五環外的電影博物館,室外排隊人數能達到六七百,觀眾通常需要在零下十幾度的氣溫下,等候3小時以上才能入場。

透骨寒風卻無法阻擋人們對這部「3D IMAX」大片的熱情。

2010年的中國互聯網上,流傳著「《阿凡達》一票難求似春運」的說法。

《阿凡達》的票價一路高歌猛進,甚至在購物網站上掛出過1500元的天價。

該片北美IMAX-3D版本一般售價13美元,按當年匯率換算不超過90元人民幣。

那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末尾,《阿凡達》的橫空出世引發了全球觀影熱潮。

該片在2009年登陸北美院線,次年1月4日引入中國內地,許多觀眾都還存有彼時的難忘記憶。

影片首周即收獲2.8億票房,最終成績為13.4億人民幣。

放在今天這只是一部常規頭部大片的票房體量,但對10年前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卻是個驚人的數字。

據國家電影局數據,2010年年度票房總計為101.7億,《阿凡達》單片貢獻占比超過了13%。

《阿凡達》釋放了觀眾對於新技術的需求,此後國內不論影院數量還是影廳設備都進入了高速提升期。

2009年,中國銀幕總數只有不到5000塊,其中IMAX銀幕僅22塊。

2019年年底,全國銀幕總數已近7萬塊,影院數達1.2萬,杜比、4DX、IMAX等播映方式都不再新鮮。

尤其是2011年,國內銀幕數量實現了史上最高的48%增幅。

這多半得益於《阿凡達》的轟動效應給放映端帶來的大規模革新。

在2011年,卡梅隆和《阿凡達》攝影師及技術總監文斯•佩斯,整合重組了卡梅隆-佩斯集團(CPG),並在第二年在天津設立了CPG中國,進一步參與到中國中國電影的3D進程。

這家公司後來參與了《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三生三世十裏桃花》等電影的製作。

圖片

▲詹姆斯•卡梅隆

除了市場和硬體層面,由於《阿凡達》的火爆一直延續到2010年春節假期,其現象級的表現還讓業界首次看到了春節檔的潛力。

在傳統視角裏,春節走親探友是國人預設習俗,電影並非消費首選,「春節檔」比起「賀歲檔」也常年處於弱勢。

《阿凡達》打開了檔期狹口,2013年周星馳則用《西遊•降魔篇》徹底撬動了檔期大門,如今春節檔已成為內地市場全年最大的檔期。

成功收割全球影市,總票房達27.88億美金,功利來看給《阿凡達》製作續集本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未曾想,如今卻被拖成了讓人無奈的「有生之年系列」。

早在首部《阿凡達》上映期間,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就公開提及可能會拍攝續集,並認為「第二部相對容易,相關技術已輕車熟路」。

2012年年末,卡梅隆表示兩部續集會採用「背靠背」的形式進行拍攝,爭取在2014-2015年間與觀眾見面。

2013年,卡梅隆透露自己正在撰寫《阿凡達2》和《阿凡達3》的劇本,但沒有說明具體的上映時間。

然而此後這兩部續集就開始了漫長的「跳票」與「溜粉」之旅。

檔期有「確定2016年12月」、「推遲一年定檔2017年12月」、「再度跳票或將於2018年12月上映」等等說法,爆料與辟謠來回反復。

圖片

直到2017年4月,一直雲遮霧繞的《阿凡達》續集終於釋出官方消息,並且一口氣排了四部電影的檔期,其中《阿凡達2》定檔2020年12月,套拍的《阿凡達3》延後一年,《阿凡達4》與《阿凡達5》採用同樣的拍攝模式,分別列檔2024年和2025年。

圖片

▲同年9月《阿凡達2》發布首張片場照

可當興奮的觀眾真的站到2020年年末回望,恐怕也只剩唏噓。

2019年迪士尼的發布會上,剛剛獲得版權的新東家宣布《阿凡達2》檔期從2020年延後至2021年,今年發布會則杳無音信。

目前關於該系列的最新動向是,在紐西蘭的劇組早已復工,第二部已完成全部實景與真人拍攝,《阿凡達3》也拍完了95%。

換言之,影片還未進入最關鍵的特效製作階段。

不過在發布會後不久,面對媒體的討論。

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達》系列電影製片人喬恩•蘭道都在Twitter上發布了片場圖,來展示續集的拍攝進程。

喬恩•蘭道在動態上寫道:「正如你所預料的那樣,在製作電影史上票房第2高的電影的續集時,製作方將不惜一切代價。」

好萊塢的另一條路

在《阿凡達》創造票房歷史的前一年,漫威電影宇宙首部作品《鋼鐵俠》上映。

到2019年,《阿凡達》的影史票房冠軍寶座,終於讓給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票房冠軍易主,也意味著好萊塢路線的重要變革。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電視就開始威脅電影的市場地位,到70年代中期,美國90%以上家庭擁有電視。

在電視普及的影響下,據統計,1971年只有1580萬美國人到影院觀影,1929年這個數字是9500萬。

為了對抗電視業,好萊塢轉向技術革命,將寬銀幕、立體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

各大製片廠開始傾向於集中預算,拍攝大製作影片來維持大銀幕的魅力。

1975年斯皮爾伯格推出《大白鯊》,1977年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問世。

那時的黑白電視只有3-5個頻道,「大片」所提供的觀感足以讓電影重回受歡迎的娛樂形式行列。

圖片

▲《星球大戰》

科幻電影或許是最需要視效支撐、也最適合展現視效成果的類型。

《星球大戰》將《2001太空漫遊》的視聽體驗再升一階,為了拍攝該片盧卡斯創立了「工業光魔特效公司」,電影擁有空前的800多個特效鏡頭。

詹姆斯•卡梅隆在14歲時被《2001太空漫遊》中的炫目奇觀所觸動,開始對電影技術萌發興趣。

《星球大戰》上映後,他直接辭掉了卡車司機的工作,和朋友聯合創作了一段11分鐘的科幻短片。

《星球大戰》三十年後,有著1600多個特效鏡頭《阿凡達》將電影工業正式帶入了3D時代。

3D、IMAX、全CG動態捕捉技術都具有劃時代意義,它們再度改變了電影的製作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

南方網的一篇影評如此評價《阿凡達》的技術革命:「甭管家用投影儀還是藍光DVD,在以《阿凡達》為代表的IMAX-3D面前都不值一提。在飽經小熒幕誘惑達半個世紀之後,詹姆斯•卡梅隆終於讓我們發現:原來還是大銀幕才有大智慧。」

某種程度上,《阿凡達》與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終結者》遵循同樣的邏輯:通過展示所處時代最頂尖的電影拍攝手法和科技手段,來提高電影這一娛樂形式的市場競爭力。

它們帶給觀眾的震撼,正如當年的《星球大戰》一樣。

但影院和新媒體對觀眾的爭奪戰從未止歇,好萊塢也不會因為一次技術革新而高枕無憂。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曾在一次和喬治•盧卡斯的對談中,拋出一個令人意外的說法:如果好萊塢製片廠繼續依賴大片,說不定某個暑期檔所有大片全都票房慘淡,那好萊塢的好日子是不是就到頭了?

《阿凡達》後的十年裏,它的「接棒者們」採用了另一種模式:超長系列化和品牌化。

2005年,羅伯特•艾格接任迪士尼CEO。相比好萊塢的類型片,此時迪士尼的家庭電影海外擴展不順,艾格為此確定了執行至今的品牌化戰略,並在2009年斥資40億美元收購漫威。

2019年,迪士尼創下132億美元的單公司年度票房新紀錄。

好萊塢依舊統治全球電影市場,靠的不再是單片輸出,而是打造「宇宙」。

《復聯4》在國內上映時,熱度較「前輩」《阿凡達》有過之而無不及,多家媒體用「電影院堪比跨年現場」來作為報導標題。

全球範圍內,這部電影在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魯等南美國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都成為了年度票房冠軍。

製作系列片和續集是各大製片廠長久以來規避風險的方法。

但在「漫威模式」以前,極少有IP能夠持續拍攝4部以上。經典的《指環王》、諾蘭版的《蝙蝠俠》、索尼的《蜘蛛俠》都是三部曲模式。

圖片

漫威通過讓講述單個英雄故事的「solo篇」與側重群像描寫的「集結篇」形成良性互動,在全球範圍內培養了大量粉絲,進一步降低了內容的不確定性

在漫威宇宙裏,所有作品均需由影業總裁凱文•費奇整體把控,風格盡量維持一致。

演員與角色綁定,個人表達需要服從長線規劃,電影的拍攝與製作更像流水線產品。

在2018年,卡梅隆就在推廣自己的新紀錄片時,含蓄批評了冗長的超級英雄電影:「我希望我們能很快對『復仇者聯盟』感到疲倦,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些電影。只是,除了雄性激素過高、沒有家庭的男人們花兩個小時拼死冒險順便摧毀城市之外,還有其他故事可以說。」

在漫威宇宙階段性收官的節點,馬丁•史柯西斯、弗朗西斯•科波拉這批70年代成名的導演在2019年末集體發聲,稱「漫威宇宙不算真的電影」,只是「主題公園」。

翻看最新的BoxOffice Mojo全球票房總榜,目前排名前三的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阿凡達》《泰坦尼克號》,4到9位分屬《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侏儸紀世界》《獅子王》《復仇者聯盟》《玩命關頭7》。

上述影片的全球總收益均在15億美元以上。

除了卡梅隆的兩部作品,其餘所有電影要麽是老IP的翻新重拍,要麽是超長線布局的系列電影。

《阿凡達》這位先驅者,反倒像個另類。它創造的技術紅利反哺了電影市場,更先進的視聽效果讓觀眾依舊熱衷「去影院看大片」,但沒人願意做第二個《阿凡達》。

歷史總是相似。漫威電影宇宙階段性落幕,而流媒體、手遊和碎片化的視頻消費占領著更多用戶時長。

疫情沖刷下,2020年起全球電影市場踏入院網關係的嶄新階段,實體院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還在醞釀中的《阿凡達2》,能再次成為破局者麽?

再破技術天花板?

至少觀眾們是如此期待的。

《阿凡達2》不斷勾起人們遐想的關鍵詞是「技術」。

早先有關這部續集的報導中,頻見「裸眼3D」,並將電影的不斷延期歸因成要攻克這個技術難關,但這一說法沒有得到片方證實。

各大網絡社區甚至出現過「阿凡達2有無可能採用VR/AR技術」的討論。

圖片

▲《阿凡達2》

近年好萊塢有關技術的實驗探索並未停止,卻一直沒得到市場的良好反饋。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導演李安一直在探索電影的技術革新。

他告訴外界,「電影已跨入數字時代,需要新的電影標準」,「我想發展新的美學、新的美感」。

李安執著於高幀率電影,大於傳統的每秒24幀頻的更高幀頻,能夠讓影像更加真實,從而產生新的觀影體驗。

他確定了「4K 3D 120幀」的新拍攝標準,並接連推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兩部技術實驗品。

兩部影片的全球票房分別只有3093萬美元和1.7億美元,《雙子殺手》的虧損更是達到7500萬美元。

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被《綜藝》列為當年「五大賠錢電影」之一,就連推崇技術的斯皮爾伯格都認為該片失去了「電影的樣子,更像是電子遊戲、家庭影院或劇場演出「。

預想中的第三部高幀率電影《馬尼拉之戰》命運未定,幾年孤獨的探索後,李安曾無奈地在活動上調侃:「現在就我一個人這麽拍,到底是有什麼問題?是我有問題,還有世界有問題?」

卡梅隆則在《阿凡達》後再未執導筒,但他多年來心心念念的《銃夢》還是被搬上了大銀幕。

2019年,由他本人監制、羅伯特•羅德裏格茲導演的《阿麗塔:戰鬥天使》上映。

這部電影將2D角色移入了3D現實世界,視覺特效鏡頭達到2600多個,每個場景的渲染需要花費100小時,總時長達4.32億個小時,遠超《阿凡達》的1.5億小時。

圖片

▲《阿麗塔:戰鬥天使》

負責特效的維塔工作室視覺主管埃裏克•桑登曾半開玩笑地表示,工作室所在的紐西蘭惠靈頓地區氣溫較低,每天早上都能看到辦公樓有熱氣蒸騰出來,三萬台電腦渲染《阿麗塔》所排出的熱氣甚至改變了城市的溫度。

《阿麗塔:戰鬥天使》升級了CG技術,首次創造了特寫級別的CG人物,對面部表情、毛髮細節的呈現水平均屬頂級。

製片人喬恩•蘭道認為,《阿凡達》甚至可以算作是為了拍攝《阿麗塔》而進行的技術實驗。

然而影片最終全球收益只是4.04億美元,表現中規中矩,勉強回本。

《阿凡達》消失的這十年,漫威模式已經成為好萊塢追捧的成功公式。

連《阿凡達》的2-5部似乎也同樣採用了構建系列、打造長期品牌的模式。

要復制「開啟大片3D時代」這樣意義非凡的成就,重現當年「升維」式的技術提升,《阿凡達2》恐怕很難做到。

當年《阿凡達》形成「一票難求」的盛況,很大程度上是好奇心在驅使觀影欲。

如果《阿凡達2》不再具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新一代觀眾恐怕只會在前期抱幾分獵奇心。

卡梅隆本人也對續集的票房預期留有余地。

他曾在採訪中透露,20世紀福克斯共為《阿凡達》續集投入了超過10億美元的預算,「如果第2、3部沒賺到足夠的錢,那麽就不會再有第4和第5部了。」

IP易主後,一手打造過漫威宇宙,又翻出「星戰」IP,繼續復套「主線 外傳並行」拍攝模式的迪士尼,對《阿凡達》的態度顯得更加模棱兩可。

不過就算無法再開啟新時代,《阿凡達2》也在嘗試展現前沿的電影技術。

片名副標題為「水之道」(The Way of Water),迄今公布的概念圖或片場圖大多也與此有關。

而水下拍攝、水體特效歷來是影視製作的最大難點之一。

圖片

▲《阿凡達2》片場照

早在2012年,卡梅隆就下潛到了深達11000米的馬裏亞納海溝,成為人類歷史第三位下潛至海洋最深處的探險家,是單獨下潛的第一人。

他的海洋探險與電影創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譬如他曾自曝拍《泰坦尼克號》的初始動機只是為了拜訪泰坦尼克號的沉船遺骸,他所發現的深海新物種也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了《阿凡達》中。

作品年表空白的這十年,卡梅隆的理念從未改變:「我最熱愛的工作,還是打造獨一無二的觀影體驗。那是一種要你關上手機、然後全心投入的全新體驗。」

儘管《阿凡達》IP如今由迪士尼全盤接手,但漫威式的品牌化運營模式未必會對其續集完全生效。

沒人會忘記它的主控者被喚作「片場暴君」,還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現場喊出過:「我是世界之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