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短史記-騰訊新聞
微信id:
作者:言九林
說一說中國人給孩子取名的歷史。
前兩天,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了一份名為「2020新生兒爆款名字」的榜單。
其中,「梓×」這種組合,以絕對優勢霸榜。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有人吐槽說,看了這份榜單,「突然覺得小紅,小花,什麼的好獨特」。
還有人開玩笑說:
「梓軒和紫軒打架,撞上了紫萱和梓萱,可欣、可馨、可歆跑過來勸架,撞到了若曦、若溪和若熙……梓睿和紫瑞跑過去找班幹部浩然、昊然、浩宇與宇豪。大家一起拉開了梓軒和紫軒,扶起了紫萱和梓萱、雨萱,宇琪、雨涵拿來藥品幫大家處理傷口,最後梓軒、紫軒、紫萱和梓萱在大家的勸導下握手言和。」
吐槽歸吐槽,玩笑歸玩笑。
正經說來,自兩漢而下,中國人給孩子取名字,就一直是這般「一窩蜂」式地趨同。
比如,《三國志•吳書》裏記載的歷史人物,成年後所取(一般由主持冠禮的長輩賜予)的字,以「子×」、「公×」、「德×」之類的組合最為流行。且看:
步隲字子山、諸葛瑾字子瑜、顧承字子直、顧譚字子默、張紘字子綱、魯肅字子敬、呂蒙字子明、陳武字子烈、呂範字子衡、陸瑁字子璋、朱據字子範、全琮字子璜、周魴字子魚、鍾離牧字子幹、孫峻字子遠、孫綝字子通、濮陽興字子元……
這些子山、子瑜、子直、子默、子綱、子敬……如果集體獲邀參加孫權組織的飯局,互相打招呼的場面(古人同輩間互相稱字),必定會非常有趣。
而且,「子」字桌之外,不妨再另開「公」字桌、「德」字桌……將周瑜字公瑾、黃蓋字公覆、凌統字公績、蔣欽字公弈、陸績字公紀、駱統字公緒、賀齊字公苗……這些人聚在一起。一圈招呼打下來,估計會有人忘了自己究竟「字」什麼。②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子」、「公」、「德」、「孔」這些詞是最適合用在名字中的美辭。
▲公瑾的公與孔明的孔,皆是當時全國流行的取名用字
不過,這股流行風氣到了漢末已是尾聲。
再往後,魏晉六朝的家長們在給孩子取名字時,興趣就迅速轉向了「之」字。
僅瑯琊王氏的第六代至第九代,就有:
宴之、允之、羲之、頤之、胡之、耆之、羨之、彭之、彪之、翹之、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茂之、隨之、偉之、越之、臨之、望之、陋之、肇之、楨之、靜之、裕之、鎮之、弘之、韶之、納之、瓖之、泰之、悅之、悏之、瓚之、昇之、標之、唯之、逡之、珪之……
這批「王×之」裏,最為後世熟知的,自然是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
不難想像,如果瑯琊王氏搞一次四世同堂的家宴,將這批「王×之」全部聚到一起,他們彼此間互相稱呼,將會是何等妙事。
不光瑯琊王氏,當時有名望的大家族,如東海徐氏、瑯琊顏氏、範陽祖氏、魯郡孔氏、河間褚氏、南陽範氏,吳郡顧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乃至於皇族司馬氏(晉朝)、蕭氏(南朝齊),也都流行以「×之」來為子孫取名。知名者有裴松之、祖沖之、劉牢之等。③
按萬繩楠的研究,魏晉六朝之人,之所以喜歡以「×之」為名,是因為五斗米道的大流行。
這個「之」字,乃是「作為五斗米道的符號而載入名中」。
瑯琊王氏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所以族中「×之」泛濫成災;南朝宋文帝的長子劉劭信奉五斗米道,於是他的兒子也分別叫偉之、迪之和彬之。④
猶如分庭抗禮一般,當時還存在著另一批佛教信奉者。
他們選擇將各種佛教辭彙放入了自己或子孫的名字當中。且看:
王僧辯、王僧朗、王僧達、柳僧習、姚僧垣、蕭僧珍、李僧伽、江僧安、崔僧護、王曇首、荀曇、李瞿曇、姚悉達、殷梵童、姚菩提、蕭摩訶、崔目蓮……
再後來,當五斗米道與佛教遭受世俗政權的打壓,地位急驟下降之後,「×之」、「僧×」這股取名風潮,也隨之消失了。
▲王羲之像
到了唐末五代,群雄割據,招賢納士成為一種政治風尚。
讀書人為便於推銷自己,或是對後代寄托一種期望,紛紛給自己或子孫取名為「彥」(美士之意),僅見於正史記載者,就多達近150人,以致於清代史學家趙翼感慨說:「五代人多以彥為名,彥本美名,故人多以之為名,然未有如五代時之多者。」——在五代人的「名字爆款榜」上,「彥」字占據著絕對優勢。且看:
徐彥章、史彥瓊、樂彥楨、顧彥明、王彥章、謝彥章、寇彥卿、李彥容、霍彥威、李彥威、楊彥洪、王彥溫、李彥柔、夏彥朗、王彥璘、張彥超、苻彥國……⑤
到了宋代,讀書人開始玩「象數之學」,陰陽五行之說被以各種姿勢弄得五光十色,姓名領域也受到波及。
於是乎,按五行相生理論,爸爸叫朱松,松屬木,木生火,他兒子就叫做朱熹(熹是光明、熾熱的意思)。
爸爸叫秦檜,木生火,他兒子就叫做秦熺;火生土,秦熺的兒子就叫做秦堪。
古代的父母,不但為男孩取名時,如此這般「一窩蜂」跟著潮流走,為女孩取名的情況,也差不多,只是少了一些與功業相關的色彩。
比如,有人搜集整理了出土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姓名。
統計分析後得出結論,唐代女性取名時,最常用的字是下面這些:
姑、妃、姜、娥、嬋、娟、嬌、嬪、嫻、妙、好、婷、珊、瓊、瑤、琰、玉、璧、金、寶、玨、璋、琪、璉、珍、媛、麗、靜、善、柔、和、德、淑、惠、婉、順、容、恭、誠、端、貞、真、棣、芳、芬、霞、雲、蘭、倩、素、秀、閣、香、華、英、霞、月。⑥
雖然時間是一千多年前,但與今天的中國一樣,唐代女性當中,也隨處可見小芳、小玉、阿雲、阿珍、靜靜與珊珊——區別只在於,那個時代的人不喊對方小芳小雲,而是更喜歡用排行來互相稱呼,所以史料中更常見的記載,是「張十八員外」與「公孫大娘」。
大體而言,流行給孩子取什麼樣的名字,可以反映時代政治、文化層面的的基本特徵。
魏晉南北朝的「×之」、「僧×」是如此,五代的「彥×」、兩宋的五行相生,也是如此。
當代的情況,自然也不例外。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社科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整理研究室」與山西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合作,利用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對中國人的取名用字,做了一次抽樣統計。
共計隨機抽取了七省市174900個人名,得到取名用字3345個,取名總用字數328400個。
其中,總體使用頻率最高的6個字是:英、華、玉、秀、明、珍。
劃分時間段後,1949年9月30日之前出生者,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字是:英、秀、玉、珍、華、蘭、桂、淑、文、明。
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5月出生者,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是:華、國、建、民(以及援朝、保國、躍進等詞)。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底出生者,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是:文、紅、梅、軍、東、立、斌、衛、兵。
1976年11月至1982年6月底出生者,則開始大量使用彬、婷、磊、搏、昕、妍、璐、萌、曦、薇、妮、瑩、蕾、娜、偉、海、波、濤、毅、飛、宇、鋒、巍這些字。⑦
時下霸榜的梓睿、梓晴、子睿、梓軒、梓豪、浩軒……究其本質,乃是2000年以前出生者,因不滿足於他們的父母給自己所取的婷、磊、昕、妍、璐、萌、曦、瑩、蕾、娜……而繼續向文雅、別致中努力尋求的結果。
只不過,這種尋求,明顯受到了流行小說與偶像劇人物命名潮流的影響——可供參考的一項研究,是台灣2014年發布的一份《姓名統計分析》。
其中提到,1950-1970年代出生的台灣男性,名字大多含有「志」字,比如志明、志偉;1970-1990年代,就變成了家豪、冠宇、冠廷占據前排。
2000年以後,男性名字的前排,變成了承恩、承翰和品睿;女性名字的前排,變成了宜蓁、欣妤和詩涵,晴和彤也廣受青睞。
該報告說,這種變化是「隨著偶像劇的興起」而發生的。⑧
梓睿、梓晴、子睿、梓軒、梓豪、浩軒……的流行,與冠廷、品睿、宜蓁、欣妤、詩涵、子晴、羽彤的流行,其實是一回事。
▲台灣民眾各世代前三大取用名字
當然,具體到「梓」字的流行,還有一個特殊性,那就是「五行取名」傳統的偽復興——前文說了,兩宋之人玩的是五行相生,今人玩的是五行缺啥就用名字補啥,路徑截然相反。
筆者查詢了多個取名軟件和取名網站,發現「梓」字被它們統一歸為「木」屬性,引申為「生機勃勃、茁壯成長、自強不息、生命力頑強」等吉祥寓意。
不過,似乎是為了避免引起家長的反感,沒有一家軟件或網站提及「梓宮」、「梓器」等辭彙。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那次調查中,174900個人名中,只有19個人的名字中用了「梓」字。
寓意美好,能契合陰陽五行,還鮮少有人使用,這三項原因,大約正是家長們對「梓」字趨之若騖的主因。
但他們顯然沒有料到,梓睿、梓晴與梓萱會變得滿大街都是。
一如千年前的中國父母,料不到滿世界都會是彥章、彥威與彥超。
參考文獻:
①新華社公眾號:《2020新生兒爆款名字出爐!這個名字,連續5年銷量第一?》,2021年1月5日。
②以上人物姓名,均見於《三國志•吳書》的列傳部分。
③這批人名,引自蕭遙天《中國人名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6頁。
④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203頁。
⑤蕭遙天:《中國人名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83-84頁。
⑥趙宏勃:《姓名與社會變遷:對墓志材料中唐代婦女姓名用字的社會語言學分析》,會議論文,2004年。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整理研究室/編,《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統計》,語文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68頁、第311頁、第587頁。
⑧該研究由台灣當局發布於2014。文中所引資料見該報告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