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在中國政府部門做發言人,是這樣一個差事

本文來源:胡錫進觀察

微信id:huxijinguancha

作者:胡錫進(環球時報總編輯)


如今在政府部門做發言人不是好差事,尤其是出了敏感事件的時候,發言人除了通報事情本身,他們還會受到輿論的額外審視。

念稿子,不合時宜的口氣、表情和動作都可能被輿論揪住,輿論在一定程度上拿他們對應理想的政府形象,這會讓沒經過萬眾矚目歷練的發言人很緊張,幾乎是他們的不可承受之重。

當年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在動車事故中被輿論吊打,他隨口說的一句話「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被徹底漫畫化。

但是回過頭來看,王勇平能夠直面媒體,耐心作答,經常不念稿子,實屬挺難得的。

有什麼辦法,輿論就是挑剔的,說好話原本就不是互聯網輿論的天性。

做發言人除了堅定、機敏,還需豁達,甚至臉皮厚一點。各地政府、各部門其實也需要這樣。什麼時候都別怪輿論,及時改正不足永遠是最重要的。

綜觀這些年的發言人制度,不能不說,雖然沒少被輿論揶揄,但它在中國總體上是不斷進步成熟的。

就拿疫情來說,去年武漢一開始的幾場發布會搞得挺別扭,但是後來從武漢到全國,疫情通報越來越及時、熟練。

前天石家莊的發布會招來輿論的不少負評,但昨天石家莊的發布會就好多了。

而且老胡年輕的時候,中國只有外交部和極少部門有發言人,如今還有哪個地方和部門沒有發言人呢?

據老胡知道,一旦某個地方出了事,當地又想把資訊通報往後拖一拖時,北京的宣傳主管部門就會使勁催他們快點、快點,甚至會派人去「督戰」,要求及時通報情況。這真的是進步啊。

老胡想說,中國的資訊透明仍有繼續推進的空間,各地和各部門誰往前步子邁得大一點,誰將擁有更多的主動。

那些在敏感事件上發言不那麽成功的人,當然要總結教訓並加以改進。同時,他們很可能是自己所處環境中較早吃螃蟹的那一個。從長期看,他們大多都有值得尊敬之處。

公眾當然有挑發言人毛病並予以批評的權利,批評是進步的動力。同時我也希望大家對發言人制度不斷成熟的過程有大的肯定和包容。

中國的前行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挺復雜的互動實現的。我們都首先生活在很具體的情境中,它給了我們種種情緒。

另外,我們需要有時候超越那些具體的情境,有一些更豁達的彼此理解和惺惺相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