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底,中國官方宣佈長江禁漁十年。
本文來源:今日頭條
作者:牧海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其漁業資源直接關係到沿線漁民的生產和生活。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便遭到了破壞,目前的黃河面臨正在和長江一樣的困境:「無魚可捕」。
▲黃河流域示意圖
這種結論並非聳人聽聞。在上世紀50~60年代,黃河中的漁業資源還是相當豐富的,當時的漁業產量很高,以打漁為生的專業漁民也有不少。
但是從70年代開始,魚蝦的資源量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近年來,黃河流域全年的捕撈量只有6.5萬噸左右,比30年前下降了80%,很多專業漁民也因此被集體「勸退」。
從物種豐富度來看,上世紀80年代在黃河流域生活的魚類多達191種,雖然和長江的424種比起來還是差了不少,但這已經算得上是黃河的「漁業巔峰」了。
2002~2008年,國內的研究人員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資源調查,結果卻不容樂觀——黃河中的魚類僅剩下82種,和之前的物種數量相比減少了57%。
另外,多種黃河土著魚已經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比如黃河雅羅魚、北方銅魚、鰻鱺、野生黃河鯉等等。
▲「失蹤」多年的北方銅魚
這裡先簡單提一句,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黃河鯉在市面上很常見,根本不存在生存危機。
但事實上,市場上銷售的黃河鯉基本上都是人工養殖的,真正的野生黃河鯉早已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
即便是有多年捕魚經驗的老漁民,想要捕到一條野生黃河鯉也只能看運氣,至於黃河雅羅魚、北方銅魚就更難見到了。
▲黃河鯉魚
相比於長江水生生物的「物種之殤」,黃河流域物種的消失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注意。
事實上,在1982年調查時還存在的鰻鱺、北方銅魚已經從黃河中消失多年,但由於名氣較小,這兩種黃河土著魚並沒有引發像長江鰣魚、白暨豚那樣的社會轟動。
如今,長江流域已經於2021年1月1日起全面進入了十年禁漁期,而漁業資源同樣陷入枯竭的黃河流域卻沒有得到相同的「待遇」。
在2018年初,黃河流域雖然也開始從每年的4月1號至6月30日實施全流域禁漁,但是禁漁時間還是太短,力度也不夠大,對於瀕危魚種的「搶救」而言,3個月的禁漁期無異於「杯水車薪」。
▲魚汛期間黃河淺灘滿是捕魚人
黃河漁業陷入的困境,從黃河刀魚的「命運」中就足以「豹窺一斑」。
長江的刀魚資源已經瀕臨枯竭,黃河刀魚也同樣不容樂觀。
在每年春季,黃河刀魚就會集群進入渤海灣,清明節前後會到達黃河口附近。
在鹹淡水交匯處,刀魚群需要短暫停留以適應鹽度變化。
之後,刀魚的繁殖群體便逆流而上,其中絕大多數都會抵達東平湖的產卵場。
洄遊繁殖是刀魚種群得以繁榮興盛的重要環節,然而黃河的斷流現象卻對刀魚的洄遊構成了致命打擊。
從1972~1999年的28年間,山東境內的黃河下遊就出現了21次斷流現象,特別是在1997年,斷流時間更是長達226天。
如此一來,黃河口的刀魚自然也就無法再洄遊到東平湖產卵,魚群的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
▲遊弋的刀魚
而現在,東平湖和黃河交匯處已經建起了一座大壩,即便黃河不再發生斷流,大壩的阻隔也依然是刀魚洄遊時無法逾越的屏障。
而在黃河口,密密麻麻的漁網也同樣令人觸目驚心。
由於黃河口水面寬闊,水流平緩,特別適合下網,當地的地籠、圍網不在少數。
黃河口的老漁民也反映,黃河刀魚已經越來越少,個頭兒也普遍變小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漁民在5年的時間裡只捕到了十幾條黃河刀魚,而且多數都是在黃河入海口捕到的。
這位漁民的遭遇並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有人可能會問了,南方的長江刀魚已經實現了人工繁殖,那麽用同樣的方式來繁殖黃河中的刀魚,之後再放流到黃河口,這樣一來不就解決黃河刀魚的生存危機了嗎?
這種方法理論上是可行的,專家們也確實這樣嘗試過,但真正做起來並沒有想像中那麽容易。
首先,刀魚性情急躁,一旦離開水面很快就會死亡,是一種非常嬌貴的魚。
其次,現在黃河中的野生刀魚數量已經非常少,想要獲得數量充足的繁殖群體就更難了。
另外,刀魚只吃活餌,不吃人工飼料,對水溫、鹽度、溶解氧都有一定要求,養殖起來難度也很大。
為了拯救黃河刀魚,專家們想的法子還有不少,比如將長江中的刀魚引到黃河流域(長江刀魚和黃河刀魚屬於同一物種,跨流域引種並不存在生物入侵的問題),但長江刀魚要完全適應黃河泥沙量高、含氧量低的水質環境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況且,這種做法究竟能不能成功還是個未知數,沒人敢打保票。
總之,無論是黃河刀魚還是其他瀕危物種,都是黃河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所釋放的重要信號。
很多人目前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黃河能否像長江一樣實施力度空前的「十年禁漁」呢?
其實針對黃河流域的全面禁漁問題,黃河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簡稱黃漁委)的專家們已經進行過多次討論。
考慮到黃河流域的禁漁涉及到成千上萬漁民的生計問題,如果漁民的失業補償得不到解決,禁漁的問題就無法達成共識。
雖然黃河的全面禁漁看似遙遙無期,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已經受到了我國的高度重視,保護黃河也被擺放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上——這無疑是令人振奮的一個好消息。
不過話說回來,禁漁只是拯救黃河漁業資源的其中一種方式,漁民的過度捕撈也難以對漁業資源造成毀滅性打擊。
相比之下,水質汙染、水電工程建設以及河水含沙量過高,這三大因素才是黃河魚類資源的真正「殺手」。
以水質汙染為例。
上遊的黃河水質優良,到了中下遊之後,工礦企業就開始變多了,大量的工業廢水導致漁業生產力急劇衰退。
據統計,黃河流域每年因為汙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有115~156億元左右。
水質一旦被汙染,魚類的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魚類胚胎發育畸形、魚苗成活率下降等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預計到2030年黃河將實現全線通航,300~500噸級的船只、船隊將跨省直達渤海,頻繁的航運也同樣會給黃河生態的治理帶來更多的挑戰。
▲黃河口衛星地圖
種種跡象正在表明,如今的黃河正在走長江的「老路」,黃河的「生態保衛戰」也已經迫在眉睫。
還是那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相比,黃河的生態環境是才是最好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