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環球時報
微信id:hqsbwx
作者:梁由之
一直以來,台灣長期被美國當成「防疫模範生」來點名表揚。
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導中,《紐約時報》卻指出台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
在這篇名為《台灣將如何盡量避開疫情》的報導開頭,《紐約時報》延續了許多西方媒體一貫對台灣使用的溢美之詞,稱台灣在全球疫情暴發之際平靜得像「平行世界」,居民生活「正常到詭異」。
這些誇獎自然被緊盯美國的台灣媒體看在眼裏,台媒也在報導中對此做了大篇幅的轉述。不過,《紐約時報》作者在後文指出,目前台灣實行的防疫策略並非長久之計。
▲台媒從角落找出了《紐約時報》這篇報導做的截圖
作者認為台灣防疫策略「難以持續」的原因之一,是台灣這種高強度封鎖「缺乏後招」。
報導提到,台灣未出現疫情大規模暴發,一方面是目前的防疫政策依然有效,另一方面也是台灣「賭對了」。
由於台灣一直無法進行大規模檢測,在疫情暴發以來,台灣不僅對島內居民的活動進行了各種限制,也要求外地入境旅客必須嚴格隔離14天。除了對經濟帶來影響外,這樣的防疫政策多少有「賭」的成分。
從文章看,相比努力擴大檢測範圍,確保盡量發現更多感染者的做法,台灣的策略是寄希望於一開始就把感染源「攔在門外」。
問題是,假如不小心「沒防住」呢?至少從目前看,台灣還沒有什麼有效手段能應對這個「假如」。
作者援引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數據指出,從台北醫院中約1.48萬血液樣本中含新冠病毒抗體的比例來看,算上未被發現的無症狀、輕症狀感染者,台灣的實際確診數字大概率高於官方公布的數字。
▲圖片截取自《柳葉刀》
《紐約時報》採訪的一位專家表示,台灣這種策略本質是一種「折中妥協」的做法,畢竟疫情防控的風險和成本總是「負相關」的。在無法承受大規模檢測這種高成本策略時,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疫情擴散的風險。
而作者認為另一個「不可持續」的點,則是台灣能否承受長時間的「與世隔絕」。
12月30日,台灣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確診病例,該病例自英國入境台灣。隨著傳染能力更強變異毒株陸續出現、全球感染者數量激增,作者認為,這意味著抵達台灣的旅客中的感染者比例也會大幅上升。
在這一情況下,台灣目前的隔離政策能否準確鑒別出感染者、避免病毒在境內擴散?台灣能否依舊堅持「高度封閉、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這些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目前的情況看,台灣想要從這種困境中破局,最大的希望就是對抵抗病毒長期有效的疫苗能盡快開發和普及。但《紐約時報》採訪的專家卻認為,台灣對疫苗的指望也「不太現實」。
「即使台灣所有人在2021年中都能全部接種新冠疫苗,從現在算,也還有6個月的時間要堅持。可(台灣)要再堅持6個月實在是太難了」。專家還表示:「感染者穿過台灣當局設立的『保護屏障』只是時間問題」。
台灣衛生部門負責人陳時中也曾表示,由於台灣居民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在接種疫苗後可能會有「我們等得夠久了,現在自由了吧?」的心態,導致出現鬆懈。
「我認為會爆發另一波疫情,因此得有更多證據(證明疫情被有效控制),才能真正開始放鬆」,陳時中在採訪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