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微信id:wxbjwb
作者: 陳雪檸
3000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讓北京老城文物古跡密集、底蘊深厚。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老城保護不能與老城生活相脫節。
一千多條胡同、一萬多棵古樹、兩萬多座院落,數以百萬的老街坊和新居民,都是老城生命的一部分。
如何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如何落實「老城不能再拆」?如何講好老北京故事?
近日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推動老城整體保護進入新的階段。
首要保護老城歷史格局
「核心區控規編制的過程是再次認識北京老城核心價值的過程。」該負責人表示,老城整體保護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
從對文物的點狀保護,到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片狀保護,再到對整個城區各類保護對象的全面保護,北京經歷了近30年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良鏞曾提到,北京老城具有極嚴謹、極完整的城市設計下形成的整體秩序,這是它不同於其他城市的顯著特色。
因此,此次規劃在老城整體保護方面更加關注對歷史格局、空間形態、景觀視廊、城市風貌等老城核心特色的保護。
兩軸統領、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這是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加強格局保護也是老城整體保護最首要的任務。
規劃提出,要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重點勾勒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廓。
推動歷史水系恢復與濱水空間建設,營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水系格局。
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是北京老城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規劃提出,要對核心區實施最嚴格的建築高度管控,劃定原貌、多層、中高層三類建築高度管控分區,整體營造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形態,烘托中軸線、長安街對老城整體空間秩序的統領作用。
圍繞看城市、看山水、看歷史、看風景主題,規劃還提出劃定36條戰略級景觀視廊,保護承載歷史意境的城市景觀。
劃定十一類保護對象
作為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
為此,核心區控規在總體規劃提出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等九類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基礎上,將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等納入核心區保護對象,以更加完整地詮釋老城核心價值。
核心區十一類保護對象包括:
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地下文物埋藏區
歷史建築
歷史文化街區和特色地區
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和傳統地名
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產
城址遺存
歷史名園和古樹名木
革命史跡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不斷拓展保護類型的同時,核心區還將持續擴大保護面積。
規劃提出,在市政府公布的三批歷史文化街區基礎上,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最大限度保護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成片區域。
歷史文化街區占核心區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22%提高到26%左右,即占老城面積的38%左右。
文化探訪線路講老城故事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老城保護不能與老城生活相脫節。
一千多條胡同、一萬多棵古樹、兩萬多座院落,數以百萬的老街坊和新居民,都是老城生命的一部分。
規劃提出,要積極推動不合理使用文物、歷史建築的騰退,鼓勵文物、歷史建築在妥善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及合理利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會開放。
同時加強文物、歷史建築周邊環境整體提升,最大限度帶動區域文化與活力復興。
規劃還提出依托胡同街巷,分區域建設中軸線、玉河—什剎海—護國寺—新街口、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地壇文化等10條精品探訪線路,引導散布各處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串接與生動展示,吸引公眾探尋歷史,並帶動更多文物開放展示、文化設施共享。
老字型大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規劃加強對傳統節慶、特色民俗、傳統工藝的研究、記錄和宣傳工作,留住更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字型大小、老物件、老手藝、老劇目,形成穩定、經典的傳統文化品牌,也留住老北京的鄉愁和記憶。
專家觀點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
保護老城整體格局具有前瞻性
北京老城過去叫北京舊城,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把它定位為「老城」,更體現歷史文化特色。
「和世界上很多城市不一樣的是,北京的老城從一開始就是規劃建造起來的。」單霽翔介紹,北京是按照規範的古代都城建設理論建成的,所以要注重它的整體保護。
這次核心區控規對整體保護進行了強調,是一個重要的強化和突破。
核心區到今天仍然有著它鮮明的特色。
雖然在過去的建設中有一些變化,但一條7.8公里的清晰的中軸線,使整個城市有了鮮明的次序。
周邊以胡同、四合院為主的傳統民居和街巷、城市幹道組成了一個相對很方正的城市格局。
「六海八水繞京城」,使它既鮮明莊重又很靈活。
這種城市格局今天還在,所以這次核心區控規把它突出出來,特別強調要整體保護這樣的格局,是非常好的規劃意圖。
對於核心區的保護,這次規劃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內容,比如北京完整的城市格局,同時注重城市的天際線保護。
此外,還注重保護「四橫兩縱」城市幹道的完整格局並加強綠化,使它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區。
這些都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需要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