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過年的城裡人滿載而歸,而常年在外打拼的農民工,返城的行李裡裝的是什麼呢?
攝影師按下快門,將他們簡易的行囊和他們,定格在丁酉年正月即將離開的的家門前。
本文來源:騰訊公益基金會
攝影報導:劉飛越
編輯:劉靜
2017年2月8日,攝影記者劉飛越走進甘肅隴南的深山裡。這裡的人常年在外打工,家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
鄉親們告訴他「初五初六就有人走了,初十走的都差不多了,剩下的在正月二十也都走了。」
一周內,他走訪了十幾個村莊,挨村尋找那些還沒來得及走的人,請他們打開進城攜帶的行囊。
▲王曉明,16歲,初中剛畢業就去北京打工,2016年下半年已在北京當保安。他說,每天看監控,周圍電子設備輻射很大。他每月薪水2000元,出門時,開小飯店的父親給他的行李箱裡,裝了一罐親手做的山野菜醬,還給他拿了350元錢。
▲李英子,40歲,正月十六跟隨23歲的大兒子一起去北京。兩個兒子在一家連鎖麻辣香鍋店工作,她在飯店後廚打雜。她的兩個兒子均未娶妻,因為本地姑娘在外地打工,外地女孩不願嫁到當地,她很為兒子的婚事擔憂。去年,她腦部做了腫瘤切割手術。正月十六,她和大兒子一起出門,丈夫在為她辦完醫藥費的報銷之後,也將前往北京打工。
▲老徐今年52歲,常年在內蒙做建築工,他的兒子在蘭州打工,做鋼筋工。他們只能過年團聚。他們出門的行囊只有幾件換洗的衣服。「我們這窮,沒什麼特產可帶。出去打工都在工地上吃住,一年也難得出去逛幾次,有幾件換洗的衣服就夠了。」打工者跟記者說。
▲李霞,34歲,過去的一年她在內蒙工地上做小工靠體力賺錢,以前做過保姆工作,覺得不自由就去了工地,和男人們幹著一樣的體力活兒。她一天的薪水是130元。她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目前都在上小學。出門的行李只有幾件換洗的衣服,還有幾雙她親手做的鞋墊。
▲21歲的劉小蘭,結婚生孩子之前,她一直在青島打工,前年懷孕之後回老家待產,現在她的孩子剛滿十個月,但已經決定跟老公一起出去打工。她的婆婆覺得孩子還太小,不太樂意她出去打工。
▲老李夫婦常年在新疆的建築工地打工。他們有一雙兒女都在上學,兒子在上小學,女兒上初中。他們離家的行囊裡除了些換洗的衣服外,還有幾雙老李妻子親手做的布鞋,她說自己做的布鞋穿著比較舒服。
▲李紅夫婦,常年在新疆打工。行囊裡有換洗的衣服和幾雙李紅親手做的布鞋。他們2016年在工地上幹活的薪水還有30000元沒有收到,他們很擔心工地不給他們工錢。「要不是家裡太窮,留在家裡沒有收入,我們也不會出去的。」打工者對記者說。
▲老李常年在新疆工地上打工,他的妻子是啞巴,他還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在上小學,他的妻子負責照顧孩子們上學,他出門打工賺錢。他的行囊裡依舊是幾件換洗的衣服,還有妻子做的布鞋。村裡剩下的女人不多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42歲的老楊,去年跟妻子一起在新疆建築工地打工。2017年2月底,把孩子們開學安頓好後,還要去新疆,孩子們留在家裡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他們說,每次出門,只帶自己的一些換洗衣服,夫妻兩人一個行李箱就足夠了,妻子會隨身攜帶一個小包,重要證件裝在裡面。
▲老楊和村裡的幾位農民工都去新疆打工,他的妻子留在家照顧上小學的孩子。他的行囊裡裝滿了換洗的衣服,還有一雙她的妻子給他繡的鞋墊。「為了生活,我們還是得出去打工。」聽著他們質樸的語言,面對再次離家的進城打工者們,記者心緒複雜。
▲老楊今年32歲,尚未娶妻。每年,他都會出去打工,先後去過新疆、蘭州、北京等地。去年,他在北京一家餐館做廚師,臘月二十五回家,正月十六一大早就出門走了。在他的行李裡,除了衣物,還帶了幾個衣架和兩副手工鞋墊。他說是朋友特意繡給他的。但這個朋友並不是女朋友。
▲22歲的黃江明,他和哥哥在北京一家餐館打工,過年哥哥沒有回來。他給哥哥和在北京的老鄉特意捎回一些茶葉回去,還帶了媽媽親手給做的鞋墊。
▲老黃今年44歲。他和妻子原本預定了正月十四在去北京的車票,但是妻子膝蓋受傷在家治療,只好退票。還回原來的工廠上班,他們所帶行李並不多,只有家裡過年做的臘肉,以及妻子給他做的布鞋,還有路上要吃的一些食品。
▲老王今年44歲,他與40歲的妻子同在北京一家摩托車頭盔廠連續工作幾年了,兩個兒子也在北京打工。過年孩子們沒有回來,他們倆回家十天之後,正月十六一大早回北京。他們的隨身行李裡只有換洗的衣服。去年,他們用多年的積攢的錢翻新了家裡的房子,準備給兒子們張羅親事。
▲王順來,47歲,沒有娶到媳婦的他和69歲的母親一起生活。前兩年他出去打工沒有賺到錢。2017年3月,天氣轉暖後,他將和母親一起去後邊的大山上幫人挖草藥,一斤7毛錢,一天能挖一百六七十斤。每次,她和母親出門的帶的東西很簡單,一兩個編織袋,一把菜刀,幾個饃饃和一些水。幹上幾天後,他們會回來一次,補充一些食物然後再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