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附中國42項非遺名錄)

本文來源:中新社

微信id:cns2012

記者:應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圖片

▲資料圖:太極愛好者打太極拳。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學拳明理」,太極拳所蘊含的陰陽迴圈、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認知。

其鬆柔圓活與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師重道、學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滿等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涵養著人們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

在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促進身心健康、推動人與人和諧共處、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太極拳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片

▲資料圖:2019年12月14日,廈門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在海滄鐘山水美宮舉行。圖為當地民眾扛著王船遊境。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是我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責任和義務的重要內容。

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日益提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和履約能力,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

昆曲

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中國篆刻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中國書法

中國剪紙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端午節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媽祖信俗

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

南音

熱貢藝術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宣紙傳統製作技藝

西安鼓樂

粵劇

花兒

瑪納斯

格薩(斯)爾

侗族大歌

藏戲

中醫針灸

京劇

中國皮影戲

中國珠算

二十四節氣

藏醫藥浴法

太極拳

送王船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年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麥西熱甫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中國活字印刷術

赫哲族伊瑪堪

優秀實踐名冊

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