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沒有要做汽車,任正非內部文件:誰再言造車,干擾公司,將調離崗位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微信id:nbdnews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正式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華為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以下為該文件全文:

華為董事常委會決議【2018】139號《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明確: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

因此公司再一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為了增強智能汽車部件業務與智能終端業務的技術、資源的互動,經公司總裁批准,就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管理做出如下決定:

1、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2、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余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3、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和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要堅持華為不造車的戰略,且無權改變此戰略。

文件末尾還提到,「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因此有觀點認為,這也意味著至少未來三年,華為將不會造車。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5日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刷屏,引發部分股票巨震。

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余承東在負責汽車業務。」

受消息影響,25日開盤,長安汽車股價強勢漲停。

傳聞中還提到,智能座倉如中科創達、德賽西威可能受損。

截至25日收盤,中科創達、德賽西威雙雙暴跌,其中,中科創達跌幅達8%,德賽西威跌停。

對於這則傳聞,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聯繫華為相關人士進行求證,對方表示,不清楚資訊的來源。

不過,在今年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旗下高科技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

那麽,華為進入汽車圈要做什麼?

據媒體梳理,從去年華為的表述來看,並未側重OS系統,而是強調華為車聯網,整體定位在車聯網平台基礎設施,主要為車企提供ICT技術,包括3G/4G(未來5G)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台、雲數據中心等。

但是,從今年Mate40手機發布會上,汽車業務的首次參與並提出新品牌概念後,可以看到華為不僅要為汽車提供核心算力、連接零部件,還要做汽車大腦,既有操作系統等軟件、也有晶片、MDC、雷射雷達等硬體的支撐。

根據華為最新的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即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雲,以及雷射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截自華為開發者聯盟網站HiCar相關頁面

HI提供強大的算力和操作系統,包括三大計算平台,智能駕駛計算平台、智能座艙計算平台和智能車控計算平台,以及三大操作系統A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HOS(智能座艙操作系統)和V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

對於華為來說,目前產業主要是網絡連接的管道業務和終端業務。

而汽車是近年來華為開辟的新賽道,在美國的打壓和激烈的競爭之下,通信業務天花板早已可見,手機業務被卡脖子,榮耀已經出售,眼下核心的業務都面臨著不確定性,汽車可以看作華為尋找的新增長點。

並且,汽車技術方面,沒有一個國家處於壟斷地位,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都各有所長。

長期來看,華為布局汽車,制約少,同時也有自主研發的機遇。

另一方面,汽車這一大型移動終端,蘊含著巨大的變革機會。

雖然汽車銷量增速放緩,但汽車電子零部件增量市場在擴大,尤其是新能源車、自動駕駛的發展,帶動了供應商的洗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