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愛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甚至為了買漢服而貸款

本文來源:ELLEMEN睿士

微信id:ellemen_china

以前穿著漢服上街能吸引一大批人的回頭註目,但到今年,漢服已經慢慢擺脫了「小眾」的標籤,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傳播,接受度也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穩步上升。

但在出圈的同時,被稱作服裝界「破產三姐妹」之一的漢服和Lo裙、JK制服一樣,因為生產材質、質量、風格、形制、歷史還原度漸漸形成了復雜的關係網和鄙視鏈,成了目前漢服圈無法避免的現象。

要追溯漢服這項亞文化時尚誕生的源頭,還得回到本世紀初的2003年。

那一年,河南鄭州的電力員工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被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獲得廣泛關注,被稱為「當代漢服復興第一人」。

王樂天穿著的這套具有典型交領右衽特徵的曲裾深衣,據報導價值760元人民幣。

他自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漢服是世界上最美的民族服裝」,並在當時網絡上一些志同道合的網友鼓勵之下,決定穿漢服上街。

此後漢服雖然沒有立即被主流大眾認可,但在最近的十幾年時間裡,在古裝劇以及各類網絡「古風」運動的帶動下,開始出現了漢服市場。

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人,產業總規模約為10.9億元。

天貓《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中也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

在時尚搜索關鍵詞趨勢TOP10中,漢服位列女裝排行榜第三。

「漢服」搜索量同比增長翻2倍,連續數月搜索人數超「襯衫」。

▲影視劇中的服裝也是漢服興起的重要因素

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是一大批年輕人用花唄和信用卡為漢服打call。

曾有漢服愛好者稱自己剛開始只是想買一套衣服滿足一下興趣,但入坑後,在精神上總是覺得完整度不夠,相繼買了鞋子、飾品等等。

有不少人在漢服上可能要投入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根據央視財經的報導,一位漢服愛好者迷上漢服後,九年間大概花費七八萬購買了240多套漢服,其中最貴的一件是6000多元,平時幾乎不穿常服,只穿漢服或者改良過的漢元素衣服。

和上述昂貴的漢服相比,淘寶上的平價漢服更受學生黨們的歡迎,不超過300元一件的唐制對襟齊胸襦裙套裝就可以滿足學生黨們假日出街的需要,在銷量上也遠遠超過了其他種類的漢服。

而在如此大的價格差異中,也就出現了非常高端的漢服品牌。

它們的官網上聲稱其所有漢服產品都為定制,只修換,不退貨。

一件「飛魚•雲肩通袖妝花織金紗」的價格就達到8100元,還有不少則超過萬元,來自客人的訂單也已經排到了2021年的年底。

在漢服圈裏,長時間以來也形成了一長串的鄙視鏈。

按照知乎網友章秋琛的說法,要先分門派:有「仙女黨」,這一批人是漢服圈的主要人群,那些在社交平台上愛po穿紗裙,沾染魏晉仙風道骨系照片的人,在服裝細節上不做過多考據。

還有「日常黨」,顧名思義注重烘托出樸素氣質,多穿棉麻質地和真絲制成的衣服,比較在意漢服的實穿性。

還有「宋明黨」,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的漢服教學視頻大致上都是由這一批人生產。

裏三層外三層的復雜穿法,大有向日韓和服和韓服中的「十二單」等服裝靠攏的趨勢,注重穿衣流程和優質的版型手工,一些上千上萬元的服裝大部分為定制。

▲售價上萬元的鳳鸞雲肩通袖妝花織金紗(圖片來源:明華堂官網)

另外還有注重古今結合的「漢元素黨」,這批人通常被斥為漢服黨中的「內奸」,因為出於實用的目的,對漢服進行現代化改良,比較注重正統的漢服粉們,將它們稱作「漢風」,認為這是一種「赤裸裸」的「碰瓷」行為。

當然,亞文化時尚圈裏,少不了挑剔的考據大神們,他們能將漢服的細節說的頭頭是道,但很多人也只是從網絡獲取資訊,大部分人對古代服裝的了解流於表面。

去年一個漢服品牌推出的「兩片式襦裙」成為圈內爭議話題。

考據派認為出土文物中並沒有這種形制的漢服,而普通愛好者則認為,漢服就應該有所改良,好看又好穿,出土文物沒有並不代表歷史上就不存在。

類似的爭論也一直在漢服圈裏此起彼伏。

但漢服圈最大的鄙視鏈,不外乎是正版和山寨之間的永恒爭斗。

所謂正品漢服,就是在布料、形制、妝造,甚至到手持物如琵琶、扇子都「正確」的漢服,這對於不少漢服愛好者來講,都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

但不像JK制服圈,至少有產地等標準作區分。

漢服圈因為服裝樣式太過於繁雜,各種細節的追求也非常細致,不同人又聲稱看到了「更權威」的資料,提出各種各樣的說法:

如「XXX型是改良款,不正統」「買漢服要有正規商標」「淘寶店圖如果五張圖有5個不同模特,就不是正品」「價格不上千,很有可能是山寨貨」。

▲某網站曝光的正版和山寨的區別

這也讓穿漢服出街,成了件冒風險的事。曾有漢服小白出街時,被其他漢服愛好者當面批評說是「穿山甲」,如果被拍到也有可能被掛在各種樹洞、Bot等微博吐槽號上。

知乎相關話題下,「朋友穿山,我要不要提醒TA」「朋友穿山,怎麽提醒才能更禮貌」的問答更是多見。

由於背後牽扯版權專利以及歷史民族感情,漢服的「山正之爭」已經在一些平台上引起罵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漢服圈裏對「穿山」這件事的兩極化態度。

一些人認為,很多售賣正品原創漢服的店家,都是一針一線自己設計漢服,「甚至借鑒古畫上的圖案,都會向博物館索取授權」。

已經有一些漢服愛好者將涉嫌抄襲的商家告上法庭並贏得了訴訟,這一觀點也在漢服圈中存在感不小,但那些在努力創新的店鋪,卻也因為「過於創新」而被貼上了「漢風」的標籤。

▲漢服出街

但漢服圈的現實狀況非常殘酷,和JK制服圈甚至炒鞋圈有些相似。

目前中國的漢服愛好者中,女性和年輕人人數居多。

據艾媒數據的一項調查報告,在網絡上關注漢服的人群中,有八成為女性,而男性只占到了14.56%。

而愛好者中有超過五成的人年齡為19-24歲,而16-18歲的青少年人群占到了兩成,相反收入相對高的35歲以上人群,占比不到2%。

一項關於漢服購買行為的問卷調查顯示,漢服價格在100-300元之間的,在漢服圈內人士即「同袍」中的接受度最高,為50.32%;其次是只要喜歡500元以上也可以,為31.47%;第三為300-500元的漢服,接受度為16.47%,100元以下的比例最低為1.74%,其加權平均價格為326元。

也就是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低價仍然是促成購買的第一理由,因此,「白菜漢服」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在學生黨為主的漢服圈裏,近千塊的一件「正品漢服」確實是一件可以抵得上奢侈品的物件。

在一些漢服社交平台上,已經有不少愛好者坦言自己已經在負債買漢服,投入超過幾萬元,但依然癡迷於漢服:因為錢可以再賺,土可以再吃,但漢服下架就再也買不到了。

▲漢服破產表情包

在鄙視鏈和高價的壓力下,十幾年前提出的漢服復興似乎早已經被人忘在腦後,取而代之的是漢服背後潛藏的巨大商機:「一博士夫妻創業賣漢服,收入達千萬。」

「19歲開漢服淘寶店,年銷量破百萬、收入超一億」的吸睛新聞標題,正在和上面的鄙視鏈和網絡罵戰形成鮮明對比。

在漢服這個小眾的圈子裏,人們正傾向於畫下自己的領地和歸屬,就像一位網友所說的一樣:你以為他們爭的是山正,其實是虛榮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