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微信id:guanchacn
作者:陳聰
11月21日,一則澳大利亞電視台涉嫌辱華的消息,在當地華人的微信聊天群和朋友圈中刷屏。
相關消息稱,澳大利亞主流媒體ABC電視台在此前一天(20日)播出的一檔兒童節目中,讓一個白人女性扮成中國民眾熟知的女皇武則天,並挑戰吃下各種不在普通人食譜中的食物,如蟑螂、竹鼠、海蜇、黃蜂幼蟲等。
澳大利亞華人對此感到憤怒,並已經向電視台投訴。
觀察者網查證得知,遭到當地華人投訴的節目內容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的兒童頻道CBBC製作並播出,名叫《糟糕歷史》(Horrible Histories)。
公開資料顯示,《糟糕歷史》旨在用喜劇的視角向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科普歷史中囧而鮮為人知的一面,涉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印加帝國、古中國以及英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等。
澳大利亞華人看到的內容出自《糟糕歷史》2015年播出的第六季第二期節目。
該期節目的主題為《Awesome Alfred The Great》,講述英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生平,照例是戲謔的口吻和幽默輕鬆的風格。
節目第11分鐘至第13分鐘卻與中國相關。
節目旁白說,「阿爾弗雷德戰勝了維京人,但是卻沒有烤焦的蛋糕可以吃。而在同時期的中國,人們供奉給女皇武則天的食物,怎麽形容呢?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啊。」
隨後,畫面左下方出現了「China」的字樣,一位白人女性打扮成旁白中提到的女皇武則天出鏡。
真的很難相信,這個穿著怪異,並且也不知道戴的是哪朝哪代的皇冠,一個勁擠眉弄眼的人,會是中國民眾熟知的女皇武則天。
節目主持人介紹,他們身處8世紀的中國,要給觀眾帶來一次「野外美食體驗」。
兩位主持人恭維打扮成武則天的女演員說,「您真的是一位有魄力的女皇」,而後便詢問:「為了達到權力的頂峰,您一定幹掉了不少敵人,但您敢不敢面對……」
「黃峰幼蟲?」
「蟑螂?」
「煮過的駝峰?」
「竹鼠?」
「海蜇?」
「蒸熊肉?」
對於主持人端上來的食物,打扮成武則天的女演員來者不拒,每個都用筷子夾了起來,作大快朵頤狀。
兩位主持人看到後卻是不斷地翻著白眼,佯裝自己要嘔吐,感嘆說:「這麽惡心也能吃得下?」
對此,「武則天」回答說:「要知道,在唐朝,這些食物都是再尋常不過的。」
最後面,兩位主持人又說,既然「武則天」已經通過了考驗,那就要獎勵她十磅牛肉。「武則天」聽到這個獎勵卻是不高興了,「牛可是農民用來拉車耕地的,這麽有用的動物怎麽能吃呢?」
而後,她便起身追打兩位主持人。
上述節目由澳大利亞ABC電視台旗下的兒童頻道ABC ME引進,並於11月20日播出。節目中這段與中國相關的內容引起了當地華人的強烈不滿。
大多數華人表示,「澳大利亞的反種族歧視法形同擺設,我們必須團結一致進行投訴。」
也有華人指出,「這樣醜化中國人形象的節目,根本就是在撒下種族歧視的種子,造成的刻板印象很難扭轉,我們之後的處境會更艱難。」
還有的華人哀嘆,「冒犯我們華人的代價太小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節目時不時冒出來惡心人。」
目前,當地華人社區及組織已經向澳大利亞ABC電視台提出交涉,要求下架節目,並發表正式聲明進行道歉及說明。
澳大利亞華人提出的訴求也在該國其他族裔的網民中引發討論。
其中,有網民持有偏見地認為:中國人就是「無所不吃」的,節目內容沒有錯。
還有網民甚至說,只要不是針對自己,那麽種族主義或歧視就是可以被允許的。
但是也有網民表示,「現在扮『黑臉』已經是不能夠被民眾接受了,那麽西方人扮『黃臉』,然後操一口『中國人』的口音講話,就是可以的嗎?這檔兒童節目就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
觀察者網注意到,《糟糕歷史》這檔節目在國內的視頻網站上也有引進,有的網站直接剪掉了與中國相關的歧視性內容,也有的網站完整保留。
長期以來,西方社會對於中國、乃至華人社會都存在著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種族歧視和刻板印象,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於西方媒體的偏頗性報導。
2020年10月,澳大利亞某平權組織發布了一份題為《社會評論、種族歧視與新冠疫情》的報告。報告對今年疫情以來刊登在澳大利亞主流媒體上的355篇新聞報導及評論文章進行梳理和分析,發現華裔以55%的占比成為第二大受歧視群體,僅次於穆斯林群體的75%。
報告指出,除了直接使用「中國病毒」這樣的歧視性辭彙外,澳大利亞媒體歧視華人的方法方式正變得越來越隱蔽,如假借科普之名,以一種幽默、開玩笑的手段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嘲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