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微信id:shobserver
▼男主角抹著大量髮膠
▼騎在馬上突然邪魅一笑
▼身處戰場依然不忘抽雪茄
你能想像這居然是一部抗戰劇?
偶像劇還是抗戰劇?
《雷霆戰將》遭群嘲:請尊重歷史
最近幾天,因為過度偶像化拍攝抗戰劇,電視劇《雷霆戰將》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就在11月16日,有觀眾發現,該劇已在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網站下架。
據了解,目前湖南衛視周播劇場也已停播《雷霆戰將》。

《雷霆戰將》劇中出現不少備受爭議的劇情和設計。
比如,劇中的演員除了發量驚人,發膠量更是感人。
八路軍獨立團團部
設立在豪華的歐式別墅裏
野戰醫院更是敞亮規整
八路軍的女護士穿著裁剪合身的裙子、踩著帶跟的皮鞋
戰火連天救死扶傷
卻依然保持著精致的妝容
八路軍人手一挺輕機槍
該劇播出後,很快招來網友的大量吐槽和批評↓↓↓
《雷霆戰將》長文回應
本劇主要劇情經得起歷史考證
16日下午,《雷霆戰將》官方微博發布圖文,對網上熱議的一些情況,如關於劇中在抗戰初期出現國民政府戰地救護隊女隊員的裙裝問題、年輕演員不適合出演八路軍將領、劇中國軍愛國師長郭勛魁在戰場抽雪茄、喝咖啡的形象等問題進行了說明。
長文還指出,本劇創作之初,所有主創人員均是為了歌頌那些在民族危難之刻挺身而出,為國家民族英勇奮戰的先烈,謳歌那些在我黨領導下的有理想、有熱血、有追求、敢擔當的年輕革命者。
另外,在創作初期,相關主創人員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調研、走訪了多家資料館和博物館,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查看了很多歷史上真實的照片和實物;瑕不掩瑜,所以本劇的主要劇情都經得起歷史考證。
另外,《雷霆戰將》官方還表示也會總結本劇的經驗和教訓,對網上輿情或是善意的批評或者指正欣然接受;但對個別、尤其是一些並未觀看的觀眾及網友,只是看到本劇個別劇照,也未做出認真考證,不務實的跟風,做出草率結論的聲音乃至引起一些誤會與偏見,深表遺憾。
最後,《雷霆戰將》對所有關注、觀看本劇,並對本劇提出建議和善意批評的熱心觀眾表示深深感謝。
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偶像劇」套路用錯了地方
11月15日,《人民日報·人民銳評》也對《雷霆戰將》點名批評:
以「亮劍3」為噱頭的抗日劇《雷霆戰將》,近期正在一些平台熱播。然而,該劇的一些情節引來不少質疑。
在這部電視劇中,竟然讓「八路軍戰士」住豪華別墅,主角幾乎清一色都用發膠、發蠟,這距離歷史真實也太遙遠了吧!
表面看來與過去的抗日神劇相比,《雷霆戰將》並沒有手撕鬼子、單手掏心、手榴彈炸飛機等雷人情節。
但是這部劇的離奇之處仍然讓人咂舌,過於臉譜化的設計,過於浮誇的表演,明顯缺乏事實依據的情節設定,讓網友們評價為:「這部劇完全沒有脫離抗日神劇的套路——只不過披上了一層『青春熱血偶像劇』的外衣。」
14年抗日戰爭艱苦卓絕,面對窮兇極惡的日寇,中國人民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今天用藝術手段再現這段歷史,是為了讓後世銘記歷史,不忘國恥,也是為了緬懷抗日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而一段時間中,曾經出現的「抗日神劇」背離這一初衷,情節誇張,不尊重歷史,受到廣泛批評,近些年來越來越少出現了。
然而現在這類電視劇似有改頭換面、捲土重來的勢頭。
區別於前些年的套路,現在竟然把「偶像劇」套路用在抗日題材上,可惜就算演員再俊美,服裝再精致,背離歷史真實,不能讓人欣賞。
從這部電視劇看,用一些「偶像劇」套路,意在吸引年輕人觀看,提高收視率。但正因為年輕觀眾多,更需要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否則就容易誤導青少年,使他們無法洞悉歷史真相,無法真正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影視劇中考慮年輕人的習慣,創新表現方式,並非不可以,但前提是尊重歷史,不能劍走偏鋒。
當年電視劇《亮劍》以新穎的敘事風格和表現手法,贏得億萬觀眾喜愛,多年來仍熱度不減。
然而今天這部電視劇,雖用「亮劍3」的名頭來宣傳,但距離《亮劍》的思想性、藝術性,實在差得太多。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
《雷霆戰將》被質疑,提醒有關從業人員,在創作中必須堅守文藝創作的原則和責任,特別是對革命歷史題材,應當對歷史充滿溫情和敬意,而不能是輕佻和兒戲。只有心懷敬畏,尊重歷史、尊重觀眾才能拍出真正接地氣的影視作品。
電視劇不能只滿足於養眼
偶像劇的套路早就用於歷史劇中,放眼近年來頂著歷史人物名字熱播的大男主、大女主劇,背後何嘗不是千篇一律的多角戀偶像劇情節。
《雷霆戰將》將偶像劇套路嫁接入革命歷史題材,是為了吸引年輕人而作的創新,但用偶像套路去消解「抗日神劇」套路,這種「創新」,反而會陷入更深的「篡改歷史」套路裏。
筆挺整潔的軍服、紋絲不亂的頭髮,青春靚麗的扮相,甚至男戰士要化上眉妝,女戰士要穿著長裙子,這樣的電視劇的確養眼。
然而,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名譽會長仲呈祥所說,電視劇萬萬不能只滿足於養眼。
「如果藝術止於養眼不能進而養心,最多是平庸的藝術。優秀的藝術一定是通過養眼進而養心,創作者一定要重在引領,而不是一味迎合。」
近年來,常有網友總結電視劇的各種套路,而隨著電視劇產量的增加和類型的逐漸多元,舊的套路還在,新的套路也開始問世。
比如,近來重新被重視起來的農村題材也有了套路。
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孫泱發現,在許多農村題材劇裏,主角初去農村時,村裏往往會劃分成兩大陣營,一幫先進分子和一幫調皮搗蛋的懶漢,而前者往往是被打壓的。隨著主角的到來,先進分子便被帶動起來,逐漸掌握技術、感動後進,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套路化表達。
「現在的農村題材與年輕觀眾距離相對較遠,我們要展現農村的新面貌,但劇本、製作往往都還讓人物穿著的確良和解放鞋,這樣的套路化呈現很容易讓年輕觀眾流失。」
「改革開放題材電視劇大都從改革開放時講起,但非得用這樣的開篇才能講故事嗎?」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注意到,當下現實題材劇集中有不少新套路:劇情空間大多集中在長江下遊,主角出場時多是普通小人物,結尾時紛紛成了CEO。
在影視劇裏,套路為何層出不窮?
「現在常有人套大數據理論,倒過來研究市場需要什麼。」
在仲呈祥看來,追求大數據和流量是讓創作套路化的原因之一,「也許物質生產可以數據化,但精神生產不能。」
導演陳嘉上同樣反對電影圈裏的大數據和流量公式,由他執導的《逃學威龍》無論題材、主演、類型在當時都不被看好,卻成為1991年香港電影票房第一。
「大數據是統計過去和結果的,而電影之所以受觀眾歡迎,在於創新。如果按照大數據,永遠沒有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