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公布201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附歷年各省榜單,河南最多。)

經過一天半的演示匯報和評委評議投票,「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2017年4月12日在北京揭曉。

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以下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年代早晚排序)

泉水邊穿越萬年前的古營地和遺珍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發掘單位:

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彭菲

專家點評:

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三個文化層位,揭示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文化序列。

獲取逾萬件的石制品,包括各類細石器、精美的小型兩面器和形制多樣的石磨盤-石磨棒;還發現數枚直徑不足 2毫米 的串珠,小巧、精美,是目前世界範圍內舊石器時代裝飾品中的最小者,在昭示製作者獨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藝水平的同時,也彰顯了發掘工作的精細、縝密。

在最早的層位揭露出一組條帶狀分布的柱洞,是在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首次發現的房屋建築遺跡。

在同層還發現多處具有結構特徵的火塘,與同期北美古印第安人用於加工食物、具有多層結構的火塘十分相似,表明先民對火和熱能具有了嫻熟的控制利用能力。

這些遺物和遺跡,描繪了一幅賀蘭山腳下的古人類群,在噴湧的泉水邊構築營地、佩戴串珠在溝火前歌舞與生息勞作的壯美畫卷。

▲遺址遠景

▲遺址遠景

▲遺址遠景

▲遺址遠景

▲遺址遠景

跨越萬年的記憶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

發掘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貴安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

項目負責人:陳星燦

專家點評:

牛坡洞遺址的發掘主要取得的收獲有:

第一,發現並發掘了一個連續的地層剖面,這是非常重要的,是建立文化發展序列的基礎。

第二,發現用火遺跡、活動面、墓葬等遺跡,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物,包括動植物的遺存,這些豐富的發現在同一平面上,存在共存關係,我們可以借此分析當時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等問題。

第三,這一遺址在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遺存的發現,尤其是技術特徵十分清楚的細小石器的發現,為石器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課題,為學界更好地理解人類史前文化發展的關鍵時刻,打開了一個窗口。

第四,遺址所展示的文化連續發展的過程,展示了西南地區人類適應發展的過程,與東部地區史前人類這一階段的發展是不同的途徑。

牛坡洞遺址的發現,是從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中期,從狩獵采集經濟到農業社會的一個個案,遺址所展示出來的連續性,可以清楚地透視其發展過程,為我們認識史前文化的發展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B洞近景

▲第二期墓葬

▲用火遺跡

▲第一期砍砸器、石核

▲第四期陶器

史前長江中遊的文明中心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發掘單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天門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孟華平

專家點評:

上個世紀90年代,在石家河遺址發現了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遊地區最大的城址和聚落群,同時有線索表明,這裡也是龍山時期整個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遺址。

石家河遺址近年來發掘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給我們帶來了對這個遺址以及對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的新認識。

第一,在這個遺址中心部位的譚家嶺地點,發現了油子嶺文化時期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長江中遊地區早於屈家嶺的城址中面積最大的。

這就表明,石家河遺址自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這1200年間,一直是長江中遊地區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核心地點,沒有之一。

第二,譚家嶺地點的發掘還發現了龍山時期隨葬玉器240多件,其中有很多前所未見造型,為我們認識龍山時代玉文化交流以及當時社會的精神世界帶來新的契機,同時也說明長江中遊地區直至龍山時代,仍然是中國文明起源中不容忽視區域。

第三,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城址東南角城牆的確認、三房灣城牆缺口發掘的城址南城門、西城壕外印信台地點發掘的大型建築基址及其與之相關聯的多組「套缸」遺跡、城內西南隅三房灣地點發掘到的大量紅陶杯堆積及其與之相關的建築遺跡、譚家嶺地點該時期大型建築遺跡的發掘,都為我們進一步了解石家河古城的全貌帶來了更多的證據。

▲譚家嶺城垣與城壕 – 復件

▲譚家嶺W9鏤空玉佩

▲譚家嶺W9玉人頭像

▲譚家嶺W9連體雙人玉玦

▲譚家嶺W8虎座雙鷹

▲三房灣遺址廢棄紅陶杯局部

原始青瓷在這裡誕生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址

發掘單位:

福建博物院

泉州市博物館

永春縣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羊澤林

專家點評:

原始瓷器的起源,以往主要聚焦在浙江東苕溪流域的生產區域。

其實,東南沿海廣大的印紋硬陶生產區域,從技術上講,都有可能創制出帶釉的原始瓷器。永春苦寨坑窯址和前兩年發掘的遼田尖山窯址,印證了這一點。

窯址中出土了夏商時期的原始瓷器,與東苕溪流域原始瓷器的創燒幾乎同時。

區域考古調查發現,在周邊地區還有十餘個窯址,是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區域。表明這裡與東苕溪一帶各自在生產印紋硬陶的基礎上創制了原始瓷器。

苦寨坑窯址的發掘,厘清了這一區域的生產時代,出土了有相當質量水平的早期原始瓷器,產品主要在晉江流域使用,並影響到閩江流域,西周時生產的中心區域轉移到閩北地區,以後在與浙東地區的競爭中消亡。

苦寨坑發掘中清理了9座窯爐,其中有幾座保存較為完好,為土洞式長條形的龍窯,與東苕溪流域是不同的技術體系。

總之,福建地區是原始瓷器生產的重要區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繫也十分緊密。該窯址的發掘為探索中國原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遺跡全景

▲Y2窯爐遺跡

▲原始青瓷尊殘片

▲Y5窯爐遺跡

▲原始青瓷圈足

▲有打擊痕跡的瓷片

高山之下的皇家祭禮

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發掘單位: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

鳳翔縣文物旅遊局

鳳翔縣博物館

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田亞岐

專家點評:

中國古代國家的功能「在祀與戎」,文獻記載,西漢早期漢高祖劉邦在繼承秦人雍四畤的基礎上增設北畤,形成完整的祭祀五帝系統,並將郊祀雍畤作為王朝最高祭禮。

此後漢代皇帝曾先後十八次郊雍,這些都表明在秦漢時期,祭祀制度在國家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發現了大量與祭祀相關的遺存,確認了這裡是西漢初期設立的國家最高等級、專門用於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場所——北畤,是首次在秦都雍城附近發現的與古文獻記載相吻合、時代較早、規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國家大型祭祀遺址。

該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既往雍城未見郊外畤祭遺址的空白,進一步明確了雍城遺址的空間布局,而且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這一重要歷史過程中的祭祀制度、政治制度、禮制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血池遺址地貌環境與結構布局圖

▲經局部解剖發掘的「壇場」結構

▲符合古文獻記載的「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封土為壇、除地為場、為壇三垓」之「壇場」地貌特徵

▲實用原大車四馬長方形深豎穴祭祀坑

▲明器化原大車二馬長方形豎穴祭祀坑

▲呈現規律的玉器「四組合」

首都地下的千年縣城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

發掘單位: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通州區文化委員會

項目負責人:孫勐

專家點評:

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的確認,很重要。

雖在《漢書•地理志》《水經注》中有記載,但不能確指其具體所在,通過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對城址予以確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它不僅對通州區、北京市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全國也有重要意義。

過去對漢代的都城遺址做了長期的工作,而對漢代縣城遺址則做的很少,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強。遺址除發現大量漢代遺物外,還發現有少量的戰國燕文化的遺物,在進一步的工作中,應予注意。

對路縣故城遺址建議實施整體保護,制定保護規劃,長期進行考古工作,以了解漢代縣城的功能布局,城市制度。

用城市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全面勘探,重點發掘,實施多學科協作,全面收集相關文獻資料,提高科學研究水平。

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保留一片綠地,惠及人民大眾。目前要申請市保單位,並準備申請第八批國保單位。

現在北京市政府已決定調整規劃,整體保護路縣故城遺址,這是「制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好事。這對文物考古工作者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一定要認真做好!

▲路縣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圖

▲胡各莊村墓葬群航拍全景

▲南城牆南側剖面夯層

▲陶豆

▲瓦當

「千峰翠色」的故鄉

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秘色瓷窯址

發掘單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項目負責人:沈嶽明  鄭建明

專家點評:

「奪得千峰翠色來」,便是唐代詩人陸龜蒙贊譽越窯秘色瓷的著名詩句。

越窯在長達數千年的生產時間裡,最引人矚目的是「秘色瓷」的生產,古代文獻中有許多相關的記載和贊譽。同時,其含義和生產情況,也始終是學界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

後司嶴遺址的發掘,使我們對秘色瓷的生產有了詳細而直觀的了解。

首先,確定了秘色瓷的生產地點在今上林湖的核心區域的後司嶴遺址,產品與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可以完全對應。

其次,秘色瓷的生產從晚唐大中年間到五代中期。

第三,後司嶴窯址是一處生產水平高超的窯場,秘色瓷是其中專門用於貢禦的產品,同時還生產民用瓷器,為我們提供了晚唐五代時期瓷器貢禦方式的實例。

第四,在生產工藝上,秘色瓷的成功燒制與瓷質匣缽的使用密切相關,使我們了解了貢禦瓷器在生產上不計成本,精工製作的生產方式。

特別要提到的是,這項考古工作在方法上的創新:

一,窯址的發現,是先期進行了專題性區域考古調查,這是比一般發掘更高一等級的系統性的考古工作,在勘查了上林湖地區一百多個窯址以後才確定了秘色瓷的生產地點。

二,水陸考古相結合,對今天已成為水庫的上林湖進行了詳盡了水下勘探,弄清了窯址所在位置當年的自然地貌,為探討原料的來源和產品外運提供了重要資料。

三,面對海量的人工制品,在發掘中如何處理出土資料,嘗試了九宮格發掘方法和三維化全紀錄的方法。

這些都是陶瓷考古工作中的有益嘗試,並居於領先地位。

▲上林湖後司嶴窯址遠景

▲窯址航拍全景

▲窯址發掘現場及雷射三維掃描

▲秘色瓷薰爐

▲秘色瓷盞與盞托

▲秘色瓷淨瓶與裝燒匣缽

中國古瓷從這裡出海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

發掘單位:

上海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陳傑

專家點評:

近年來,宋元明時期村鎮遺址的考古工作引人注目,如包頭燕家梁,葉縣文集,雲陽明月壩等都有過萬,乃至2萬多平方米的發掘面積,說明城市考古工作從都城、地方的府州城向村鎮遺址延伸的趨勢,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運行有重要的意義。

但相關考古工作,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主動的、目的明確的、以聚落考古或曰大遺址的考古思路來組織發掘的工作,以青龍鎮遺址為代表。

對遺址採取網格化管理,思路明確的逐年推進,在大面積勘探的基礎上重點發掘,目的是揭示唐宋江南村鎮的發展變化。從目的、思路到方法,都是歷史時期城市考古工作的積極推進。

至今,已清楚了遺址的範圍和地層,發掘了以建築基址為代表的大批遺跡,特別是隆平寺遺址的發掘,弄清了民間建造性質的塔基結構和建造方法,出土了重要的文物,並推定其在港口運行中具有燈塔的功用。

青龍鎮發掘最重要的收獲之一是,出土的大量瓷器證明了這是一座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城市,唐宋時期集散的貨物來源明顯不同。

使我們認識到同時期在揚州、明州兩大港之間的吳淞口,還有一個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為解決長期以來使學界困惑的,晚唐到南宋時期某些外銷產品的輸出路線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相關的成果還使我們接近於得出這是一個主要面向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專門港口的結論,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成果。

推薦閱讀:

>上海開埠前只是小漁村?人家唐宋時期就是「東南巨鎮」了。

▲隆平寺塔基航拍照(上為北)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執壺

▲隆平寺塔地宮(南-北)

▲鉛貼金阿育王塔

▲木貼金釋迦牟尼涅槃像

揭開山西古代陶瓷業的神秘面紗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

發掘單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河津市文物局

項目負責人:王曉毅

專家點評:

做陶瓷考古的學者有一個認識:改寫中國陶瓷史要靠山西地區瓷窯遺址的發掘。

因為在山西這樣一個山環水繞的地方,通過不同的山口道路分別與河北、河南、陜西的重要制瓷傳統相關聯,又在山西內部使這些不同的生產傳統相融合,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山西地區的陶瓷考古工作比較零散,系統的、成規模的發掘工作近乎空缺。

河津固鎮窯址的發掘,是在先期開展專題性區域考古調查的基礎上,選定核心區域的窯址進行發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首先,發現了重要的遺跡,特別是從作坊與窯爐的分布上,可以看到成組的對應關係,是在同時運行的,這是探討古代手工業生產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的珍貴資料,以往很少發現,也還沒有引起充分的關注。

第二,出土的宋金兩代豐富的遺物,使我們對山西地區宋金時期瓷器的生產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看到,河津窯在生產和裝飾工藝上與兩個地區相關聯,即通過晉城與河南焦作地區關聯,通過長治與河北磁州窯關聯。

發掘出土的瓷器面貌十分豐富,釉色多樣,裝飾豐富,質量也有精粗之分。

以往從考古遺跡中出土的,和國內外博物館及民間收藏的,不大清楚產地的一批瓷器,現在可以使其認祖歸宗了。

▲一號作坊、Y3和Y4復原圖

▲四號作坊剖視圖及平剖面圖

▲ Y1平剖面圖

▲素燒花口長頸瓶

▲ 白地褐畫花草葉紋「馬家椀工」款瓷碗

▲白釉剔花填黑纏枝牡丹紋八角枕

古代礦冶生產的完整畫卷

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

發掘單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桂陽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莫林恒

專家點評:

桂陽有千年礦都之美譽,是清代鑄幣金屬原料銅和鋅的重要產地之一。在桂陽縣仍存在數十處古代礦冶遺址,經過考古學家的詳細調查,選擇了桐木嶺和陡嶺下清代煉鋅遺址進行了發掘。

發掘的重要收獲是,在聚落考古理念指導下的礦冶考古新突破。通過對遺址的全面調查,確定當地採用「以礦就煤」的生產模式來降低冶煉成本;通過對遺址中心部位冶煉平台的整體揭露,完整復原出冶煉場址的功能結構布局。

這對於認識古代手工業場址的功能分區、工藝流程、生產規模、工人的生活及生產力狀況,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桐木嶺遺址出土了中國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煉鋅槽形爐及相關遺跡遺物,可全面復原當時煉鋅工藝流程;發現的硫化鋅礦焙燒爐及焙燒工藝,為中國古代煉鋅史上的一大技術進步。

遺址中還存在鉛、銀、銅等其它金屬冶煉的活動,多金屬一體冶煉是中國礦冶考古的首次發現,說明對礦石的綜合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桐木嶺遺址全景照(由南向北)

▲ 桐木嶺遺址功能分區圖(由北向南)

▲ 槽形爐1冶煉作坊(由南向北拍攝)

▲ 第二冶煉單元遺跡分布圖

▲ 槽形爐冶煉工藝復原圖

▲河床上疑似洗礦槽

自1990年起,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已經舉辦了27屆,共有270項考古發現最終入選。

這270項考古發現的分布範圍極其廣泛、遍布全中國,到底哪個省擁有最多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呢? 

(請注意,以下名單並不是這些年全中國的考古發現,而是有入選年度十大的項目。)

河南(41個)
考古發現名稱年份
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2015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2014
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2014
河南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2013
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2012
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2011
河南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2010
河南新密李家溝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2009
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2009
河南滎陽娘娘寨遺址2008
河南新鄭胡莊墓地2008
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2007
河南新鄭唐戶遺址2007
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2007
河南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2007
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2006
河南鶴壁劉莊遺址2005
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2005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宮殿區2004
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2003
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2001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2000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2000
河南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遺址1999
河南偃師商城小城1997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1997
洛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6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1996
河南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1995
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1995
河南八裡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4
河南輝縣孟莊遺址1994
河南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1994
河南丹江口水庫楚國貴族墓1992
河南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1992
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1991
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1991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1991
河南殷墟郭家莊160號墓1990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代虢季墓1990
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1990
江蘇(20個)
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2015
江蘇揚州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2013
江蘇泗洪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2012
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2011
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2010
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2010
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2009
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2008
江蘇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2005
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2004
江蘇南京鐘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2000
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遺址2000
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1999
江蘇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1998
江蘇南京仙鶴觀、象山東晉貴族墓地1998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1995
江蘇南京湯山古人類頭骨化石1994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1993
江蘇揚州唐城遺址1993
江蘇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1992
陜西(20個)
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2016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2015
陜西寶雞石鼓山商周墓地2013
陜西西安西漢長安城渭橋遺址2013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2012
陜西西安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2010
陜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2010
陜西富縣秦直道遺址2009
陜西西漢帝陵考古調查及發掘2009
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2008
陜西岐山周公廟遺址2008
陜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2005
陜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2003
陜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2003
陜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2003
陜西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1997
陜西西安隋唐灞橋遺址1994
陜西隋仁壽宮唐九成宮37號殿址1994
陜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1990
陜西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1990
山東(18個)
山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2013
山東定陶靈聖湖漢墓2012
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2011
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2010
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2009
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2008
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2003
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2003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2002
山東章丘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2000
山東章丘西河遺址1997
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1996
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1996
山東長清仙人台邿國貴族墓地1995
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周貴族墓地1994
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1991
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嶽石文化遺址1990
山東後李春秋車馬坑和淄河店2號戰國大墓1990
浙江(18個)
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秘色瓷窯址2016
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2015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2014
浙江餘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2011
浙江餘杭良渚文化古城遺址2007
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2005
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禦街遺址2004
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2002
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2001
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2001
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2001
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2001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2000
浙江紹興印山越國王陵1998
浙江慈溪上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1998
浙江趙氏太廟遺址1995
浙江餘杭莫角山良渚遺址大型建築基址1993
浙江餘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和大墓遺址1991
山西(14個)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2016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2011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10
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2006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2005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2005
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2004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2002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2001
山西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1999
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1998
山西大同晉侯邦父及夫人墓1993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三窟遺址1993
山西晉侯墓地的發現與研究1992

註:「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發掘地在山西平陸、夏縣、垣曲三縣黃河北岸的小浪底水庫淹沒區洛陽黃河兩岸,因此歸入山西。

湖南(12個)
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2016
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2013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2010
湖南洪江高廟遺址2005
湖南寧鄉炭河裡西周城址2004
湖南裡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2002
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1999
湖南澧縣城頭山大溪文化城牆及湯加崗文化水稻田1997
湖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紀年簡牘1996
湖南玉蟾巖遺址1995
湖南長沙國王后「漁陽」墓1993
湖南澧縣城頭山屈家嶺文化古城址1992

 

四川(11個)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2013
四川石渠吐蕃時代石刻2013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2012
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2011
四川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2008
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2004
成都金沙商周遺址2001
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2000
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1999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1996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1996
內蒙古(10個)
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2015
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2014
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2012
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2011
內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2009
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2003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2003
內蒙古古寶山遼代壁畫貴族墓1994
內蒙古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1992
內蒙古遼代耶律羽之墓1992
湖北(10個)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2016
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2015
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2014
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2013
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2011
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2007
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2002
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2000
湖北雞公山遺址1992
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1990

 

江西(9個)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2015
江西景德鎮南窯唐代窯址2013
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2009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2007
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禦窯遺址2003
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2002
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1995
江西豐城洪州窯窯址1993
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1991

 

遼寧(9個)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2015
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2011
遼寧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2004
遼寧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2003
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1999
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1998
遼寧綏中縣石碑地秦漢遺址1997
遼寧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1996
遼寧綏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調查1993
河北(9個)
河北內丘邢窯遺址2012
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2009
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與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2007
河北易縣北福地遺址2004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2002
河北元中都1999
河北泥河灣盆地於家溝舊石器遺址1998
河北宣化下八裡遼代壁畫墓群1993
河北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1991
廣東(9個)
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2014
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沉船遺址2010
廣東深圳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
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2006
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2004
廣東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2001
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2000
廣東廣州市南越國禦苑遺跡1997
廣東南越國宮署禦苑遺跡1995
安徽(7個)
安徽固鎮垓下大汶口文化遺址2009
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2008
安徽六安雙墩墓地2006
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1999
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1998
安徽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4
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群1992
新疆(7個)
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2012
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2010
新疆巴裡坤東黑溝遺址2007
新疆庫車友誼路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2007
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2004
新疆尉犁縣營盤漢晉墓地1997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1995
雲南(6個)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2015
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2014
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2008
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2006
雲南羊甫頭墓地1999
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1992

 

貴州(6個)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2016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2014
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2012
貴州威寧中水遺址2005
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2001
貴州盤縣大洞遺址1993
重慶(5個)
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2012
重慶忠縣中壩遺址1998
重慶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1998
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1996
重慶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1994
福建(5個)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2016
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2011
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2006
福建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2005
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遺址2000
甘肅(4個)
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2008
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2006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2006
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1991

 

黑龍江(3個)
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2002
黑龍江寧安虹鱒魚場渤海國墓群遺址1995
黑龍江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1991
北京(3個)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2016
北京延慶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群2014
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1990
吉林(2個)
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唐渤海)2002
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1999
西藏(2個)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2014
西藏拉薩曲貢遺址1991

 

廣西(2個)
廣西百色革新橋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遺址2002
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1991
青海(2個)
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2001
青海都蘭吐蕃墓群的發掘1996
上海(2個)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2016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2006

 

寧夏(2個)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2016
寧夏宏佛塔天宮西夏文物1990
海南(1個)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2015
香港(1個)
香港東灣仔北遺址1997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中國瓷都】如何不錯過景德鎮的每一個地攤?

xxx

中國第一個24小時開放的博物館即將開幕-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xxx

浙江考古:一億年前留下腳印的那隻恐龍,當時行進速度是多少?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