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個專做口罩的小鎮因疫情發大財,「賺三五千萬沒什麼,賺1個億以上才算賺」

本文來源:棱鏡

微信id:lengjing_qqfinance

作者:純子

「賺三五千萬都不算賺到錢,賺1個億以上才算賺了點錢。」這是如今在彭場鎮流傳頗廣的一句話。

從武漢城區向西驅車100公里,便可到達彭場鎮。

這個屬於湖北省直管市仙桃下面的鄉鎮,除了彭場大道兩旁密密麻麻布滿幾十家廠房之外,其景觀與中國其他任何一座普通鄉鎮別無二致。

但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彭場鎮「一炮而紅」。

作為防疫的「硬通貨」,今年以來,口罩和防護服在全球的需求量暴增,這對有著「無紡布之都」稱號的彭場鎮來說,是史無前例的機遇。

無紡布是一種不需要紡紗織布而形成的織物,用途非常廣泛,其中就包括口罩和防護服等醫療用品。

外界較少知道,早在疫情之前,彭場鎮就已是中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產全國60%的無紡布產品,占據全球市場佔有率的四分之一,其生產的口罩、防護服長期銷往歐美等海外市場。

疫情期間紛至沓來的訂單,開啟了這座小鎮的造富神話:除了新增多名億萬富翁,就連口罩廠的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也可高達6萬;一名機修工一天甚至就可賺5萬元,兩個月就賺了幾百萬元。

財富效應下,紮堆進入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多。

但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機器和原材料的價格歷經大漲大跌之後,如今口罩價格已回歸正常,甚至比疫情之前更低。

因此,在那些老牌口罩大廠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虧光成百上千萬元資金的「投機者」也不在少數。

口罩市場已經供過於求,行業勢必將重新洗牌。

對於這座有著30多年無紡布加工出口經驗的小鎮來說,下一步如何做好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工業防護之外的市場,將彭場鎮打造成一個無紡布特色小鎮,已成為重中之重。

「被老外榨取了幾十年,終於賺回來了」

「(在疫情之前)這個行業做得蠻艱難。」譽誠布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利榮向《棱鏡》介紹,她2015年正式入行,主營防護服,100多號工人的規模在彭場鎮246家規模以上的無紡布企業中,頂多算個中小型企業。

因為訂單少,廠家多,一年到頭只有3-5個點的凈利潤,2017年甚至還虧損了幾十萬元,2019年全年產值不到4000萬元。

仙桃當地一家銀行行長也對《棱鏡》表示,今年春節之前,好幾個無紡布廠的老板都跟他說準備轉行,「因為利潤空間太小了」。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行業的頹勢。

作為重要防疫物資,口罩和防護服的需求量大增,彭場鎮大大小小的無紡布廠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數以億計的口罩從這裡被運往武漢、全國,以及海外。

▲彭場鎮一防護服生產車間

據彭場鎮當地政府一位人士介紹,疫情期間,湖北省80%的防護物資由彭場鎮提供,省防疫指揮部每天在彭場鎮調用4000萬只口罩。

在全國醫用防護服生產量都不大的情況下,彭場鎮每天給湖北省提供3萬件防護服,接近全國生產總量,後面一度達到每天5-7萬件。

為了搶購口罩,疫情期間,湖北當地最大的民營醫藥企業九州通甚至派了十多個人專門駐守在彭場的口罩廠,出多少貨就拿多少。

「庫房門口就像拍賣一樣,不同藥企的人在門口等著,一會一個價。」九州通相關負責人回憶道。

到今年10月份,周利榮工廠的產值已經達到4億元,較去年全年翻了十倍。

▲彭場鎮的口罩生產車間

瘋狂的市場行情帶動整個產業鏈,從上遊機器、原材料價格到人工、再到防護品價格都上漲了數十倍;相應的,防護品的凈利潤也在上漲。

以口罩為例,疫情之前工廠賣一只口罩僅能賺幾厘錢,疫情期間最高能賺3塊多。

「因為高價原材料,我們賣給老外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周利榮坦言,以前出口一件防護服只能賺幾毛錢,現在可以賺幾塊錢,一年的利潤率也提高到8-10個點。

目前她工廠的訂單已經排到12月底,因為擔心後續原材料價格還會波動,「不敢接單了」。

「這個行業被老外『榨取』了幾十年,有時候投資一年連利息都賺不回來,今年終於一次性賺回來了。「前述行長對《棱鏡》笑稱。

武漢幾千萬豪宅,都被仙桃口罩老板買走了

今年年初,仙桃本地85後青年向前在抖音上刷到疫情的新聞,隱約覺得口罩這個行業會爆發,於是,他拉上幾個朋友一起投資建廠房、買設備、做口罩。

據他稱,短短一個月時間內,每人就賺了幾百萬元。

「你算算,一台普通的自動口罩機一天能生產5-6萬片口罩,一片口罩凈賺3塊多,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向前反問《棱鏡》道。

在彭場鎮乃至整個仙桃市,類似的財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疫情期間彭場鎮的口罩大王一天能賺兩台勞斯萊斯。」小鎮青年向前習慣用車來作為衡量一切財富的標尺。「我周圍好幾個朋友都換成100多萬的車了。」

而到了3月13日解封之後,用向前的話說,「整個仙桃都瘋狂了。大家見面都是在聊口罩、做口罩,上至60歲的花甲老人,下至十七八歲的年輕人。」

比起向前這種「小打小鬧」的個人作坊式生產,那些進入行業多年,動輒員工上千人的無紡布大廠老板們,才是賺得盆滿缽滿,所以才有了最開頭那句「賺1個億以上才算賺了點錢」的口頭禪。

武漢一家銀行的管理層對《棱鏡》透露,早期他們曾給仙桃一家無紡布廠放了300萬元的小企業貸款,如今,連銀行行長見他們老板都得排隊。「以前有貸款需求的現在根本不需要錢了,反而還在我們銀行存了20個億。」

前述仙桃當地銀行行長也告訴《棱鏡》,無紡布行業的爆發也給該行帶來了發展機遇,今年前3個季度,該行的人民幣存款余額較年初新增了40多億元,超過前四年新增存款的總和。

據悉,與去年同期相比,整個仙桃市今年的新增存款超過了200億元。

在他看來,目前仙桃的無紡布行業已經沒有資產負債率一說,「因為沒有負債」。

巨大的財富效應甚至攪動了周邊武漢的房地產市場。

武漢某開發商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棱鏡》,他們位於武漢的一個單價4.5萬元起的豪宅樓盤,這幾個月都被仙桃口罩廠的老板們買走了,「一套幾千萬元,還都是全款」。為此,他們還特意派員工去彭場鎮當地拓展客戶。

工人月入6萬,機修工月入百萬

共同富裕起來的還有工人們。

隨著疫情期間防護品行業量價齊飛,加之封城、防疫因素,讓彭場鎮無紡布廠「一工難求」,工人的工價也漲了數倍。

據周利榮介紹,在接到政府「保供應」的任務後,大年初二她們工廠150多名工人全員上崗,初五開始招外地工人,每人每天保底1000元,按計件工資三天一結算。

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3月份,工人發4倍工資;4-7月份發3倍工資,均包吃包住;7月份至今,仍然是2倍工資。

這也意味著,疫情期間一名熟練工人一個月最高可拿6萬多元,最低的也有3萬多元。

在國內恢復正常之後,目前工人一個月工資也有2萬多元。

要知道,仙桃其他行業的工資水平也就2000—3000元。

▲口罩廠周圍的招工啟事

不過,跟機修工的工資相比,月入6萬就不值一提了。

據《棱鏡》了解,由於懂機修的工人相對較少,加之疫情期間交通受阻,機修工一天的工資為3-5萬元甚至更多,這期間市場行情為:安裝一台設備5萬元,修理一台設備1萬元。

向前告訴《棱鏡》,他們口罩廠的機修工,疫情之前一個月也就三四千塊錢工資,平時還代跑滴滴。

疫情期間總共賺了幾百萬元,最多的時候一天賺了20萬。

「如今他錢賺夠了,已經不在我們廠裏做事了。賺錢了就飄得很,我們趕產量的時候讓他去修個機器,他說要抽根煙再去。」這讓向前很是氣憤。

怎麽賺的錢怎麽虧了進去

儘管在疫情初期就賺到了錢,但向前他們又將賺來的錢擴大再生產,增加更多的設備,高價囤熔噴布。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最後怎麽賺的錢就怎麽虧了進去。

「把原材料一買,就沒錢了。」陳先生也是擴大再生產的典型代表。

4月底,他投入1500多萬元,在離仙桃市區5公里處的一個工業園區新建了廠房,購入十台全自動口罩機,每台花費135萬元——平時的價格也就20萬元一台。

陳先生的新工廠有20多號工人,5月份剛投產的時候,工人平均一天工資八九百塊錢,後面開始有所回調,目前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在17000元左右。

當時,疫情接近尾聲,加上各地往口罩行業蜂擁而入,五一之後口罩的價格開始迅速回落,出廠價跌至4、5毛錢一片,熔噴布的價格也跌落至三四十萬元一噸。

陳先生算了算成本,按照這個價格賣還得虧本,索性將口罩壓在倉庫。

按照一天80萬片的產能,目前陳先生的倉庫已經積壓了超過1億片口罩。

他準備在今年雙十一的時候全部賣出去,「不管多少錢都會賣」。

現在,陳先生已經不奢望今年能回本了。「這個想法太奢侈了。」

在前述九州通相關負責人看來,口罩作為低值耗材,現在已經到了供大於求的狀態。

他注意到,身邊有投入一兩個億生產口罩的,現在基本上都關廠了,口罩價格會跌到3-5毛錢的底價。

但另一方面,他認為,因為老百姓已經養成了戴口罩的習慣,接下來的需求量會比往年大。

「湖北版溫州」崛起記

彭場鎮能發展成為如今中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加工出口基地,源於一個不經意而來的訂單。

早在1986年,原國營彭場服裝廠接到為外貿公司代工生產口罩、元帽等產品的訂單。

1987年,第一家專業製品企業仙桃市衛生材料廠成立,成為仙桃市非織造布製品企業的「孵化器」。

到了20世紀90年代,仙桃市一批鄉鎮企業公有轉民營,激發了產業活力,其中就包括付立新創辦的仙桃新發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它被視為彭場鎮無紡布產業的開山鼻祖。

彭場鎮乃至整個仙桃市的無紡布產業從此駛入快車道。

曾擔任彭場鎮鎮長的楊建國在2019年的一次視頻採訪中提到,「到2000年時,彭場已經培養出4個億萬富翁、26個千萬富翁,還有百萬富翁更是不計其數了」。

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禽流感,兩次疫情讓彭場鎮名聲大噪,促進了彭場鎮無紡布產業的爆發式增長。

公開數據顯示,2003年彭場鎮的無紡布產值達到8億元;2008年無紡布企業總數達到208家,產值接近60億元,占全國產量四分之一強;2018年,仙桃市無紡布產值達264億元,十年間翻了4倍不只。

前述銀行行長則對《棱鏡》介紹稱,仙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平原,早期進入無紡布這個行業時,一沒資源優勢,二沒技術優勢,但仙桃人創業意識比較強,被稱為「湖北的溫州」。

在偶然接觸到這個行業之後,發展了很多家企業,在非典期間的賺錢效益也帶動著這個產業不斷壯大。

「有資源的地方不一定願意做這個事情,因為它平時的利潤很薄,就是賺點加工費。」他說。

70億拉動產業洗牌升級

對於無紡布這一仙桃市的龍頭行業,當地銀行業也很關心下一步走向。

前述仙桃當地銀行在近期走訪調研時就發現,無紡布製品的訂單量在下降,沒有疫情期間那麽火爆,價格也大幅下滑:以口罩為例,疫情期間一片口罩賣2.3-2.5元,現在品質高的N95賣1元多,普通防護口罩在0.8元左右,最低的時候在0.4-0.5元。

他們還注意到,由於疫情前景的不明朗,很多工廠不再盲目擴張,而是往提檔升級的方向發展,升級技術、產品結構和管理能力。

「疫情結束後肯定有一輪洗牌。」該行行長說。

在他看來,儘管無紡布行業的競爭在加劇,但仙桃的無紡布產業鏈,涵蓋了化工原料、設備製造、無紡布、熔噴布到製品加工,產業聚集和配套的優勢十分明顯。

彭場鎮一位政府官員向《棱鏡》表示,疫情對於無紡布行業的轉型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對於彭場鎮來說,一是整個產業還缺乏大品牌的支撐;二是他們的產品能順暢地賣到國外,但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並不高;三是雖然無紡布涵蓋醫療、工業、家居、母嬰用品、女性用品等多個領域,但目前彭場鎮在各個領域覆蓋的面並不足。

為此,政府提出了「產能升級、品牌升級、結構升級」的三個升級目標,打造彭場無紡布特色小鎮,具體包括建立國家級應急物資儲備基地、無紡布原料市場基地、無紡布製品加工基地、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以及打造國家級無紡布製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技術創新中心。

「初步規劃投入70個億,打造四基地兩中心,把平台做起來,把企業引進來。」該官員稱。

雖然有很多賺快錢的人進入到這個行業,但周利榮認為,等到行情平穩,利潤重回3-5個百分點的時候,行業會自動出清,而她們會繼續堅守這個行業,同時進行產品升級。

在她看來,醫療市場是無紡布最高端也最賺錢的市場,未來市場需求量很大。

周利榮的新廠房正在建設當中。

新廠房原本預計投入1.3億元,新建具備生產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等產品的凈化車間及微生物檢驗室、倉庫等。

「目前來看投入得翻倍。」她笑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