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金錯刀
微信id:ijincuodao
作者:雲搖
在國內,汽車4S店已經成了「坑人」的代名詞。
前幾天,有記者暗訪4S店,曝光維修技師砸車「創收」的新聞驚爆輿論。
4S店的工作人員將送修車輛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用鐵錘砸爛之後再定損、維修,以此撈錢。
比起這出瞞天過海的「套保計」,更讓人吃驚的是專業維修人員口中的「真相」。
「每輛都砸,一輛多賺幾千塊,反正保險公司給錢。」
「很正常,每個車都砸,要不然你哪掙錢去啊,這行業就是這樣。」
「看哪個壞了就訂個新的,等新配件到了給換上,這輛車就算修好了」
「你只要幹這行,沒有人是乾淨的。」
一句句「狂言」,將4S店背後的黑幕扯到大家眼前。
更可怕的現實是,這只是4S店眾多潛規則中的冰山一角。
被綁架的車主們,每一步都是坑
4S店剛出現時是身份的象徵,但如今口碑卻越來越差。
4個S分別代表著:整車銷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後服務(Service)和信息反饋(Survey)。
但事實是,很多車主在進入4S店的那一剎那,就已經被「綁架」。
原本代表優質服務的4個S,每個環節都無差別帶坑。
1.4S店爆雷,比網貸還狠
這幾年,很多車主在買車之初,就問題不斷。
像去年的奔馳維權事件,價值60萬的奔馳,還沒有開出4s店大門,發動機就出現嚴重漏油,逼得女車主坐到車頂上維權。
還有人買的新車,提車僅5天卻發現車內零件生銹,檢測後發現是泡水車。
更有甚者,有些大廠汽車4S店竟然爆雷。
今年8月,佛山寶運行寶馬4S店「爆雷」,多名車主交錢後幾個月都無法提車。
店員聲稱:公司資金周轉不靈,於是就把客戶的車款挪用了。
有車主哭訴:「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詐騙。」
除此之外,舊車新賣、以次充好等問題更是時常發生。
2.汽車維修,欺負你人傻錢多
對於有些4S店而言,顧客就是上帝這個市場定律根本就不存在,顧客對他們而言就是待宰的羔羊。
維修和保養,向來是4S店的重災區。
過度保養、能換不修、以次充好、偷梁換柱、擴大問題、過度保養等問題從不少見。
有些故障明明就是50塊錢能搞定的,卻說整個系統壞掉了,讓換個新的。
像徐州車主曹先生,因為寶馬X6汽車動力不足,送至徐州寶蘭4S店維修。
本來在汽修廠只需2萬就能搞定的問題,卻被告知要花16萬換了個新的發動機。
就像手機開不了機,本來開機的按鈕壞掉了,店家卻非要拆掉你的主板。
更有甚者,有些4S店會提供「空氣保養套餐」。
之前曝光過的吉利4S店,強烈給顧客推薦節氣門清洗,但其實做了和沒做沒什麼兩樣。
他們只是把氣節門拆下來之後,隨便噴點清洗劑,再拿個牙刷胡亂刷幾下就好,所謂清潔只是想賺材料費和加工費。
而享用這些空氣套餐的車主們,在他們眼裏就是典型的「人傻錢多」。
反正車主啥也不懂,忽悠就完了。
3.售後無比傲慢,維權全靠鬧
上當受騙如此簡單,但維權的過程卻一個比一個艱難。
拉橫幅維權算得上是最文明的維權方式了。
「無良車企,毒害車主」、「偽劣產品」等白底黑字的橫幅,表達著消費者深深的不滿。
2011年的青島國際車展開幕當日,一位瑪莎拉蒂車主當場砸壞了自己價值260萬的瑪莎拉蒂跑車。
只因修車行未經車主同意,將舊配件當做新配件裝配在車上,卻數月未給出答復,只能出此下策。
更有的車主,選擇與4S店「同歸於盡」。
之前一名車主與該4S店產生服務糾紛後,4S店態度惡劣,甚至威脅要騷擾車主的妻子和家人。
盛怒之下,車主開車撞向4S店。
4S店中的4個S,做的最好的就是信息反饋。
而這指的是定期回訪我們客戶,提醒我們去做保養消費。
畢竟你不去保養,他們哪有機會坑你。
只換不修、亂收費、私自用車、售後差等問題,早已經成為4S店華麗衣袍下的虱子。
不坑車主,4s店會死麽?
那麽問題來了,到底為何4S店這麽愛坑人?
難道不坑人他們就活不下去了嗎?
答案是:沒錯。
4S店賣車,沒我們想像的那麽暴利。
從網上看到了一組數據,國內一家知名上市企業汽車經銷商2017年的目標是賣55萬台車,750億營業額,10億利潤(10億除以750億),1.3333%利潤率,55萬台車10億利潤,平均每台車才1818塊錢利潤,這個1818塊錢還包括金融、保險、二手車等等項目……
而這每台車1818塊的利潤,還是一家「國內知名上市企業汽車經銷商」拼命努力的目標,其它的4S店還達不到這個利潤。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20年上半年乘用車經銷商總數為29773家,較2019年底數量減少0.7%,有1019家4S店退網。
新車毛利率進一步下降,僅20%經銷商能完成廠家銷售任務。
從2018年人和島公布的汽車經銷商盈利數據來看,盈利的經銷商僅占32.8%。
到了2019年,這個數據跌到了29%。
而到了今年,僅28.8%的經銷商盈利,有38.3%的經銷商出現虧損。
一句話,賣車不但不賺錢,還可能虧錢。
▲人和島2018年全國乘用車市場調研報告
因此,要想賺錢,就必須得從其他的環節上薅羊毛。
整車銷售、配件、維修,在4S店收入構成中的結構基本是2∶1∶4,維修服務才是收入大頭。
因此,為了生存,不少4S店給銷售和維修人員下了硬性指標。
例如每個人每個月必須賣出去足夠數量的保養套餐,比如積碳20次,養護劑350瓶,任務沒有達標就扣工資。
為此,很多銷售都有一套專門的話術,讓你防不勝防。
銷售對車主不能明說可做可不做,所以一律說「建議做」、「做了好」,這招對愛車心切的車主百試百靈。
如果車主還是覺得不需要,銷售就會原地開辦汽車大講堂。
先給你擼一遍發動機工作原理,然後在甩出幾個嚇人的關鍵詞:油泥,積碳負荷變高,噪音,抖動,小心報廢。
如果車主還是不買賬,他們會使出殺手锏:等有問題的時候還得了嗎?
於是很多車主在這般恐嚇下乖乖買單,走出4S店的時候,預算往往是超標的。
而在維修環節,貓膩更多。
維修工按級別有小工、中工和大工之分,儘管各級別的維修工月收入有所差異,但他們的底薪差別不大,都只有1000多元。
這也就意味著,對維修工來說,每個月要想保證收入就只能依靠多拿提成。
這也能解釋為啥有些喪心病狂的4S店拼命毀車。
還有像暗訪中曝光的,將尚未開封的節氣閥清洗劑直接倒進廢油回收桶,直接給車主增加了99元的成本,再加上另需支付的工時費180元,車主在節氣閥保養項目上一共就要多花費279元。
還有「推銷超量油液,再悄悄截留回收」這種操作更是很多4S店的常規套路。
不僅僅是機油、變速箱油,從62元一瓶的剎車油到120元一桶的防凍液,技師都會整瓶整瓶地截留下來。
這些套路都在保養、維修中悄悄操作,價格、操作不透明,很多人只知道錢花多了,卻不知花在哪裡。
但可悲的是,即便這些4S店使出了渾身解數,很多店面依然是虧損的。
而後果就是,他們更加變本加厲的榨取車主的價值,瘋狂撈錢。
因此要想從源頭解決,盡快提高經銷商盈利水平才是當務之急。
4S店的生存危機,不該讓消費者買單
喪心病狂的撈錢背後,這些4S店換來了什麼?
首先,用戶滿意度下降是毋庸置疑的。
各行各業都無法避免差評,但提到4S店,罵聲總是出奇的一致。
基本上每年到了315,都有大量針對4s店的投訴,豪車名廠也基本都沒遺漏過。
年年曝光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觀,反而是數量越來越多、性質越來越惡劣。
很多4S店的差評從知乎、微博一直蔓延到大眾點評、高德地圖等各大APP。
除了差評堆積如山,從數據上來看,4S店的客戶也是在不斷流失的。
J.D.Power發布了一個《2017中國汽車售後服務滿意度研究》(CSI)上面講:中國車主在保修期內就已經開始嘗試非授權經銷商的設施和服務了。
之後2018年、2019年發布的《中國汽車售後服務滿意度研究》(CSI)上也講。
17年的時候,54%的車主在保修期之內就去非授權的服務站了,到18年上升到61%。
最明顯的差別是:在18年的時候,車主選擇獨立售後渠道是在購買車子之後的第17個月,而到了19年,這個時間已經變成了購買車之後的第15個月。
換言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考慮不去4S店做保養維修了,覺得普通維修廠也挺好。
滿意度下降,客戶不斷流失,已經成了事實,但似乎並沒有引起4S店的警醒。
有些4S店只是更加變本加厲,於是挖坑—差評—虧錢—再挖坑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就像網友說得:4S店成了現代服務中唯一一個沒有改進且不斷惡化的商業服務。
而背鍋的,卻永遠只有消費者。
結語:
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互聯網巨頭們也開始跨界涉足汽車後市場。
阿里做了天貓養車,騰訊入股途虎養車,京東構建了自有品牌京安途,都想要分一杯羹。
最掙錢的維修業務競爭對手越來越多,而第二掙錢的銷售業務也面臨巨大挑戰。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勢力基本都是走直營的路子,而且越來越多像拼多多這樣的電商想在汽車銷售領域摻一腳。
對內失信於用戶,對外競爭激烈,個別4S店,如果還不反思自己的問題,把最基礎的用戶服務做好,那被拖累的將是整個4S店市場。
當不坑人成了底線,這個行業也就開始了死亡倒計時!
參考資料:
賽雷:4S店忽悠你買的保養項目,可能根本就沒做……
InsDaily:4S店不坑人是不是就活不下去?是的!
備胎說車:為什麼大家都痛恨4S店
大貓財經:死亡倒計時已經開始!最黑不過4S店,潛規則盛行,爭相比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