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新京報書評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作者:李夏恩
恢弘壯闊的史詩巨制,常起於最平凡不過的序章。
▲今日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和景區的紫禁城(故宮)全景。
600年前,1420年10月28日,或者用當時的紀日方法,大明永樂十八年九月廿二日,歲在庚子,月在丁亥,日在丁亥。
就在這一天,在位的明成祖皇帝朱棣的一道諭旨,決定了一座城市長達六個世紀的命運。
明帝國的史官,在欽定的官方史書《明太宗實錄》對皇帝的旨意記述得相當簡略:
「丁亥,上命行在禮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為師,不稱『行在』。各衙門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綬監,令預遣人取南京各衙門印,給京各衙門用;南京衙門皆加『南京』二字,別鑄印遣人賫給。」
這道諭旨讀起來平平無奇,看似不過是以諭旨的形式,確定了北京作為帝國京師的地位。
但聯繫18天前欽天監的一份奏報,這道諭旨的深遠寓意便豁然開朗:
欽天監在這天奏稱,來年正月初一乃是「上吉」之日,應當在北京即將落成的新宮殿,接受百官朝賀。因此,皇帝特意派遣皇太子朱高熾前往北京預先籌備一切。
18天後的這道「正北京為師」的諭旨,則意味著帝國自這一天起,權力的中心將從南京遷往北京,遷往北京那座專供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中——
紫禁城作為帝王之城491年的歷史,由此肇基。
也因此拉開了紫禁城至今六個世紀的序幕。
今年是紫禁城肇建600周年。
篡權,遷都
▲《明太宗實錄》卷二二九,永樂十八年九月丁亥日記載明成祖朱棣諭旨,以北京為京師。
對永樂皇帝來說,這個決定並不草率,而是籌謀已久。
自1406年起,他就下旨籌建這座帝國未來的權力之城,並且逐步將京師從南京遷移到北京,這座他當年還是燕國藩王時的國都。
皇帝新的居所,也將在昔日的燕王府上興建——19年前,正是從這裡,他踏上了通往龍榻的第一步,這裡可以說是他權力的開端,是所謂的「龍興之地」。
更冠冕堂皇的說辭,是這裡乃是堪輿風水之說的「形勝」之地:「眷茲北京,實為都會。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裏適均。惟天意之所屬,實蔔筮之攸同」。
在皇帝的意念中,這座寒風凜冽、暴土揚長的城市「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
▲《明成祖朱棣像》,原藏南薰殿。清代曾參與整理南薰殿歷代帝後名臣畫像的胡敬,在《南薰殿圖像考》中如此描述這幅畫像:「絹本,縱六尺九寸,橫四尺七寸,設色畫。坐像,高四尺九寸,面深赤,虬髯,頦旁別出二綹向上,翼善冠,黃袍,地敷氍毹」。
但朱棣的內心或許還有更隱秘的思量:在南京,他的耳畔時時都能聽到亡魂淒厲的哭喊——那是被他篡奪皇位的侄兒和忠於他的大臣們的怨念與憤恨。
這位皇帝心裡很清楚,他的侄兒朱允炆才是合法的皇帝,自己是得位不正的篡權逆賊。
21年前,他打著「靖難」的幌子從燕都北平起兵,向侄兒的皇位發起挑戰。與他文質儒雅的侄兒相比,在驅逐蒙元的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朱棣更擅長用武力達到目的。
叔侄之間的內戰從1399年8月7日朱棣誓師開始,到1402年7月13日,朱棣率領他的大軍從金川門進入南京為止。
長達三年的戰爭,為這個剛剛建立不過35年的帝國戾氣恣肆的歷史,更添上一行濃重的血書。
之後進行的政治清洗,更讓南京成為一座血海地獄。超過三千名建文帝朱允炆的效忠者遭到血腥清洗。
▲將上映的歷史劇《山河月明》中靖難之役攻打南京城的鏡頭。在這部劇中,謀逆篡位的朱棣被描繪成一位逼不得已反叛的正義之君。
海內聞名的學者方孝孺嚴辭拒絕為這位篡位者書寫粉飾惡行的詔書:「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被朱棣下令凌遲處決,他的家人宗族連帶學生十族共計870人被一併處決。
另一位名叫景清的士人,在朱棣登基後假意投順,卻在懷中暗藏利刃,意欲為故主報仇,被當庭搜獲後,朱棣下令滅景清九族,並在他的家鄉清查門生故舊殘殺泄恨。
在搜捕過程中,常有一村一村人被捕殺,時人將這種大規模株連屠戮的恐怖清洗,稱之為「瓜蔓抄」。
對那些建文忠臣的遺屬,他更是極盡侮辱折磨之能事。
拒絕投順的官員茅大方本人及三子全被處決,年幼的孫子瘐斃獄中。他五十六歲的妻子張氏則被送入教坊司和其他被處決的建文忠臣女眷一同充作官妓。
《國朝典故》記述了朱棣對她的發落:
「茅大方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病故,教坊司安政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分付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為了斬草除根,朱棣也不吝將毒掌伸向他的至親所愛。
寧國公主的丈夫梅殷是明初最出色的將領,精通兵法,對朱允炆忠心耿耿,在內戰中給予朱棣極大打擊。
即使在朱棣登基之後,梅殷仍堅守淮河一帶,拒絕投順。朱棣強迫妹妹寫血書給梅殷勸降。
面對愛妻的斑駁血字,梅殷慟哭失聲,被迫棄械投降。朱棣向妹妹承諾保全梅殷性命,但卻暗中下令自己親信將梅殷從南京的一座橋上推下溺死,謊報自殺。
當陰謀暴露後,這兩位奉命殺人的親信又被朱棣當成替罪羊處死。
心碎的寧國公主自此守寡三十年,她至死也沒有原諒自己的兄長。
▲明萬曆《南京府縣形勢圖》。
朱棣在南京留下了太多血債,也積攢了太多怨恨。
但最讓他心悸的,當屬作為一個非法篡位者的憂慮:南京的宮城在他鐵蹄踏入的同時突發大火,他的侄兒在火中消失。
儘管永樂皇帝的禦用史官聲稱建文帝在宮中自焚身死,朱棣「聞之大驚,發眾馳救,至已不及」,並且「仰天慟哭」,將侄兒的遺骸「備天子禮斂葬」。之後又將侄兒在位的年號建文全部革除抹殺。
但皇帝自己心中很清楚,火中消失和自焚身死完全不是一回事。
他不能不顧忌盛傳的另一種可能:建文帝趁火逃亡,隨時準備收回自己的合法皇位。
而這一點,在民間傳聞中很有市場。
因此,即位之初,永樂帝就派出親信秘密訪查建文帝下落。而被怨憤和憂慮盤踞的南京皇宮的龍榻,自然也讓他如坐針氈。
▲以建文帝朱允炆為人物背景的穿越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劇照。該劇虛構大火之後,朱允炆(徐錚飾演)來到了現代社會。
環顧這座內戰火劫之餘的南京宮城,處處皆是侄兒和建文忠良的怨憤暗影。
他需要一個安全、舒適、又足以掌控天下的權力空間盛放自己的欲望和雄心。
紫禁城,就成為了這位帝王的心之所屬,也是權力之所需。
開基,修建
「開基創業,興王之本為先,繼體守成,經國之宜尤重……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中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
「今工已告成,選永樂十九年正月朔旦禦奉先殿朝百官,誕新地理,用致雍熙。」
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詔告天下來年正月在奉先殿舉行朝賀大典時,想必得意之色溢於言表。
儘管他此時尚未見到這座恢弘的宮殿,但早已胸有成竹。
這座新的帝王之城的宮殿,注定與他目下身處的南京皇宮迥然不同。
一個典型的區別是,南京的皇宮沿襲前朝,並不排斥絢麗的色彩,南京宮城的考古發現,南京皇宮的屋瓦用五色琉璃燒造,顯得流光溢彩。
而北京的紫禁城,如今日參觀者所見到的,屋瓦乃是一片晃眼的黃色——朱棣舍棄了活潑的多彩,寧可使用沉悶、刺眼卻象徵太陽金光的黃色作為宮殿的頂部色彩,又用代表五色之中純陽之氣的朱紅來粉刷宮牆。
無一不體現出,皇帝渴望這座建築成為天下獨一無二的象徵。
血紅色的宮牆和金色的琉璃瓦,猶如血腥而華麗的權力寓言。
在這座紫禁城中,再沒有哪座宮殿,比舉行朝賀大典的奉天殿(太和殿)更適合作為展現帝王權力意志的空間了。
筆直的御道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奉天門,直達廣闊的廣場,眼前豁然開闊,只見一座雄偉的殿宇聳立其前,除此之外,別無草木之類的生命存在。
廣闊無垠的死寂讓這座殿宇變得肅穆莊重,作為當時中國規模最龐大的建築,那種令人壓抑的氣勢,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經先聲奪人。
如此廣闊的廣場、如此恢弘的殿堂,簇擁著的,僅僅是凌駕於其上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寶座。
沒有什麼比這更合適的權力宣言,在展現帝王的勃勃雄心的同時,掩飾著篡位者不安的心虛。
這座雄偉的宮殿應該完全符合皇帝的內心。
但一如朱棣諭令御用史官,用道德仁君的形象粉飾掩蓋自己謀逆篡位的血腥歷史。這座宮殿的恢弘壯麗,也絕非諭旨中所寫的那樣,是「天下軍中樂於趨事」,在一片歡洽氣氛中建造起來的歡樂之宮。
▲《待漏圖》,這幅圖中的官員經常被誤認為是北京城的設計師蒯祥,但其實這種描繪了紫禁城和手持笏版、身穿禮服的官員形象的畫作,屬於當時流行的一種名為「待漏圖」的圖畫樣式,描繪的是官員在宮門外等待早朝的情景。圖中官員無法判定姓名。
修建這座專用皇權獨享的宮殿,前後耗費人力達二十萬。其中許多工人是戴著枷鎖的苦役。
因為企圖逃跑的人實在太多,所以監工只有在幹活時才拿掉他們的手上的枷鎖。
許多工匠被強征徭役,但他們的所得報酬卻遭到百般克扣,難以糊口。
1420年10月,就在皇帝頒布以北京為京師的諭旨同時,成千上萬的徭役民工,為了滿足皇帝來年正旦在新宮殿中朝賀大典的雄心欲望,無休無止地趕工加點。
六百年前的北京,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苦役集中營。
目睹如此慘景的兩名官員鄒緝和李時勉,在上呈皇帝的奏疏中,直斥營造紫禁城給民眾帶來的深重災難:
「工大費繁,調度甚廣,冗官蠶食,耗費國儲。工作之夫,動以百萬,終歲供役,不得躬耕田畝以事力作,猶且征求無已,至伐桑棗以供薪,剝桑皮以為楮。加之官吏橫征,日甚一日……」
「自營建以來,工匠小兒假托威勢,驅迫移徙,號令方施,廬舍已壞。孤兒寡婦,哭泣叫號,倉皇暴露,莫知所適。」
鄒緝和李時勉更寫道,紫禁城大興土木之時,正是民間饑困貧極之日:「今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水旱相仍,民至剝樹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苟活」。
雖然這份奏折言辭看起來似乎過於排比修飾,而且略去了許多具體細節。但這可能是給皇帝留面子而已。
奉命前往北京籌備的皇太子朱高熾在途經山東鄒縣時,親眼一群百姓提著筐,一路撿拾草籽。
自幼生長富貴宮廷的太子頗感好奇,駐馬詢問這些草籽有何用處。百姓跪在馬前回答道:「歲荒以為食。」
這份奏折同樣沒有提到的是,營建紫禁城和滿足皇帝其他無邊權欲的橫征暴斂,饑餒交迫的百姓被迫奮起反抗。
在饑民遍野的山東,一位名叫唐賽兒的少女,因為父親被強征勞役,丈夫被殺,集合鄉民豎旗起事,聲勢蔓延數省,聲震京師。
儘管官方史書將其稱為「妖婦」,但在民間傳說中,這位勇敢的少女則被奉為仙姑下凡,與暴戾的皇帝作對。
直到17世紀,文人呂熊在暢銷傳奇小說《女仙外史》中,將唐賽兒塑造成嫦娥仙子下凡。
她不僅是為了反抗永樂皇帝暴政的義軍領袖,更是為了匡扶被朱棣篡奪皇位的合法皇帝朱允炆重登大位的忠臣義士。
▲《繪圖評點女仙外史》中的插圖頁,是書將永樂十八年唐賽兒之亂與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出逃隱遁二事合二為一,創造出的神怪小說。
永樂皇帝對這份直言不諱奏疏的反應是龍顏大怒,指責他們多斥時政,將直言進諫的官員下獄。
對皇帝來說,他所營造的紫禁城,乃是權力中心的中心,是不容褻瀆的帝王樞軸,也是天朝的臉面所在。
這既是皇帝獨享至高權力的私密空間,也是一個對外展現天朝赫赫威儀的舞台。
按照皇帝的計劃,這座舞台很快就將在1421年的正旦朝賀中派上了用場。
宮殿內外,反差
「它是一座營建十九年後現剛完工的宏偉宮殿,那天晚上,在那座大城中,每個人都用火炬、蠟燭和燈把屋舍和店鋪照得通亮,使你以為太陽已經升起。」
「甚至到這種程度:一根釘子掉在地上都看得見。」
「當晚寒氣大減,允許所有人進入新宮。那座宮中有十萬人,他們來自契丹、中國、摩秦、喀爾馬克、吐蕃、訶默裏、哈喇和卓、女真和沿海各地,還來自不知其名的其他國家。」
1421年2月2日,永樂十九年的正月初一。波斯國王沙哈魯派遣的使臣蓋耶速丁來到明帝國新的都城北京,參加這座新宮殿舉行的第一場元旦朝賀。
一如皇帝所期望的那樣,這支使團一進入紫禁城,就被眼前的富麗恢弘震撼得瞠目結舌,朝賀大典舉行的奉先殿,更是讓他們震撼的中心:
「要恰當地描述那座宮殿非筆墨所能及,簡要地說,從朝見殿的門到外門,有一千九百二十五步遠,不許人進入後宮。」
「左右是亙綿不絕的殿堂、亭閣和花園。它的整個地板是用大塊光滑的瓷磚鋪成的,其色澤酷似大理石。它的面積長寬為二百或三百腕尺。地板瓷磚的接頭絲毫不顯偏斜彎曲,致使人們以為它是用筆畫出來的。」
「石塊鑲嵌有中國的龍鳳,光澤如玉,令人驚嘆。無論石工木工,還是裝飾繪畫,乃至瓦匠的手藝,所有一切,即波斯亦無人可比。」
▲明朝人想像的外邦來朝的情景,出自仇英款《諸夷執貢圖》,這幅畫中竟然還出現了早已滅國的西夏、契丹和只存在於奇聞筆記中的女王國。
在波斯使者的眼中,整個中國的輝煌壯麗可謂全部薈萃於此,而這正是永樂皇帝期望達到的目的,通過巍峨恢弘的宮殿彰顯天朝無所不有的富庶與強大,用誇張的華麗和雄偉眩惑耳目,以此達到四夷賓服的效果。
而這也正是他構建自己權力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通過一座輝煌壯麗的宮殿,將一位篡位者粉飾成萬國來朝的正統明君。
但如果皇帝知道他精心營建的紫禁城並沒有占滿使臣的全部目光,恐怕不僅會大失所望,甚至會暴跳如雷。
蓋耶速丁在報告中不僅記錄了「大明汗」炫目華麗的元旦朝賀和盛宴,還記錄紫禁城外的百姓光景——
這一切與紫禁城中的奢華享樂形成了諷刺性地對比:
「住在那裏的許多中國人以及來自遙遠城鎮的犯人,凍死在皇宮門前。」
「他們的屍體橫陳路口,過往的馬車碾壓踏踐。」
「一個人說,這僅僅是城內有守護的情況下,而城外從昨天以來凍死了約一萬人。」
「他們像死狗一樣躺在大街上。重犯戴著一如連在他手腳上的鐐銬死在地上。」
▲明代周臣《流民圖》中描繪的乞丐形象。
紫禁城外百姓饑寒困苦的慘狀,讓波斯使臣怵目驚心。
但僅僅幾個月後,這些異域來客還將目睹另一場他們永生難忘的情景。
5月9日,深夜,一道閃電不偏不倚地擊中了皇帝誇示萬方的權力展現中心,奉天殿的殿頂,旋即引起一場大火。
中國的官方史書對此只有言簡意賅的一行話:「庚子,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
但作為整場災難的目擊者,蓋耶速丁在報告中詳細記錄下了自己目睹的一切:
「在那座宮殿中引起的大火,將它徹底吞沒,以致於看起來就像裡面點著千萬支添油加蠟的火把。」
「火災最早燒著的那部分宮室,是一座長八十腕尺、寬三十腕尺的大殿,殿是用熔鑄的青金石制成的光滑柱子支撐,柱粗甚至三人不能合抱。」
「火勢猛烈,乃至全城都被火光照亮,同時,火從該地蔓延至離它二十腕尺遠的一個室殿,也把在朝見殿後面,建築比它更豪華的後宮焚毀。」
「在那座宮殿四周是用作庫藏的廳室和屋舍,這些也起了火。大約二百五十尋的地方化為灰燼,許多男女葬身火海。」
前朝三大殿的火災,讓永樂帝倍感驚駭。
按照蓋耶速丁的記述,皇帝的反應是迅速跑到寺廟中,慟哭祈禱:「上帝怒我,故此焚我宮室,雖我未曾作惡,既未不孝父母,又未橫施暴虐!」
倘使這些禱告是真的,考慮到皇帝自篡位以來的種種作為,真是莫大的諷刺。
中國的官方史書則記載,永樂帝在火災次日下詔罪己。
在這份罪己詔中,永樂帝恭敬地訊問降下災禍的上天,自己「或刑獄冤濫及無辜而曲直不辨歟?或讒慝交作諂諛並進而忠言不入歟?或橫征暴斂剝削而殃及田裏歟?或賞罰不當資財妄費而國用無度歟?或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歟?或軍旅未息征調無方而糧餉空乏歟?或工作過度徵需繁數而民力雕弊歟?」
如果上天真的可以開口答復,大概都會給出肯定的答復。
儘管皇帝下詔罪己,懇求官員直言,並且減賦省刑,作出一副痛改前非的姿態。
但不久之後,那些直言進諫的大臣都因觸怒龍顏被一一下獄。
其中就包括上疏直斥皇帝營建紫禁城勞民傷財的官員李時勉。
頗具黑色諷刺意味的是,永樂帝在處理天災示警時反復暴戾的做派,與乃父明太祖朱元璋如出一轍。四十一年前,1380年6月7日,正是明朝建立的第十三年,朱元璋親眼看到一道雷光擊中南京皇宮謹身殿。
當時朱元璋因丞相胡惟庸謀逆案大興酷獄,為了肅清所謂逆黨,前後株連三萬餘人,其殘酷程度一如22年後他的兒子朱棣清洗建文忠臣。
根據一本私人筆乘《翦勝野聞》的神乎其神的記載,這團從天而降的雷火竟然「繞宮追帝」。
閃避雷火的朱元璋俯身再拜,向上天起誓:「上帝赦朕,朕赦天下」,同樣發布罪己詔大赦天下。
▲南薰殿藏《明代帝後像》上冊中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像。
但毫不意外的是,朱元璋統治時代最殘酷的幾場大規模屠戮清洗,就發生在這次雷擊宮殿之後。
當朱棣在指示禦用史官篡改的官方史書《明太祖實錄》中聲稱父皇誇贊自己「類己」,儘管是塑造自己權力合法性的托辭,但也多少道破了父子在暴戾上一脈相承的事實。
1421年5月9日奉天殿的雷災,是這座大殿在之後六百年的歷史中四次災劫中的第一次。
無論是1421年和1557年的雷火,還是1644年的戰火,抑或是1679年的失慎走火,火災似乎特別偏愛這座最能彰顯皇帝權力的大殿。
讓這座被皇權專橫威勢驅使的萬千民夫建造起的恢弘殿堂,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在燒成白地的廢墟之中讓一切再度輪迴。
這自然可以作為某種興廢無常的寓言。
但這場火災在紫禁城漫長六百年的命運中,只是一個瞬間,儘管對許多人——包括這座禁宮的主宰帝王和他的臣民們來說,這是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