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所台灣的學校美出新高度,網友:美感教育需要從小做起

本文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微信id:iamdesign

作者:yoowe

印象中大多數的中小學校

好像都長一個樣

幾幢高大顯眼的教學樓

千篇一律的「方盒子」教室

設有操場等各類基礎校園設施

回想起來

仿佛所有人小時候

上的是「同一所學校」?!

「只有粉筆、教室,然後操場。」

早前

有相關領域研究專家提出

校園設計早已暫停了!

校園的重要性眾所周知

一個好的環境能夠塑造

出一個好的氣質、好的人格

對於學生來說

校園是他每天的必經之地

甚至比在家的時間還久一些

兒時的我們誰不夢寐以求

能夠坐在設計師們精心

打造的美感校園裏學習呢

最近,象君在新公布的

2020年日本優良設計大獎

獲獎作品中

看到一組校園改造案例

差不多達到了那樣的夢寐以求

簡直不要太棒哦~

這是由台灣設計研究院

發起的一項計劃

美感設計進入校園

旨在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工作團隊與設計師們

一起進入校園進行改造

每個環節都無比用心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經過改造的9所中小學

舊貌換新顏

讓重返校園的師生驚喜不已

不僅是顏值上升

更是通過這次改造

讓學校成為美感的聚焦地

在日常中

影響到孩子們透過設計再思考

象君看完後

真的有想重新上小學的衝動~

針對每個學校不同的需求

進行了一系列減法設計改造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再迷路的校園

台北和平高中

執行團隊:風泉設計有限公司

台北和平高中

校園內包括活動中心

總共5棟大樓

樓層之間動線較復雜

加上沒有清晰的指示標記

時常會讓新生和訪客在校園裏迷路

校內牆面

張貼著各種宣傳和活動海報

保留了每一個年代的物件

師生們自制了手寫的標誌導識

但材質、尺寸、色系都各不相同

比較簡陋

大多被鮮艷的海報掩蓋

不僅造成了視覺上的雜亂

也依然不能解決「迷路問題」

▲改造前

於是

設計團隊進場後

根據校園牆面本身的瓷磚裝飾

用簡約的幾何造型

堆疊出繪圖文字

讓校園指標系統化

設計出了一套馬賽克元素的指標系統

改造後的指標系統不僅清楚

與學校環境也很融合

設計得剛剛好

兼具了美觀與實用的功能

不刻意不突兀

完全看不出是後來加的

▲改造後

採用亮麗的色彩

帶來一種青春活力的感覺

不僅僅是功能指標

也是展現學校的個性特色

不是單純累加

而是使用減法設計

讓教學空間和上課環境更舒適

真正做到了

美感教育不只是形式上

還要以人為本

這次改造

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大大的認可

顛覆傳統的教室

北港國民小學

執行團隊 : 共序工事有限公司

新北市北港國小的教室

本身比較特別

起初規劃建造的時候

每一間都設了一個小儲備室

過去主要用來存放教學用具

而實現教學電子化後

這個空間大多時候

被用來堆放雜物了

顯得多餘且浪費

由於這個空間比較狹小

進出往往也困難

▲改造前

如果讓這個小空間變得有效

成了一大難題

於是設計師們打破傳統思維

重新考量教室的功能

結合「秘密基地」和

「百變金剛」的設計理念

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多功能空間

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

讓眾人驚呆

▲改造後

新加入室內窗把空間打通

不僅讓通透感得以延續

還把原來狹小的空間

變成了特殊的翻轉課堂

可以是秘密基地

可以是表演空間

也可以是植物研究室

已經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

下方空間也得到了利用最大化

設計成了可移動式儲物櫃

尺寸和功能上

更加符合人體工學和使用需求

為了徹底「翻轉課堂」

把原來前後的小黑板

都換成了一整面牆的大黑板

供同學們隨時隨地表達創意

以後老師在教室可開展

更加多元化的課程

教室的功能不再局限

希望透過這種全新的設計思維

從改變學校的環境開始

也改變師生往常的

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

擺脫「蜘蛛網」學校

新北沙侖國小

執行團隊:東日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擁有百年歷史的新北沙侖國小

由於年份過於久遠

校園裏的電纜

已經像蜘蛛網一樣橫掛在空中

阻礙了孩子們仰望藍天白雲

牆面上的水管也因多年來的層層累加

爬滿了整個牆面

影響學校環境

▲改造前

經過專業水電團隊盤點

其中高達八成的管線

已經廢棄或可以被整合成單一管路

設計團隊以減法設計為核心

重新盤點、排列、設置管線


▲改造後

去除建築物之間橫掛的電纜

並以簡單的識別系統

用不同顏色標註管線

以便後續維護管理

從基本做起

將整潔乾淨的環境還給孩子

也更保障安全

沙侖國小的高校長認為

相信這是許多歷史悠久的學校

都會面臨的校園問題

希望大家要重視起來

不迷路的山坡學校

新竹竹東高中

執行團隊:風泉設計有限公司

歷史悠久的竹東高中

位處一個廣闊的山坡地形

被人們稱作「爬梯式校園」

由於地形的特殊性

學校建築之間往往有一定距離

加上原有的導視標誌

早已破舊不易辨識

導致「上坡」的人們常常一臉懵

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改造前

另外在竹東高中可以看到

知名畫家蕭如松老師的許多藝術作品

要是能巧妙地將指標結合

這一學校特色和環境色彩

無疑將成為學校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改造後

於是設計團隊在繪畫的基礎上

設計出一套指標系統

清澈自然的畫風

優雅素靜的色彩

形成竹東高中獨特的專屬指標系統

充滿了濃濃的藝術氣息

讓「上坡的人們」感覺不到疲倦

不僅可以達到清楚指引方向的功能

同時兼顧到美感上的訴求

又解決了學校多年來的導視問題

就是這麽的優秀!

山裏的創意園地

苗栗豐林國小

執行團隊:創客吧有限公司

風景秀麗的苗栗豐林國小

是座山林裏的美麗小學

因為身處山區

學校場地有限

校園基礎公共設施不夠完善

全校師生唯一有遮蔽的戶外場所

就是學校的中廊

平時除了作為布告欄的功能

公告資訊以外

還需要充當下雨天時

唯一的開放式活動場地

▲改造前

這次設計團隊需要透過設計

導入並開創更多想像

如何讓一方中廊化身為

山裏孩子的創意園地?

他們想到了整合中廊空間

把操場延伸到中廊

再巧妙地將空間造景

改造地面草坪

用大面積溫柔的綠色

把原本生硬的走道變得柔和

▲改造後

將原本呆板的布告欄

改造成兼具照明與造型的裝置

整齊的圓弧型外形

有利於張貼孩子們的藝術畫作

這樣平時任何時間

學生都可以在這玩耍遊戲

包括開展學習

看著學生們歡呼雀躍的身影

我們知道了設計

為他們帶來的不只是空間的改造

更是帶來許多的希望與想像

獨一無二的主席台

雲林山峰華德福國小

執行團隊 : 無有有限公司

山峰國小的司令台也稱主席台

是權威的象徵

學生們在下面聽師長們的訓話

矗立在操場上的龐然大物

象徵著過去教育體系中師生間的高牆

▲改造前

但由於教育轉型以人為本

學校希望改造司令台

成為師生共用的復合空間

更深一步拉近師生關係

▲改造後

無有設計團隊以學校附近常見的

野生動物「大冠鷲」為主題

取大鵬展翅的寓意

希望孩子們在羽翼下快樂成長

將司令台改造成可供

師生休憩、上課甚至攀巖的場所

不僅可以辦講座

舉辦晚會活動

也可以開設藝術展會

確實為獨一無二的司令台!

「MUJI風」學校餐廳

台南新東國小

執行團隊 : 山川設計有限公司

位於台南後壁的新東國小

為日治時期的練兵場

校內有優美的日式歷史建築

學校餐廳建於1962年

已十分老舊

桌椅板凳也很緊張缺乏

但每天中午

學校約100位師生都在餐廳裏一起用餐

其中除了國小,更包括幼兒園的學生

▲改造前

學校地處偏僻

部分學生交通不便

學生餐廳時常也用作課後輔導教室

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新東國小希望餐廳除了吃飯

也可以作課後教學輔導、

舉辦活動及連結社區社群的空間

▲改造後

負責改造的山川設計

針對學校提出的需求

加強了餐廳的照明

設計了可移動的餐桌與餐台

方便變換空間的機能

讓原本空間的利用率大大提升

一眼看過去

濃濃的簡約大氣「MUJI風」

愛了愛了

其中現在櫥窗裏

展示的那塊漂亮的復古牆面

也不是有意而為

而是在施工中

意外發現一道老牆

山川設計恰好將它

融入到既有的設計規劃裏

設計團隊表示:

對應著這一個擁有80年歷史的小學

改造後的餐廳

不只是擁有了新的功能

更是把它原有的歷史還給學校

垃圾堆也要美美的

屏東大同高中

執行團隊:唐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大部分的學校都將掃具、

垃圾及回收物堆放在教室外的走廊上

看似方便

但其實嚴重影響環境及美觀

所以屏東大同高中希望能有別的選擇

學校期望透過設計專業的進場

設計既實用又美觀的收納空間

又配合學校垃圾減量的教育宣導

解決走廊凌亂及衛生不佳的問題

▲改造前

唐草設計團隊

盤點學校對垃圾及回收的需求後

設計出新的擺放空間設備

並重新規劃垃圾分類與處理的方式

滿滿的人性化

▲改造後

比如

讓同一樓層的班級共用回收桶

垃圾嚴格按照對應的分類來處理

標識顯眼明確

將掃具移到外掃區定點進行存放

增設公共休息座椅

同時導入模組化的設計

有助於未來推廣到更多的學校

從設計思考與使用行為出發

既讓環境更整潔美觀

更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他們表示

改造用具只是手段

改造觀念與生活習慣才是終極目標

像「樹屋」一樣的學校

花蓮明禮國小

執行團隊 : 無有有限公司

明禮國小因學校建築有限

缺乏學生在雨天及大熱天的活動空間

學校入口處的川堂

雖歷經地震損害

比較老舊

但卻成了唯一有可能被改造的空間

▲改造前

負責改造的無有設計團隊

利用入口原有的樹木元素

提出用很多片拱門形狀

打造成「樹屋」的概念

與環境比較融合

再用明亮的平面色塊

鋪成舞台的感覺

▲改造後

「樹屋」空間

具有展示、活動以及舞台等功能

並且將新的學校品牌形象

也合理設計在空間內

秒變高端大氣上檔次

原本平淡無奇的校園環境

經過設計師們以及團隊的精心改造

瞬間脫胎換骨

成為校園裏最受學生喜愛的場所

看完真是羨慕極了

不愧是榮獲國際大獎的設計!

相信經過改造的學校

美感的種子已經悄然種在學生們的心中

未來的某一天

它們會生根發芽開花

與其說是羨慕

還有更多的則是感動

美感存在於生活之中

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些優秀設計從最本質的地方做到了

著名建築大師漢寶德說過,

「美感是一種國家的競爭力。

而美感教育要從『對生活環境有感』做起。」

希望不久的將來

有更多的地方開展這項計劃

有更多的設計師加入到這項計劃

有更多更棒的美感學校面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