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微信id:iamdesign
作者:yoowe
印象中大多數的中小學校
好像都長一個樣
幾幢高大顯眼的教學樓
千篇一律的「方盒子」教室
設有操場等各類基礎校園設施
回想起來
仿佛所有人小時候
上的是「同一所學校」?!
「只有粉筆、教室,然後操場。」
早前
有相關領域研究專家提出
校園設計早已暫停了!
校園的重要性眾所周知
一個好的環境能夠塑造
出一個好的氣質、好的人格
對於學生來說
校園是他每天的必經之地
甚至比在家的時間還久一些
兒時的我們誰不夢寐以求
能夠坐在設計師們精心
打造的美感校園裏學習呢
最近,象君在新公布的
2020年日本優良設計大獎
獲獎作品中
看到一組校園改造案例
差不多達到了那樣的夢寐以求
簡直不要太棒哦~
這是由台灣設計研究院
發起的一項計劃
美感設計進入校園
旨在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工作團隊與設計師們
一起進入校園進行改造
每個環節都無比用心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經過改造的9所中小學
舊貌換新顏
讓重返校園的師生驚喜不已
不僅是顏值上升
更是通過這次改造
讓學校成為美感的聚焦地
在日常中
影響到孩子們透過設計再思考
象君看完後
真的有想重新上小學的衝動~
針對每個學校不同的需求
進行了一系列減法設計改造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再迷路的校園
台北和平高中
執行團隊:風泉設計有限公司
台北和平高中
校園內包括活動中心
總共5棟大樓
樓層之間動線較復雜
加上沒有清晰的指示標記
時常會讓新生和訪客在校園裏迷路
校內牆面
張貼著各種宣傳和活動海報
保留了每一個年代的物件
師生們自制了手寫的標誌導識
但材質、尺寸、色系都各不相同
比較簡陋
大多被鮮艷的海報掩蓋
不僅造成了視覺上的雜亂
也依然不能解決「迷路問題」
▲改造前
於是
設計團隊進場後
根據校園牆面本身的瓷磚裝飾
用簡約的幾何造型
堆疊出繪圖文字
讓校園指標系統化
設計出了一套馬賽克元素的指標系統
改造後的指標系統不僅清楚
與學校環境也很融合
設計得剛剛好
兼具了美觀與實用的功能
不刻意不突兀
完全看不出是後來加的
▲改造後
採用亮麗的色彩
帶來一種青春活力的感覺
不僅僅是功能指標
也是展現學校的個性特色
不是單純累加
而是使用減法設計
讓教學空間和上課環境更舒適
真正做到了
美感教育不只是形式上
還要以人為本
這次改造
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大大的認可
顛覆傳統的教室
北港國民小學
執行團隊 : 共序工事有限公司
新北市北港國小的教室
本身比較特別
起初規劃建造的時候
每一間都設了一個小儲備室
過去主要用來存放教學用具
而實現教學電子化後
這個空間大多時候
被用來堆放雜物了
顯得多餘且浪費
由於這個空間比較狹小
進出往往也困難
▲改造前
如果讓這個小空間變得有效
成了一大難題
於是設計師們打破傳統思維
重新考量教室的功能
結合「秘密基地」和
「百變金剛」的設計理念
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多功能空間
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
讓眾人驚呆
▲改造後
新加入室內窗把空間打通
不僅讓通透感得以延續
還把原來狹小的空間
變成了特殊的翻轉課堂
可以是秘密基地
可以是表演空間
也可以是植物研究室
已經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
下方空間也得到了利用最大化
設計成了可移動式儲物櫃
尺寸和功能上
更加符合人體工學和使用需求
為了徹底「翻轉課堂」
把原來前後的小黑板
都換成了一整面牆的大黑板
供同學們隨時隨地表達創意
以後老師在教室可開展
更加多元化的課程
教室的功能不再局限
希望透過這種全新的設計思維
從改變學校的環境開始
也改變師生往常的
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
擺脫「蜘蛛網」學校
新北沙侖國小
執行團隊:東日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擁有百年歷史的新北沙侖國小
由於年份過於久遠
校園裏的電纜
已經像蜘蛛網一樣橫掛在空中
阻礙了孩子們仰望藍天白雲
牆面上的水管也因多年來的層層累加
爬滿了整個牆面
影響學校環境
▲改造前
經過專業水電團隊盤點
其中高達八成的管線
已經廢棄或可以被整合成單一管路
設計團隊以減法設計為核心
重新盤點、排列、設置管線
▲改造後
去除建築物之間橫掛的電纜
並以簡單的識別系統
用不同顏色標註管線
以便後續維護管理
從基本做起
將整潔乾淨的環境還給孩子
也更保障安全
沙侖國小的高校長認為
相信這是許多歷史悠久的學校
都會面臨的校園問題
希望大家要重視起來
不迷路的山坡學校
新竹竹東高中
執行團隊:風泉設計有限公司
歷史悠久的竹東高中
位處一個廣闊的山坡地形
被人們稱作「爬梯式校園」
由於地形的特殊性
學校建築之間往往有一定距離
加上原有的導視標誌
早已破舊不易辨識
導致「上坡」的人們常常一臉懵
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改造前
另外在竹東高中可以看到
知名畫家蕭如松老師的許多藝術作品
要是能巧妙地將指標結合
這一學校特色和環境色彩
無疑將成為學校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改造後
於是設計團隊在繪畫的基礎上
設計出一套指標系統
清澈自然的畫風
優雅素靜的色彩
形成竹東高中獨特的專屬指標系統
充滿了濃濃的藝術氣息
讓「上坡的人們」感覺不到疲倦
不僅可以達到清楚指引方向的功能
同時兼顧到美感上的訴求
又解決了學校多年來的導視問題
就是這麽的優秀!
山裏的創意園地
苗栗豐林國小
執行團隊:創客吧有限公司
風景秀麗的苗栗豐林國小
是座山林裏的美麗小學
因為身處山區
學校場地有限
校園基礎公共設施不夠完善
全校師生唯一有遮蔽的戶外場所
就是學校的中廊
平時除了作為布告欄的功能
公告資訊以外
還需要充當下雨天時
唯一的開放式活動場地
▲改造前
這次設計團隊需要透過設計
導入並開創更多想像
如何讓一方中廊化身為
山裏孩子的創意園地?
他們想到了整合中廊空間
把操場延伸到中廊
再巧妙地將空間造景
改造地面草坪
用大面積溫柔的綠色
把原本生硬的走道變得柔和
▲改造後
將原本呆板的布告欄
改造成兼具照明與造型的裝置
整齊的圓弧型外形
有利於張貼孩子們的藝術畫作
這樣平時任何時間
學生都可以在這玩耍遊戲
包括開展學習
看著學生們歡呼雀躍的身影
我們知道了設計
為他們帶來的不只是空間的改造
更是帶來許多的希望與想像
獨一無二的主席台
雲林山峰華德福國小
執行團隊 : 無有有限公司
山峰國小的司令台也稱主席台
是權威的象徵
學生們在下面聽師長們的訓話
矗立在操場上的龐然大物
象徵著過去教育體系中師生間的高牆
▲改造前
但由於教育轉型以人為本
學校希望改造司令台
成為師生共用的復合空間
更深一步拉近師生關係
▲改造後
無有設計團隊以學校附近常見的
野生動物「大冠鷲」為主題
取大鵬展翅的寓意
希望孩子們在羽翼下快樂成長
將司令台改造成可供
師生休憩、上課甚至攀巖的場所
不僅可以辦講座
舉辦晚會活動
也可以開設藝術展會
確實為獨一無二的司令台!
「MUJI風」學校餐廳
台南新東國小
執行團隊 : 山川設計有限公司
位於台南後壁的新東國小
為日治時期的練兵場
校內有優美的日式歷史建築
學校餐廳建於1962年
已十分老舊
桌椅板凳也很緊張缺乏
但每天中午
學校約100位師生都在餐廳裏一起用餐
其中除了國小,更包括幼兒園的學生
▲改造前
學校地處偏僻
部分學生交通不便
學生餐廳時常也用作課後輔導教室
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新東國小希望餐廳除了吃飯
也可以作課後教學輔導、
舉辦活動及連結社區社群的空間
▲改造後
負責改造的山川設計
針對學校提出的需求
加強了餐廳的照明
設計了可移動的餐桌與餐台
方便變換空間的機能
讓原本空間的利用率大大提升
一眼看過去
濃濃的簡約大氣「MUJI風」
愛了愛了
其中現在櫥窗裏
展示的那塊漂亮的復古牆面
也不是有意而為
而是在施工中
意外發現一道老牆
山川設計恰好將它
融入到既有的設計規劃裏
設計團隊表示:
對應著這一個擁有80年歷史的小學
改造後的餐廳
不只是擁有了新的功能
更是把它原有的歷史還給學校
垃圾堆也要美美的
屏東大同高中
執行團隊:唐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大部分的學校都將掃具、
垃圾及回收物堆放在教室外的走廊上
看似方便
但其實嚴重影響環境及美觀
所以屏東大同高中希望能有別的選擇
學校期望透過設計專業的進場
設計既實用又美觀的收納空間
又配合學校垃圾減量的教育宣導
解決走廊凌亂及衛生不佳的問題
▲改造前
唐草設計團隊
盤點學校對垃圾及回收的需求後
設計出新的擺放空間設備
並重新規劃垃圾分類與處理的方式
滿滿的人性化
▲改造後
比如
讓同一樓層的班級共用回收桶
垃圾嚴格按照對應的分類來處理
標識顯眼明確
將掃具移到外掃區定點進行存放
增設公共休息座椅
同時導入模組化的設計
有助於未來推廣到更多的學校
從設計思考與使用行為出發
既讓環境更整潔美觀
更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他們表示
改造用具只是手段
改造觀念與生活習慣才是終極目標
像「樹屋」一樣的學校
花蓮明禮國小
執行團隊 : 無有有限公司
明禮國小因學校建築有限
缺乏學生在雨天及大熱天的活動空間
學校入口處的川堂
雖歷經地震損害
比較老舊
但卻成了唯一有可能被改造的空間
▲改造前
負責改造的無有設計團隊
利用入口原有的樹木元素
提出用很多片拱門形狀
打造成「樹屋」的概念
與環境比較融合
再用明亮的平面色塊
鋪成舞台的感覺
▲改造後
「樹屋」空間
具有展示、活動以及舞台等功能
並且將新的學校品牌形象
也合理設計在空間內
秒變高端大氣上檔次
原本平淡無奇的校園環境
經過設計師們以及團隊的精心改造
瞬間脫胎換骨
成為校園裏最受學生喜愛的場所
看完真是羨慕極了
不愧是榮獲國際大獎的設計!
相信經過改造的學校
美感的種子已經悄然種在學生們的心中
未來的某一天
它們會生根發芽開花
與其說是羨慕
還有更多的則是感動
美感存在於生活之中
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些優秀設計從最本質的地方做到了
著名建築大師漢寶德說過,
「美感是一種國家的競爭力。
而美感教育要從『對生活環境有感』做起。」
希望不久的將來
有更多的地方開展這項計劃
有更多的設計師加入到這項計劃
有更多更棒的美感學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