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存望著親生父母的遺像。
本文來源:中國人的一天
微信id:chinaoneday
作者:田建明
據公開資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因糧食短缺,江浙滬地區一些孩子被父母送走,經福利院收養,又被介紹到相對殷實的北方家庭——這個群體,後來被稱為「江南棄兒」。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才逐漸消失,據民間志願者不完全統計,結合公開報導交叉求證,「江南棄兒」數量超過10萬人。
給自己的父母過一次重陽節,是陳瑞存多年的一個夢想。
從山東,到浙江,苦苦尋找多年後,52歲的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但他們已成為兩張遺像,掛在了牆上。
88歲的朱阿華,同樣也沒有過節的心思。
在她看來,這是一個一家團聚的節慶,但她的女兒,依然流落在外,「每一天,我都在牽掛著她,不知道她在外面過得好不好」。
當年因生活困難做出的無奈之舉,成了朱阿華後半生難以釋懷的痛。
在這個重陽節,許多「江南棄兒」和他們的父母,至今仍在尋找彼此,他們求助尋親組織、媒體,留下DNA信息,期待著相逢的那一天。
求助人:朱阿華 居住地:浙江嘉善
關鍵信息:女孩,生於1959年3月20日,額頭「有個旋」。
▲朱阿華老人家裏沒留下任何關於女兒的物件。
88歲的朱阿華記得,女兒單彩婷(音)是1959年3月20日那天出生的。
60年來,一到女兒生日,朱阿華都會以淚洗面。
「1960年,家裏20多天沒有米,我也沒有奶水,只能吃野菜,但是僅1歲的女兒不吃野菜,也吃不下任何粗糧」,朱阿華回憶,「我把自己結婚時穿的毛衣拿去換了10斤紅薯,回到家才知道是壞果,吃不得……」
▲朱阿華很少出門,她希望能見到女兒一面,圓了這輩子的心願。
為了避免女兒餓死,朱阿華和丈夫決定將其送走,給她尋個好人家。
在那個年代的江浙農村,許多父母做出了和他們一樣的決定。
夫妻二人坐船到浙江嘉善縣城渡口,把女兒放在河邊長椅上,躲在遠處偷偷觀察,等了一天沒人理,只好把她抱回家。
過了幾天,二人再次到嘉善縣城渡口。
下午4點左右,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子把她抱了起來,坐上了去嘉興方向的船。
朱阿華說,送走女兒後,回家時丈夫哭了一路。
但除了嘉善縣城渡口這個地名,和記憶裏已模糊的「中年男子」形象,朱阿華再沒有任何關於這段往事的線索。
「我想在我離開前,見她一面,看看她過得好不好,給她說一聲對不起」。
求助人:魏小寶 居住地:浙江嘉興
關鍵信息:女孩,1959年生,1960年送出時身穿紅點圖案的棉襖。
▲魏小寶老人在渡口留影。
魏小寶,83歲,浙江省嘉興市大橋鎮人,她送走的女兒,同樣生於1959年。
她已記不清送走女兒的具體時日,大概是1960年3月或4月。
那時她患了嚴重闌尾炎,在嘉興市住院,傷口化膿,奄奄一息。
嗷嗷待哺的女兒得不到照料,丈夫便自作主張,先是將女兒送給沒有生育的鄰居家,但鄰居也無力撫養,第二天又將女兒還了回來。
無奈之下,丈夫將女兒放在醫院門口廁所旁的平板車上,被一位婦女抱走。
▲魏小寶家門口水網密布,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進城多靠劃船。
病愈後,魏小寶開始在嘉興市區走訪尋女,一找就是50年。
這些年,魏小寶遇到過幾位和女兒有著相似經歷的孩子,「一開始大家都很高興,但核實信息後,發現都不是」。
一次次的期待,帶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望。
在尋子的過程中,丈夫也在愧疚中離世,這讓魏小寶找到女兒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
求助人:朱祥妹 居住地:浙江嘉興
關鍵信息:男孩,1967年生,收養家庭女主人的名字有個英(ying)字。
▲朱祥妹老人。
朱祥妹,92歲,浙江省嘉興市嘉北街道人,一輩子生育過7個兒女。
她送走的是第六個孩子,男孩。
1967年5月25日(誤差在半月之內),朱祥妹在嘉興市婦保院生下第六個孩子,此時家中已有老小9口人,住在三間草棚裏,日子難以為繼。
朱祥妹記得,她生產的當天,來自浙江平湖縣的一戶人家產下「怪胎」。
經人介紹後,這戶人家把朱祥妹還沒來得及取名的兒子抱走了。
▲朱祥妹與兩個兒子的合影,她希望送走的兒子看到兩個哥哥的相貌,能夠聯繫她。
朱祥妹的兒子趙福良說,50多年來,父母曾無數次嘮叨,他們還有一個哥哥被「平湖人」抱走了。
逢年過節家人團聚的日子,都是母親最難過的時候。
朱祥妹已經在相關機構留下DNA信息,那是她僅有的希望。
求助人:姚雨忠 居住地:浙江嘉興
關鍵信息:女孩,身上留有「1969年農歷五月二十八日出生,長木橋之南」的紙條。
▲姚雨忠夫婦。
姚雨忠、姚五寶夫婦,家住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兩人同為75歲。
1969年7月12日(農歷五月二十八日),姚五寶生下第三個女兒。
「並不是我們重男輕女」,姚雨忠說,「我們那時家境困難,我患有坐骨神經痛,還在生產隊掙工分,想生個男孩補充家裏的勞動力,可惜生的是女兒」。
生產當天,夫妻二人就決定把女兒送走,丈夫姚雨忠步行近兩個小時,將還在繈褓中的女孩送到了原海寧縣硤石東山養育堂門口。
返回家中,姚雨忠翻來覆去難以入眠,他後悔了。
天一亮,他便到養育堂去尋女。
工作人員告訴他,孩子已經被浙江衢州人抱養走了,姚雨忠只好回家。
50年來,姚雨忠夫妻倆一直掛念著這個女兒。
▲「斜橋」是當年水路通往海寧硤石福利所(東山養育堂)的重要碼頭,也是不少「江南棄兒」的中轉地。
求助人:顧美娥 居住地:浙江海寧
關鍵信息:男孩,繈褓中放有「出生於1972年4月4日晚出生」的紙條。
▲顧美娥老人。
顧美娥,74歲,家住浙江省海寧市斜橋鎮。
1972年4月4日晚10點,她的第三個兒子出生。
「那時候日子過得不好,老公兄弟五人,兩個小叔子都給人做了上門女婿,看到自己第三個兒子出生,心中就犯愁」,顧美娥說,她擔心兒子養不活,希望給他找個好人家收留。
孩子出生兩天後,顧美娥的丈夫來到斜橋鎮,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將孩子放下後悄悄離開。
第二天,他再次來到街頭,打聽嬰兒的下落,有人告訴他,一條從上海去往嘉興的船在碼頭停了下,有人下來把孩子抱走了。
他開始後悔,但已來不及了。
顧美娥的丈夫有寫日記的習慣,他將兒子的出生日期寫在1972年的日歷中,保存至今。
求助人:夏建慶 居住地:浙江海寧
關鍵信息:女孩,1983年生,元寶籃裏附了兩包奶粉和寫有生日的紅紙條。
▲夏建慶老人。
夏建慶,64歲,家住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
1983年7月11日,妻子在親戚家偷偷生下第二個女兒。
夏建慶說,「當時我在農村一年的收入不到1000塊錢,按照計劃生育政策,超生一個孩子要罰1萬元,自己沒錢沒文化,膽子又小」。
孩子出生6天後,他讓一個朋友把她裝在元寶籃,放在了海寧硤石老街上,後被一中年婦女抱走。
80年代中後期,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個私經濟發展,夏建慶開始辦廠賺錢,家裏逐漸富裕起來,他也開始尋找二女兒。
借著做生意走南闖北,他跑遍了包括河南、甘肅等內地多個省市,已先後與100多個疑似對象做各種信息對比,均不匹配。
▲元寶籃是上世紀江南農村常見的家庭用品,大小剛好躺進一個嬰兒,成為很多棄子家庭的選擇。
1993年,他赴河南洛陽與一戶領養女兒的人家對比,儘管信息對不上,但還是給了這家人3000塊錢。
「我現在勇敢站出來找女兒,我不怕別人說閒話,我就想找到女兒,親口對她說聲對不起,如果她沒房子住,住我家,如果她想買房,我可以盡力幫助她,只想補償她」。夏建慶說。
求助人:錢三寶 居住地:浙江嘉善
關鍵信息:龍鳳胎,1960年正月初七送出女孩,用格子褥子包裹;正月初八送出男孩,附有「1959年農歷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的生辰字條。
▲錢三寶老人長期臥病在床。
錢三寶,94歲,浙江省嘉善縣陶莊鎮人,她要尋的是一對龍鳳胎。
1959年農歷12月26日,錢三寶第六次生育,生下一對龍鳳胎。
她心裡卻高興不起來,因為當時家中缺米少糧,吃上一口飯都很難。
「等到孩子熬到兩個月,自己確實沒奶水了,孩子餓得哇哇叫,於是便聽人勸,將孩子送到城裏去,希望有錢人家收留」。
1960年正月初七,鄰居划船去嘉興城第二醫院看病,錢三寶就抱著兩個孩子搭船去了。
「因為那時候人都沒力氣,我上船前吃了半碗菜,替人家劃了半程船,當天下午三點,我將女孩放在醫院門口北麗橋邊上,一戶養雞人家的雞棚上,被一位老頭抱走」。
94歲的錢三寶躺在病床上講述,思路異常清晰,「第二天早上,我把男孩放在菜場一家餛飩店的門口,被一個騎單車的男人抱走」。
那是1960年,騎單車的應該是有錢人家。
因為母親錢三寶已經94歲,行動不便,73歲的大女兒陳美玲負責與尋親者溝通,尋找自己的龍鳳胎弟弟妹妹。
求助人:林玉英 居住地:浙江嘉善
關鍵信息:女孩,1965年出生,放置地點為嘉善縣中山路一個廁所門口,被一位倒馬桶的婦女抱走。
▲林玉英老人。
林玉英今年64歲,浙江省嘉善縣惠民街道人,父母均已過世,為了替父親完成遺願,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妹妹。
1965年8月或9月,林玉英的母親生下一對龍鳳胎,男孩夭折,女孩完好。
林母難產生下孩子後奄奄一息,被林父以及鄰居劃船送往縣城醫院。
林玉英說,「那年我11歲,大約傍晚時,我看到船回來了,我很開心地說媽媽回來了,連忙跑過去,卻發現媽媽身上蓋了一層白布,我揭開白布,發現媽媽死了」。
晚上,剛出生的妹妹一直哭,林玉英用糖水餵她,鄰居卻說用糖水餵不活,小孩要吃奶,還是趁早送人吧。
第二天上午,林玉英表哥進城把妹妹送掉了。
林父後來一直沒娶,他時常給林玉英提起這個妹妹,這種懊悔,一直伴隨著他去世。
▲血液DNA采集
近年來,隨著尋親志願者的努力、媒體的公益性報導以及DNA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方、子女方站出來尋親,他們彼此放下成見,渴望重續親情,與自己遺憾的人生和解。
尋親志願者透露,憑長相和信息比對並不能準確尋找親人,采血樣驗證DNA是確認兩方是否有血緣關係的科學依據。
▲陳瑞存望著親生父母的遺像。
來自山東莒縣的陳瑞存找到了浙江桐鄉出生的家,但牽掛他大半生的親生父母均已過世。
1968年農歷七月,生活貧困的徐家夫妻,在浙江生下龍鳳胎,彼時徐家中已經養育了兩兒一女。
在醫院工作的王女士是一位山東南下幹部,她曾作為民間介紹人,為山東莒縣老家的很多缺子家庭介紹抱養男孩,讓這些家庭「延續香火」。
徐家夫妻兩個商議,男孩被輾轉被送往山東莒縣的陳家抱養,取名陳陳瑞存。
陳瑞存長大後,在養父母過世後,開始南下尋親,經過尋親志願者的走訪以及DNA配對,陳瑞存找到了徐家,但他的親生父母均已過世。
相比對於絕大多數「江南棄兒」,陳瑞存是幸運的,至少他找到了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