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最愛大北京(微信id:beijing-beijing-123)、昌平圈(微信id:bjcpquan)
2017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提出多年的故宮北院區已經獲批,位置在海淀區最北面的上莊,面積有十萬多平米,現在已經開始進行總體規劃策劃,策劃大概需要兩年左右,到2020年大家可以看到。」
關於故宮北院,連維基百科都已經出了專屬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7%E9%99%A2%E5%8C%BA
有一個故宮還不夠?難道一定要再建一個?那原來的故宮究竟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故宮要建北院區?
故宮有72萬平方米的宮殿群,但很多都是遺址建築,這麼大的面積可用於其他功能的面積,遠遠不能滿足作為博物館的需求,所以故宮博物院就計劃決定:「選新址,建新館。」
故宮北院建成之後,將會幫助故宮博物院做成這幾件事:
一、提供更好的文物保養,及搶救性修繕場所。
二、為在紫禁城內不好展示或無法展示的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繪畫等文物,提供現代化的保護與展示,提高180餘萬件文物的展示和利用率。
三、提供宮廷技藝傳承與人才培訓的場所。
故宮博物院一年要接待遊客「1000萬人以上」,有了故宮北區,將有效緩解故宮的遊客接待壓力。
按照計劃,北院區每年接待觀眾將不少於300萬人次。
北京那麼大,為何獨寵海淀上莊?
首先~~「順應京城歷史文化傳統」
明清時期,皇宮在紫禁城外面尋找發展空間,大多選擇在北京西北郊地區,例如暢春園、圓明園、萬壽山清漪園
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組成的「三山五園」,均在今日海淀區範圍內。
因此故宮北院選址海淀,也是出於順應歷史的考慮。
其次~~~
選址地處黃金旅遊線,「將帶動地區發展」。
北院區地處京西北,南有圓明園遺址,北有昌平的十三陵和居庸關長城,處於京城文化旅遊帶上。建成後,將會為周邊地區的旅遊文化發展帶來新動力。
故宮北院有「五大設計方案」
早在2015年,故宮博物院便邀請多位建築規劃和文博界泰斗級專家,就各設計方案廣泛深入討論,並對於外公布五個設計方案,公開徵集意見。
1、三座金水橋跨越濕地
通過跨越水面濕地的三座金水橋和入口廣場,進入建築,利用方城、紅牆,將龐大的展廳分成一進進遊廊庭院,觀眾在其中參觀猶如在故宮漫步,文物陳列如同皇家的生活場景之中。
整個建築由東西兩個方城,分成三個展示部分,並通過一條貫穿的紅牆甬道串連。
當觀眾登臨屋頂空間,遠山、田野、夕陽、彩霞盡收眼底,就像登上故宮的樓閣,放眼望去是那金色琉璃瓦的壯觀景象。
設計人:崔愷
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2、金頂建築形成一條軸線
建築外觀採用紫禁城的金色和紅色。建築主體仿照中國古典建築外形「三段式」,立面分為屋頂、屋身、台階三部分。金頂華蓋之下是作為屋身的紅牆圍合而成的展覽空間,整體建築南面臨水、北面疊山。
金頂建築形成一條軸線,軸線形制的根基,是從故宮中軸線太和門至三大殿的尺度中提取,完好順應基地邊界,作為整個建築體量的中樞,將主要展覽基本陳列置於中軸上。
設計人:張宇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設計作品有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中國電影博物館等。
3、玻璃廊道環抱金頂紅牆
三棟建築使用金頂紅牆,被一條貫通全區的玻璃廊道環抱。廊道用於公共服務,內與兩個展區建築相通,具有絕佳的景觀和怡人的室內環境,可以舉行各類臨時展覽和文化活動。
遊客可在參觀結束後上至廊道上方的「城牆公園」,俯瞰新院區全貌,眺望西山和北京城區。除基本展廳外,建築內設高大展廳,最大的展廳達到2000平方米,近20米高。同時內設IMAX影院及多媒體展廳。
設計人:莊惟敏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曾主持中國美術館改造工程、2008年奧運會國家射擊館等。
4、上下兩城取自故宮意匠
主體建築採用連續大平層的設計概念,向大地延展的「城」猶如立體畫卷緩緩展開。「城」南北取正,其格局、色彩、尺度均抽象提取自故宮的建築意匠。「城」分上下。
「上城」自北向南懸於天地之間,北側布置大空間專題展廳,南側行政辦公空間獨立成區;「下城」從東向西沿大地延伸,中央為遊客服務大廳和數字故宮,東側布置臨時展廳,獨立經營,西側設置基本展廳和文物修復研究中心。
設計人:孟建民
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曾獲國家優秀設計金獎、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金獎等。
5、「回字形」院落底層架空
以故宮博物院傳統院落形制為原型,呈「回」字形臨水面鋪陳展開。建築內部設置多重進深的開敞院落空間,將各功能單元有機串聯,意構了紫禁城三大殿的空間意象,同時與原有文物修復庫房進行功能整合。
建築底層架空,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封閉的格局,實現建築與環境立體交疊,同時解放了地面,為遊人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動空間,營造「剛柔相濟、築景並秀」的空間意境。
設計人:梅洪元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寒地建築國際協作研究協會(ICCHA)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