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街頭髮廊」100倍暴利灰產:448元燙染成本僅5元,9元洗髮水可洗100人

本文來源:新商業要參

微信id:xinshangye2016

作者:黃曉軍

回歸到最真實的消費者關係,社區店經營是美髮甚至所有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2016年前後,一位朋友從騰訊離職,並在老東家辦公大樓旁的咖啡館創業。

他們註冊了一家美業服務商。

商業模式很清晰,通過成熟的騰訊系技術免費為美業商家提供SaaS系統,幫助他們管理會員、產品分銷甚至員工提成。

在這個系統中,商家還可以在線采購物料,比如洗髮水、護髮素、吹風機等日常耗材。

這家公司就靠這些產品的銷售,賺取上下遊的差價。

這有點像零售通、中商惠民的生意。

模式在深圳還沒跑開,團隊就布局到了創始人的老家重慶。

在一次吃飯時他聊到:沒想到這塊市場這麽頑固,特別是那些髮廊們的供應鏈,太可怕了。

他舉了一個例子:

之前重慶團隊招到了一個應屆畢業生,這個小妹妹在外面跑一天回來後哭了。

她說,人家髮廊有穩定的供貨商,他們在朝天門的批發市場裏,可以用9元每桶的價格拿到高仿洗髮水。

「你們不知道,這桶洗髮水,足夠洗100顆頭。」

沒有底氣再和那些商家斡旋,這個小妹妹3個月的試用期沒有到就主動離職了。

如今,這位朋友的公司轉型做外包公司。

他說,他這次創業最大的價值,就是摸清了一個草根行業背後的東西。

那是一本厚厚的街頭髮廊生意經。

▲VIP卡並非髮廊唯一生意,截圖自屌絲男士

01

理髮店那些陌生的洗髮水品牌

在洗髮店洗頭,當你被摁到水裏後,耳畔總會傳來一個問題:你要用什麼價位的洗髮水?

30元的,50元的,還是80元的?

當你起身環顧這些洗髮水時,似乎沒有海飛絲也沒有清揚,而是一些之前沒有見過的品牌。

Why?

業內人士給出了兩個解答。

第一,我們日常在超市裏能買的到洗髮水產品,屬於日化用品。

但理髮店裏的洗髮水,屬於專業用品。

這就像卡片機和單反的區別,普通消費者無法發揮出單反的功能,就只能用簡易便捷的卡片機。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高端的理髮店,和我們聊的「街頭髮廊」似乎相去甚遠。

當這些街頭髮廊正在使用那些陌生洗髮水品牌時,你就得注意了。

▲專業技師手裏的專業產品,圖片來自TantanNews

在溫州電鍍廠包裝線上的小琳,此前就在老家的一個髮廊為客人洗頭。

她說,到了冬天,雙手腫痛,然後皮膚就開始爛。

醫生說那是皮膚過敏和真菌感染,並建議用硫磺軟膏。

只是這樣的症狀好不了幾天,然後又是反復發作。

後來,小琳發現髮廊的洗髮水幾塊錢一公斤,然後灌進逼格頗高的包裝盒子裏。

而那幾年電視上常有報導,這種洗髮水重金屬超標嚴重。

就算是這兩三年,街頭髮廊老板們也大多按著這本生意經走。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你所在的行業,有哪些外人不知道的?

一位匿名用戶就回答到,理髮店洗髮水進貨價4元/公斤,質量差或含重金屬。

網友@機智八是一家街頭髮廊老板的孩子,他以更專業的角度在知乎上為大家科普。

他說,按公斤買的理髮店大多是連鎖門店,有統一的進貨渠道。

而他們自己家那種低端理髮店,也就是街頭髮廊,只有批發大桶洗髮水,比如上文提到的9元/桶。

▲連鎖與散戶的進貨渠道,截圖自知乎

按公斤賣的還是大桶散裝,這些洗髮水交易在理髮店、洗浴中心,甚至酒店賓館都很常見。

淘寶上,我們能找到一家安徽合肥的鑽級賣家10年老店,他們家的桶裝洗髮水比市面上稍微貴些,大約3元/斤。

這個價格,是建立在5000ml產品包郵的情況下。

數據顯示,這家門店累計評價14個,但30天內成功交易只有1單。

小琳表示,一般髮廊不會在網上買這些的。

他們有穩定的供貨商,沒有貨打個電話就能送來,如果有新品上市,也會主動與老板聯繫。

▲大桶散裝洗髮水,截圖自淘寶

除了將散裝洗髮水DIY,不知名的仿洋貨三無品牌也常出現在街頭髮廊。

2018年7月,深圳衛計委曾發布文章披露這些令人陌生的品牌。

當時,深圳石巖衛生監督所開展了美髮行業專項檢查,對石巖片區50多家美髮店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查,最終有3家不合格。

他們用的洗髮水是怎樣的呢?

有的瓶身上寫滿外語,就是沒有中文;有的除了有個產品中文名字,其他的信息都沒有。

這些洗髮水外包裝看似時尚簡約,但這實際上均是三無產品。

▲三無洗護產品,圖片來自[深圳衛生監督]微信公眾號

然而,這些產品就是街頭髮廊們暴利的主要來源。

@虞美人在理髮店做兩個月前台後,開始知乎上揭幕。

他表示,身在五線小城市,染髮418元、燙頭448元,但一支染膏進價只需要5元,毛利近100倍。

而那些598元/套的護理,進貨價20元包郵。

198元的洗髮水,進價也只需15元。

02

髮廊單品的產供銷一條龍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未來五年內,我國美容美髮行業市場規模將維持4.56%的復合增速增長。

到2022年,這個行業的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

當然,這其中專業美髮企業占行業全部單位數的55%。

但這個行業就像那些街頭髮廊一樣,過於分散和粗放,以至於行業前20大企業合計占有的市場佔有率不到2%。

滿足這個螞蟻市場的需求,上遊供應鏈可能會參與到整個市場90%左右的規模創建中去。

一條由髮廊往上遊走的洗髮水、護髮素等產品製造鏈,已然浮現。

中國警察網報導:去年5月,長沙、邵東兩地警方16個行動小組展開行動,查封假冒日化生產銷售窩點26個、大型倉儲庫房6個、運輸網絡物流公司4家、日化品流水生產線6條和制假原料20余噸、半成品10余噸。

▲制假窩點內堆放的大量原材料,圖片來自FM90.5

就算是在當下監察如此嚴格的市場環境下,國內還是有如此大的制假集團。

側面來看,下遊市場的需求該有多旺盛?

據悉,這次打擊行動扣押了20多萬張假冒註冊商標標識標籤、1.6萬多件假冒日化用品,涉及20多種國際國內品牌日化用品,涉案金額共計1.6億元。

整個產業鏈的開端從回收包裝開始。

廣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制假已經是圈子裏的常態,10多年他參加工作時就已經存在了。

當時,地下工廠主要是回收舊盒,然後在河北、廣東、浙江等地分別采購生產原料、塑料包材以及商標標識,最後進行灌裝。

據稱,這些產品一般會流入酒店用品商行,或是通過批發市場到達髮廊。

而那些裝填普通日化包裝的產品,甚至能夠直接消費者手中。

▲去年3月22日長沙查封的涉案物品,圖片來自FM90.5

令人震驚,這麽冗長的產供銷鏈條如何建立起來的?

以5月查封的團伙為例,其中一人負責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人管理賬務,一人負責發貨,生產窩點則選在某農村的數棟民房內。

「根本不需要推廣,搶手得很。」翻看近幾年新聞報導,你會發現這些產品都在被批發商推薦,甚至有髮廊老板主動尋找。

《360化妝品網》曾援引一位批發店主表示,「新開張的美髮店,一開始還是要用些正品的東西,等到客戶相對穩定了,就可以動動腦筋。如果一直用正品,就沒什麼利潤空間了。」

話雖在理,但一個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如果一直用正品,那些髮廊就真的沒利潤空間了嗎?

03

你們誤會街頭髮廊了?

重慶渝北大竹林片區,這裡是以金竹、銀竹、慈竹等苑區劃分的大型還建房集結地社區。

老張此前是剃頭匠,搬到這裡來後夫妻開了一家理髮店。

據他介紹,理髮生意做了至少15年了,一直都是社區鄉鄰老顧客。

就算是搬到還建房,很多以前的老朋友也會老遠過來找他理髮。

像這種街頭髮廊,大竹林片區不下20家。

老張介紹,都是熟人回頭客,不會有人取用那些不正規的東西。

「夫妻倆一個月做下來,照樣還是吃得起飯的。」

回歸到最真實的消費者關係,社區店經營是美髮甚至所有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除去像老張這種夫妻店,50-100平米左右的社區型優質門店也將是這個行業的增長點。

▲經營鄉鄰回頭客的小髮廊,圖片來自@H澍先生

「你們誤會街頭髮廊了!」在走訪中,老張連續多次講了這句話。

誤會了什麼?

大致是不賣假貨就不賺錢。

凡是商業皆有競爭,小小髮廊逃不出這個規律。

隨著90後、00後新一代年輕人逐漸成為社會主力消費群體,個性化、悅己化的消費習慣倒逼著市場服務更加細分。

以往髮廊的生意,正在被各種衍生的業態所取代。

行業裏最常見的段子是:

髮廊的化妝早被影樓搶走了,髮廊的洗頭業務被頭療館搶走了,髮廊的洗剪吹被快剪搶走了,髮廊的染色被植物染髮搶走了,就連髮廊的造型也被戴森卷髮棒搶走了……

在百度貼吧「髮型師吧」的400萬帖子中,從事美髮業28年的@天城夢都就曾發長文吐槽:「快剪模式,業界毒瘤」。

他表示,快剪模式是美髮行業引進的洋垃圾,正在以低廉的價格摧毀美髮行業的價格體系。

快剪模式由QB House於1996年在日本推出。

當時,43%的人群願意10分鐘花1000日元理一次頭髮。

到2018年,QB House已經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開出500多家店,平均每月服務超過125萬人次,年收入40億日元。

價格戰打到了街頭髮廊。

國內,模仿QB House的快剪品牌不少,包括快髮QC House、FCS台灣快剪、易客快剪等。

這種新業態只需人流較多的地方搭個小廳,就搶走了不少髮廊、精品理髮店的客人。

2018年i黑馬報導,快髮QC House是目前快剪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4年開出800家連鎖,單店平均3個月實現正向現金流,2017累計服務超過2000萬人次。

街頭髮廊面臨勁敵。

▲快剪模式代表QB House,截圖自官網

外患之下,內憂不斷。

囿於之前一些街頭髮廊總有妙齡少女迎賓,這個領域想再招實實在在的洗頭妹則成本巨大。

「現在都是理髮小哥了,女生都不太願意」。

行業普遍數據,這些理髮小哥每個月拿到的工資也就3000-4000元。

對於理髮店老板而言,自己帶徒弟還發這麽高的工資,其實加上房租和耗材後不虧本就是萬幸;而在理髮小哥看來,提成不穩定還工作時間長,這也不過是門苦差事。

到最後,徒弟出師自立門戶,這家髮廊又多了一家競爭對手。

這些對手要麽在直接搶客戶,要麽就在砸美髮行業的品牌。

在這個人人認為暴利的行業裏,中低價位髮廊倒閉的聲音卻不絕於耳。

整合網絡各路消息,2018年倒閉的大小理髮門店,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中低價位大店,至少達到了10000萬家。

這些門店有真死的,也有詐死的。

去年1月,大連一家的理髮店關門倒閉,老板不知所蹤。

而門店裏,張女士投放了2.4萬元的化妝品才上架4天就消失了。

與張女士一同去報警的,還有200多名辦VIP卡的消費者。

類似的事情,去年2月江西發生一例、4月石家莊發生一例、5月福州發生一例、8月濟南發生一例……現在你到髮廊聽到推薦VIP,估計剪到一半都想跑。

正規髮廊深受其害。

▲被髮廊老板欺騙的VIP會員,圖片來自華商網

講完這些行業故事,那位大竹林的老張坐在躺椅上,指點當學徒的侄子收拾地上的頭髮。

他說,都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但這種社區小髮廊並不受影響。

「生意好多賺點,生意差多耍點。」當髮廊從宏觀再一次回歸到生意上時,一切灰產、競爭者甚至那些行業人渣都不足為道。

我問那位學徒怎麽看。

他嘿嘿笑道,還是想自己開店當老板,搞連鎖多賺錢。

學徒的想法更貼近商業和資本。

至於會不會參與這些行業潛規則?

我想,這是人品而非商業問題,但它又更貼近商業,畢竟商業的目的是獲利。

人性與利益之間的較量,唯有自知,他人永遠看不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