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三人團隊起家

本文來源:雪球(中國知名理財社群)

微信id:xueqiujinghua

作者:Hisoka

10月21日晚間,螞蟻集團在科創板IPO獲證監會同意註冊,萬億螞蟻集團真的來了。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IPO,不僅因為螞蟻是全球最大的獨角獸、上市有望創造全球最大IPO的紀錄,更關鍵的是,它給A股投資者帶來了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稀缺優質科技股標的。

面對螞蟻IPO帶來的造富機會,有人津津樂道於有多少螞蟻員工將因此實現「財務自由」,但更多人則希望參與狂潮之中,分得一杯羹。

從9月25日螞蟻戰配基金開賣至今,超過1000萬人參與了五支基金的購買。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每秒鐘就有8個投資者,購買配售螞蟻股票的基金,人均6000元左右。

這次螞蟻IPO,儼然已成為一場全民旋風。

三人團隊起家,十六年終養成

2003年10月15日,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崔衛平在網上貼出了自己想要賣掉的富士舊相機,正在西安工業學院讀書的大學生焦振中正好想買。

兩人一拍即合,焦振中用支付寶的擔保交易功能拍下了崔衛平那台標價700多元的二手相機。於是,淘寶歷史上的第一筆擔保交易誕生了。

這單編號為「200310126550336」的交易清單,至今仍然懸掛在黃龍時代廣場B座支付寶大樓一層大廳的牆壁上。

當時的支付寶,只是淘寶網支付結算的工具,團隊一共三人:一個財務、一個會計和一個出納。

▲第一筆支付寶資金操作地點,湖畔花園小區

這個故事勾勒出了支付寶的雛形。

隔年1月,馬雲便下達了啟動支付寶項目的指令,2004年12月8日,支付寶正式成立,第一任總裁陸兆禧發了一封全員郵件,請全體支付寶員工吃鴨脖子以示慶祝。

2005年5月,支付寶開放擔保交易與支付介面,成為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隨後的五年,支付寶經歷了瘋狂擴張。

2010年末,支付寶改良開發了一種嶄新支付模式,用戶不需要跳轉網銀也不需要額外辦卡,只需要把銀行卡跟支付寶賬戶綁定,就可完成付款,隨後支付寶相繼和工行、建行、中行達成合作,快捷支付正式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快捷支付不僅成就了支付寶,也是日後移動支付大規模展開的技術前提,在這之後出現的微信支付、Apple Pay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廣泛適用,它對整個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貢獻要在很多年後才會顯現出來。

2010年,央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行牌照制度,要求境內主體方可申請,支付寶被從已在海外上市的阿里巴巴體系下分拆出來,2011年順利獲得國內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緊接著,一個新的大時代悄然到來:中國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支付寶想要抓住超級移動流量入口,變革迫在眉睫。

2013年春節剛過,支付寶挑起移動大戰,這期間支付寶多面作戰,打出三大戰役:主推支付寶App、推出餘額寶、在線下推出條形碼和二維碼。

到了2014年,全國移動支付筆數占比超過半,光速般的發展也引起了國際上好奇的目光。一個外國人跑到中國專門拍了一個紀錄片《中國的無現金社會》,來表達對這一快速變革的震驚。

從PC轉型到移動支付的過程,給支付寶帶來了高頻的交易的同時也留存了大量的賬戶資金,但作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受央行規定所限,資金在賬戶中不能獲得利息,大量沉澱資金在支付寶賬戶中閒置,對用戶而言非常不公平,餘額寶在此背景下誕生。

2015年,芝麻信用分上線,基於用戶消費行為多方位綜合性地對用戶信用進行評級。2019年網商銀行的不良率為1.3%,低於招行信用卡1.35%不良率,更遠低於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

偉大的公司生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比如Google解決了海量信息搜索的問題,Facebook解決了人與人即時溝通的問題,亞馬遜解決了人們網上購物的問題。

螞蟻也是如此,和傳統金融機構「先有產品,再找客戶」不同,螞蟻是以解決客戶的問題為立足點,才打造出支付寶、餘額寶、花唄、借唄、相互寶等爆款產品。

早在支付寶創立初期,馬雲就對支付寶團隊說:「支付寶不僅要成為淘寶的好幫手,更要成為整個行業使用的工具,以及推動社會誠信的一種手段。」

支付寶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信任。

支付寶誕生之初,遭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沒有線上交易信任。彼時主流交易方式有貨到付款、銀行轉賬等,但都是買賣雙方直接支付,存在賣家不發貨、買家違約的風險。

支付寶首創擔保交易模式,買家下單後,先把資金打入淘寶網對公賬戶,確認收貨後再由淘寶把錢打入賣家賬戶,由此解決了信任問題,並借此締造了流量入口。如今,螞蟻的所有估值和業務都建諸其上。

今年7月15日,螞蟻金服正式更名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標誌其戰略轉向科技領域。

其實早在2017年,螞蟻高層就多次公開表示,螞蟻金服未來會只做Tech(技術),支持金融機構去做好Fin(金融)。而此前所申領牌照所從事的金融業務,剛好可以作為沉澱底層技術的試驗田。

這一階段,螞蟻找準定位,發揮數據和技術優勢,業績和估值飛速提升。招股書顯示,2019年末,螞蟻支付收入和技術服務收入的占比已經各占45%左右,剩餘10%的收入來自於金融雲、技術開放平台、區塊鏈等To B的硬技術,IPO募集資金最大投入也是技術創新。

一切仿佛都在向世人預示著,萬億螞蟻的征程還在繼續。

A+H股同步上市,初始戰略配售比例達80%

最新公布的上市發行方案顯示,螞蟻集團將按照1:1的首發規模,分別在A股和H股發行不超過16.7億股的新股,A H發行的新股數量合計不超過發行後(綠鞋前)公司總股本的11%。

截至目前,在A股歷史上,IPO募資超過500億元的公司只有6家,農業銀行最高,募資685億元,螞蟻的募資規模會大幅打破A股記錄。

螞蟻的優秀,大家都看在眼裏,不過我們為其光彩驚嘆之餘,一個困擾A股股民多年的問題必須得到正面解答:這麽大體量的公司上市,會抽掉A股的血嗎?

超過1000億元的天量IPO規模,猛一看會對市場造成嚴重的「抽血」。但實際上,對A股存量資金的影響要遠遠小於1000億,因為戰略投資者會事先認購大量份額:

本次螞蟻IPO在A股的初始戰略配售股票數13.4億股,占A股初始發行量80%,創下科創板新高。參與戰略配售的投資者需承諾1-2年的限售期,為科創板歷史最嚴。

此外,螞蟻還在初始發行安排中,留出3.34億股供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打新」。按照市場預估的兩萬億估值計算,面向A股市場的「打新」規模將為200多億元。

這個發行結構是螞蟻目前的最佳解法,既為科創板引入長線資金,又讓國內投資者第一次在家門口分享到互聯網巨頭的上市紅利。

從歷史上看,美股也同樣經歷過科技股的天量IPO,比如2012年的Facebook、2014年的阿里巴巴,募資均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但美股在這些天量IPO之後仍舊不斷上漲,納斯達克與標普500指數不斷新高。

市場缺的從來不是錢,而是好項目、好企業,對於那些能夠不斷創造價值的公司來說,「血」是抽不掉的。

多一分思考:A股為何在此時接納螞蟻?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於市場規範、資本認可度等方面的考慮,以往互聯網公司大多選擇赴美或赴港上市。

中國的科技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等無一選擇內地IPO。所以這次螞蟻的A股上市,是A股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擁抱超級獨角獸。那麽,為什麼是現在?

首先,A股已經有能力容下超級獨角獸。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化,制度設計上更加開放包容,A股退市制度不斷完善,為中長期價值投資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比如6月份,上證指數出現近30年來的修訂,中證指數公司也發布科創50指數。

在此基礎上,以科創板為代表的改革「試驗田」已經吸引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A股市場也已不再只是依靠傳統行業、銀行保險支撐,在資金量、流動性和廣度深度方面,都有了明顯的增強,目前市場可以承受螞蟻的上市。

更重要的是,正如幾年前的港股一樣,A股需要擁抱優質的科技股,來助推結構調整。

港股曾經因為對同股不同權公司進行上市限制,與互聯網科技繁榮的十年失之交臂,港股過度依賴金融地產也一直被詬病。港交所錯過阿里巴巴,內地二級市場也享受不到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成果。

港交所之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2018年允許同股不同權和尚未盈利的公司上市的政策,直接推動了中概股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中國互聯網一線公司的「回流」。

而A股當下也同樣需要能夠代替地產、銀行等大藍籌的高成長產業,從而帶來長期的牛市增長。

分析認為,螞蟻上市會產生羊群效應,如京東數科等更多科技企業會持續進入,相應科技公司市值占比也會極大提升。

隨著螞蟻等科技獨角獸IPO, A股將迎來一次結構調整的機會,而科技公司基本面優秀、創新能力強大、內部股權激勵到位,其成長空間非傳統經濟模式的企業所能媲美,其龐大的市值、權重占比也將對指數的走勢構成重大影響。

螞蟻集團之於科創板的意義,可以類比納斯達克的蘋果公司。納斯達克早期也是默默無聞,無人問津。

在其上市公司蘋果異軍突起後,成為美國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和風向標,之後越來越多的風投和資金開始青睞納斯達克市場;之後隨著微軟的崛起,更加強化了納斯達克在科技板塊的江湖地位。從此,金融和科技在納斯達克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所以,此時接納螞蟻A股上市,正當其時。

今年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大年,註冊制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雖然大型公司上市確實存在「虹吸」效應,對市場造成一定壓力,但如螞蟻這樣的「中國版FAANG」作為標桿和示範,吸引更多優質科技公司在國內上市,才是更重大的長遠利益。

隨著螞蟻集團等優質標的在科創板掛牌上市,讓國內投資者有更多直接參與分享優質上市公司成長的機會,有助於吸引更多長線資金入市,也拉開了優質標的回歸的帷幕。

A股不缺錢,長期邏輯也足夠清晰,當各方努力完成改革,吸引大批代表未來成長性的螞蟻之類的科技股回A之後,A股自然完成了新舊經濟的交替。

屆時A股會向更高階進化,長牛的格局才會建立,新經濟帶領A股騰飛的大幕正式拉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