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 這就是內蒙古

本文來源:新華網

微信id:newsxinhua

作者:董靜雪

▲烏蘭毛都草原上的牛群。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你想像過什麼樣的內蒙古?

藍藍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

綠綠的草原

夢裏天堂,也是詩與遠方

沒錯

但還遠遠不夠

▲伊敏河(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東西長約2400公里

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

內蒙古龐大的身軀

足夠容納下更多的傳奇

▲紅召九龍灣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西北部。九龍灣蜿蜒曲折,從空中俯瞰,因其自然形態宛如巨龍橫臥在大青山間而得名。圖為形似巨龍的山脈。(新華網 王宇 攝)

黃河、長城、陰山

這些出現在詩詞中的偉大意象

真真切切

存在於這片土地

森林、湖泊、沙漠、丘陵

豐富多元的地貌

都屬於這裡

▲內蒙古西部丘陵地帶的村莊與農田。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 攝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

照見過敖包前呢喃低語的情人

也照見過黑夜裏急速行軍的鐵蹄

▲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星空下的「怪樹林」。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目之所及

行之所至

心之所往

這就是內蒙古!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境內的莫日格勒河局部。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內蒙古的故事

讓我們從「風」開始說起

別覺得意外

畢竟,這裡的風

「一年刮兩次,一次六個月」

內蒙古的地貌以高原為主

作為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內蒙古高原以地勢平坦著稱

在一望無際的遼闊中

呼嘯的風得以長驅直入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的草原景色。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 攝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穿梭在藍天、白雲、碧草間

與駿馬、羊群、鴻雁為伴

草原上的風也是綠色的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已經打好的草捆擺放在草原上。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從泛綠的嫩芽到滿目的野花

豐收堆起高高的草捆

冰封雪舞裏潔白無瑕

草原的美

四季有四季的風情

生物以息相吹

內蒙古的風看遍生命茂盛

橫跨東北、華北、西北

在這片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風聲裏

大自然講述著無數種動人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粉紅色湖泊達格圖湖。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春光明媚

風吹動大興安嶺的杜鵑盛放

秋風起

額濟納的胡楊林

又迎來了炫目的金黃

一年年的風吹

烏梁素海的候鳥們

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無人機拍攝的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的胡楊林。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吹過阿爾山天池時

風也小心翼翼

生怕打破這如詩的靜謐

▲阿爾山天池猶如藍寶石鑲嵌在林海中。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也許

它也會想起這裡天崩地裂的過往

地質歷史時期

阿爾山一帶大面積火山噴發

熾熱的巖漿翻滾,轟隆隆的聲響震天

這裡因此擁有了

亞洲面積最大的火山熔巖地貌

▲天光雲影之下的阿爾山天池蔚為壯觀。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吹到阿拉善

風遇見黃沙,遇見駝隊

就變成了蒼茫瀚海

和悠揚的駝鈴

▲駝隊在沙漠中行走。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在沙漠

風是沙的朋友

塑造著沙或輕柔或粗獷的身姿

也見證著沙的巔峰: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必魯圖沙峰

有「沙海珠穆朗瑪峰」之稱

海拔1617米,為世界第一高

▲日出時的巴丹吉林沙漠風光。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天涯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

這裡就是天的盡頭

茫茫無際的草原連接著高遠的天空

人們目之可及

卻永遠都在追尋的路上

而在人類活動之前

在大地上漫遊的主人

恐龍

▲二連浩特的恐龍雕塑。新華社發(海拉 攝)

似鳥龍悠閒地從樹上摘取著漿果

鴨嘴龍用扁平的嘴鏟食著植物

阿萊龍正奔跑追逐著自己的獵物

……

這一切不會再重現

但它們被自然的偉力

定格在了二連浩特的地下

▲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境內拍攝的動物圖案巖畫。新華社發(支茂盛 攝)

遠古人類留下的痕跡

延長了他們本來短促而平凡的生命

在陰山的巖壁與陡坡中

大大小小的石頭上

動物、飛禽、日月星辰

被凝固成永恒

狩獵、乘騎、放牧、舞蹈、征戰

一幕幕歷歷在目

研究表明

這些巖畫的創作年代

最早可追溯到1萬年前

▲專家在展示遺址出土的典型紅山文化壓印之字紋(左)和壓印編織紋陶片。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 攝

除了樸拙的線條

在時間的遊走中

人們逐漸學會了

用更多材質、更多方式表達自身

新石器時代

紅山先民們已熟練製作石器和陶器

更知名的當然是玉器

龍——

我們這個民族的圖騰

有了具象的模樣

再後來

這裡目睹了一個個遊牧民族的

興起、馳騁、繁衍生息

匈奴、契丹、鮮卑、黨項、女真……

歲月的長河裏

一片金戈鐵馬、獵火狼煙

黑城

按照如今的地理區劃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

無人機拍攝的黑城遺址佛塔。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而在1000多年前

這裡是居延古道的交通要沖

它見過駝背上一隊隊商賈往來

也聽過狂奔到驛站的急遽馬蹄

▲在元上都遺址內拍攝的一處遺跡。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1274年

一個從義大利出發的旅人

歷經艱險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他後來這樣描述自己的所見:

「……用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了一座宮殿

該宮設計精巧,裝飾豪華

整個建築令人嘆為觀止」

這個旅人的名字

叫做馬可•波羅

他到達的

正是忽必烈登基稱帝建立元朝的地方

——上都

▲元上都遺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如今,一切的繁華與神秘

都被折疊進殘垣斷壁

只余下

明月如鏡高懸

映照千年歲月

▲深夜在元上都遺址拍攝的星空。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人間

歷史的影子散落

千載未曾變化的

是始終活生生、熱騰騰的人間

▲秋收時節,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上禿亥鄉廠漢木台村的農田裏,農民忙著收獲土豆,一片熱鬧景象。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有一個詞叫「人間奇跡」

其實,並沒有什麼奇跡

有的只是

人的雙手和人的努力

內蒙古的庫布其

就發生了這樣的「奇跡」

庫布其是我國第七大沙漠

曾經是寸草不生、風沙肆虐的「死亡之海」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末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資料照片);下圖為庫布其沙漠生態公園的景色(新華社記者彭源2018年7月11日無人機拍攝)

買樹苗買草種

埋進沙子

缺水枯死了,再種

被大風連根拔起,再種

幾十年,幾代人

就這樣咬著牙

把綠色推進一寸、再推進一寸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上演的故事叫「歸鄉」

這裡是神舟飛船的主著陸場

從浩瀚宇宙歸來的遊子

在這裡重回祖國大地的懷抱

▲風力發電機群為電網輸送清潔能源的同時也為草原增添一抹別樣的風景。(新華網 盧志佳 攝)

輝騰錫勒草原

故事的主題是「變換」

與牛羊相互映襯的

是一排排壯觀的「大風車」

線條優雅的葉片轉動不休

捕捉無形的風

變成有用的電

▲滿洲裏城市夜景。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滿洲裏的故事不長

時光不過是走過了一百多年

然而

昔日的小小邊境火車站

早已變成了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

▲2018年12月29日,一列新通高鐵列車駛向通遼。當日,隨著新(新民)通(通遼)高鐵正式通車,內蒙古自治區首次匯入全國高鐵網。新華社記者 虞東升 攝

「羊、煤、土、氣」

一直是內蒙古響當當的名片

潔白的羊絨、烏黑的煤炭、豐富的天然氣

無不享譽全國

當然

還有很多人可能並不太了解的

「土」

智能手機、電視螢幕、電腦硬碟、

混合動力汽車、數位相機……

日常生活中

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物件

都和一種東西有關

——

稀土

而內蒙古的稀土查明資源儲量

居世界首位

你滑動查看這篇文章時

很可能正是

手機裏來自內蒙古的稀土材料

正在發揮作用

▲呼和浩特城市夜景。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如今

在這片土地上

新的增長極

分分秒秒不斷生長

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

煤海中「挖」出條條產業鏈

雲計算、軟件、晶片……

大數據「雲」潮湧動

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

高新技術工業蓬勃發展

新產業、新技術

新模式、新業態

從「羊煤土氣」到「揚眉吐氣」

一往無前

策馬

▲牧民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草原上套馬。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讓我們紅塵作伴

活得瀟瀟灑灑

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這可能是很多人

面對內蒙古大草原時的內心感受

的確

充盈著這片天地的

是勇敢與自由

更是酣暢淋漓

在草原上

最激動人心的

無疑是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語

意思是「娛樂,遊戲」

這一傳統盛會流行了800多年

人們對於它火一樣的熱情

也延續了800多年

▲搏克手準備進行搏克比賽。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舉行的時間

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七八月份

驚險刺激的搏克、賽馬和射箭比賽

是絕對的重頭戲

無論是壯實的漢子

還是稍顯青澀的毛頭小子

上了賽場,個個都是好樣的

▲在成吉思汗查干蘇魯克那達慕的開幕式上,蒙古族青年表演騎馬拾哈達。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盡興」是這裡的態度

酒要大碗喝,肉要大口吃

「草原雄鷹展翅飛,一邊翅膀掛八杯」

別想那麽多

酒裏都是真感情,喝就完了

▲演員在「2020年草原音樂美食季」開幕儀式上表演舞蹈。新華社發(貝赫 攝)

吃肉也別含糊

面對著剛出鍋膘肥肉嫩的羊

直接上手就是

在痛快的咀嚼中

體會原汁原味的快樂

好吃的當然多得是

烤全羊外酥裏嫩

鹹奶茶醇厚

莜面勁道

燒麥蔥香肉鮮

……

粗獷的味蕾刺激

時時檢驗著你對美食的見識

倔強而火熱

爽直而豪放

內蒙古人的性格

其實也是自然的饋贈

那些骨子裏的精神

和金雕展翅時流露出的神勇

草原日出時鋪陳開的壯美

有著同樣的源頭

▲這是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賽罕烏力吉蘇木拍攝的金雕。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還有一種最重要的精神

來源於

蒙古馬

▲一名套馬手正在套馬。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蒙古馬是草原上的精靈

也是遊牧民族最親密的伙伴

它們雖然沒有

國外名馬那樣的高大個頭

但耐力強、體魄健壯

能抵禦西伯利亞的暴雪

也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

▲鳳凰馬場的馬群在雪原上奔跑。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舒適的馬廄?精美的飼料?

不,它們不需要

因為等待著它們的

是整片草原

走過春夏秋冬

走過南北東西

我把遠方的遠

歸還草原

▲騎手在錫林浩特鳳凰馬場馴馬。新華社發(楊子建 攝)

風生天涯

人間策馬

這,就是內蒙古!

▲草原上奔跑的馬群。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閱讀原文

上海那棟「紙片樓」最窄處僅20厘米,裡面到底長怎麼樣?

xxx

上海現存最為完整的百年石庫門建築群【張園】開放了

xxx

廈門大學,為什麼這麽牛?

xxx

老外來中國旅行,桂林是他們的必去之地

xxx

成都人假扮外地人,花人民幣七百多元參加成都一日遊

xxx

內蒙古套娃酒店,有人不敢住?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