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蹦迪班長
微信id:MrSugar008
作者:村花
▲《花木蘭》中,李連傑飾演皇帝
前幾天,成龍上熱搜了。
原因是他在拍攝新片《急先鋒》的時候遭遇意外,艇側翻把他卷入了河水中,差點溺水淹死。
成龍上來之後還在幽默地跟工作人員分享,自己剛剛在水下經歷了「鬼打牆」。
然而在岸上快急哭了的唐季禮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消失了很久,大概45秒」。
這條視頻之下,有一條評論令人印象深刻:
「一直叫著大哥,大哥,感覺好像成龍大哥還是很年輕,但從水底救出大哥的那個時刻,真的覺得大哥老了」。
當我們看到已經66歲的成龍還堅持在片場親身上陣各種危險動作,除了感動和敬佩,大部分人的心底可能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疑問:
娛樂圈還會有下一個動作片巨星嗎?
1.
越來越少的動作片
打開視頻網站,點開「動作片」的標簽,從2020年開始往回數,動作片不僅鮮有大爆的作品,就連產出都已經大大減少。
台灣是幾乎不產動作片的,大陸的動作片大部分都是港資合作。
而最擅長拍動作片的香港,從2010年以後也鮮有佳作問世。
今年更難,香港只產出了一部動作片,是余文樂、春夏和惠英紅主演的《怪物先生》,連院線都沒有上,直接賣給視屏網站雲上映了。
如今的電影圈,校園青春、小眾文藝、都市情感、懸疑、喜劇等隨便什麼類型都在源源不斷地冒新人,但動作片新星卻仿佛永遠沒有了下一位。
現在大眾熟悉的、能叫得出名號的功夫明星,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洪金寶、甄子丹、吳京、趙文卓…全是40歲以上的影視「老人」。
你在2020年列出的功夫巨星名單,跟2000年的人列出的,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當我們提起動作片明星的時候,仿佛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
曾經的動作電影火到什麼程度?
就連《新烏龍院》這類搞笑的喜劇電影,裡面都不乏很多精妙的動作編排,直接讓釋小龍、郝劭文這兩個童星爆火,也成就了釋小龍後來的《少年黃飛鴻》。
功夫電影、警匪電影、黑幫電影這三大類型電影,更是被譽為香港電影的經典拿手好戲,被坊間戲稱為閉著眼拿腳拍、怎麽拍都不可能爛的三大系列。
而這三大類型都是誕生功夫巨星的沃土。
其中許多佳作,成為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比如成龍的醉拳系列、警察故事系列,李連傑的黃飛鴻系列,以及黑幫片裏永遠的神——古惑仔系列、無間道系列。
尤其是功夫電影,它可以稱得上是香港電影中獨有的一個年代情結。
中國範兒的電影第一次文化輸出就是因為李小龍的功夫片,精彩絕倫的動作場面和眼花繚亂的快速節奏驚艷了一眾太平洋彼岸的影迷,並引發了好萊塢的瘋狂模仿。
甚至連街舞的誕生,都與李小龍熱有著直接關聯。
功夫電影是世界了解中國人的一個窗口。
中國電影第一次以文化輸出的形式,讓世界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外國人眼中「每個中國人都會功夫」的潛意識就是通過這些功夫電影和功夫影人一次次刷出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成龍在上世紀90年代就能在好萊塢拿到千萬美金酬勞的原因。
不光會打能打,還要拿命打。
2.
寒門子弟的最佳上位「捷徑」
在過去,做龍虎武師是一條屬於寒門子弟的出頭之路。
只要你敢拼、敢打,即使相貌平平如成龍,也能憑實力打出一片天。
「我們不拼,觀眾不信」一直都是成龍從影以來堅持的準則。
2012年《十二生肖》上映後,成龍的影迷製作了一張成龍的全身受傷圖鑒,其中記錄了成龍從影以來受傷20多次,光是鼻梁就裂了4次。
在成龍的創作巔峰年代,他受傷的頻率高到他的醫生用「超人自殺狂」這個詞來調侃他。
動作片是上位「捷徑」,但「捷徑」往往也意味著險途。
從成龍從影以來受傷進醫院的頻次來看,他的上位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自殘」史。
在香港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你很難找出一位從未拍過功夫/動作電影的明星。
林青霞在成龍的電影裏被過肩摔。
張曼玉縫了20多針,差點被毀容。
張國榮拍動作戲吊威亞撞破頭皮。
▲張國榮早年出演的電視劇《大內群英續集》
楊紫瓊從18米高的橋上跳下來摔壞了頸椎。
幾乎每個港片大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涉獵過功夫片或者是動作片,就連文藝片扛把子的王家衛都有一部《一代宗師》。
除了成龍、李連傑這種自帶功夫buff的演員,還有周星馳這樣另類的導演,同樣也對功夫片情有獨鐘。
周星馳常常在媒體面前調侃自己功夫真的還不錯,卻沒有人相信,自嘲是因為自己跟喜劇捆綁太深了,導致根本沒人找他拍功夫片只好自己上了。
然而在電影《西遊伏魔篇》武術指導入圍金馬獎的時候,入圍名單中最佳武術指導的提名裏,谷軒昭的名字旁邊正是周星馳三個大字。
除了導演的情有獨鐘以及演員的拼命演繹,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同時也是孵化武術指導的聖地。
那個年頭,這些龍虎武師都處於身體和事業上的巔峰時期,直接助推了動作電影從誕生到繁榮的全過程。
但凡提到武術指導,絕對繞不靠的一個名字就是於占元,一個人撐起了中國電影武戲的一片天。
於占元收徒無數,一般統稱為「七小福」。他名下最出名的弟子有7人,這7個人就是元龍(洪金寶)、元樓(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武,包括後來聲名鵲起的袁和平,也是於占元門下。
仔細數數,這些人各個都是香港電影功夫片裏的頂梁柱,一個人就能撐起一部電影的武戲。
更遑論在他們名下,以他們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成家班」「洪家班」。
香港電影金像獎自1983設立最佳動作設計獎項以來,其中有12座獎杯都在「七小福」手上。
不僅如此,在金馬獎1992年設立最佳武術指導後的前八年裏,有6座獎杯都被「七小福」收入囊中。
不誇張地說,2000年以前的電影,想要拍好動作戲,必有這幫人壓場。也正是因為有了大把功底紮實的龍虎武師資源,才有了精彩紛呈的童年回憶。
1995年,許鞍華導演拍攝了一部展示武師生涯的電影《阿金的故事》。
電影的最後,打出了一行這樣的字幕:
「向楊紫瓊以及為香港電影作出貢獻的武師致敬」。
3.
「打星」和龍虎武師的退場
如今,打開微博和APP裏的娛樂報導,到處充斥著「流量」「愛豆」「網紅」這類標題標簽。
再看「打星」這個詞,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大眾視野裏了。
但講一個冷知識,內地被寄予厚望的最後一個女打星,是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