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幾個美麗的安徽農村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社

微信id:CNS1952

作者:吳蘭

提及安徽,想必都會提黃山。

黃山之美,引無數詩人、遊客競折腰。

▲安徽黃山天都峰雲海風光。李金剛/攝

1000多年前,「詩仙」李白說,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

「詩佛」王維言:「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400多年前,徐霞客登臨黃山後嘆曰:「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日出前夕,朝霞綺麗多彩。 李金剛 攝

如今,這座山,獲得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等眾多榮譽,且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景觀聞名於世。

▲世界文化遺產宏村,是中國畫裏的鄉村。 張俊/攝

但在安徽,這個旅遊資源豐富的中部省份,不僅有飲譽海內外的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等為代表的山岳型名山勝景,還有以西遞、宏村古村落為代表的安徽南部田園風景,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橋、流水、人家」這類「畫中村莊」轉角即可邂逅。

▲白牆灰瓦馬頭牆是皖南美景的「標配」。

除皖南之外,皖東、皖西、大別山等,小美鄉村也是隨處可見。讓你我緊隨小康步伐,圖看安徽的三個美麗鄉村。

小崗村:中國改革第一村畫新卷

安徽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中國十大名村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小崗村的創意農業,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地。吳蘭/攝

1978年,這個村莊的18戶農民冒著生命危險,按下紅手印,首創農業「大包幹」,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這是建於1973年的當年農家。吳蘭/攝

40多年前的村莊容貌難言,低矮的草房,泥巴的院牆,外面下大雨,家裏下小雨。

▲美麗的小崗一景。吳蘭/攝

今天的小崗,良田成塊,樹林成行,村中美景身邊可見。

▲村中孩童騎車行在鄉村道路上。吳蘭/攝

阡陌交通,村民遊客,暢行其間。

▲嚴金昌說:「還要幹,不能懶,更好的日子在後頭。」吳蘭/攝

大包幹帶頭人、77歲的嚴金昌說,當年「契約」一簽、手印一按,沒想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不僅實現自家的吃穿不愁,還解決了中國數億百姓的吃飯問題。

▲當年敲著花鼓討飯,如今打著花鼓娛樂。吳蘭/攝

「吃不愁,穿不愁,戶戶住上小洋樓,家家都有私家車……」嚴金昌說,大家加油幹,更好的日子在後頭。

大灣村:「小山窩」變身「山水畫廊」

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地處大別山腹地,曾是當地最貧困的鄉村之一。

▲大灣村的村景。張俊/攝

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後,大灣村抓住新的歷史機遇,發揚革命老區自強不息、勇於奉獻精神,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擼起袖子加油幹。

▲大灣村民宿外景。張俊/攝

如今,大灣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落後的「小山窩」變身成遊客集聚的「山水畫廊」。

▲遊客在大灣村遊玩拍照。張俊/攝

走進大灣村,一縷縷炊煙從山前屋後升起,蜿蜒的小河穿過石拱橋和亭台,白牆灰瓦的樓房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

▲陳澤申老人講述大灣村變化。張俊/攝

71歲陳澤申對於大灣村的變化感觸很深。

2015年,他家全年收入還不到3000元,如今,在當地茶廠工作的他,一個月就有近3000元收入。

「村子裡發展旅遊,我們都搬遷到安置點的新房,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醫療都有保障。」

▲大灣村文創紀念品店。張俊/攝

近年來,大灣村抓住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和易地扶貧搬遷、水庫移民避險解困、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機遇,規劃建設了大灣等4個安置點。

在安置點內,一座座精致的樓宇整齊排列,道路寬闊整潔,房間設施齊全,老人和孩子們在家門口納涼和嬉戲。

▲大灣村的村景。張俊/攝

「我們還將過去村民轉移安置後的房屋改造成民俗博物館和精品民宿,帶動了大灣的旅遊產業發展。」大灣村有了人氣,許多村民也投身到餐館、住宿和紀念品銷售等服務中,進一步提升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2019年底,大灣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36元。

童楊村:告別「髒亂差」打造「富春山居圖」

安徽省全椒縣二郎鎮童楊村,已告別昔日的「髒亂差」,行走村裏,乾淨整潔。

▲韓蘇原/攝

道路兩旁滿是綠色,家家戶戶門前都有菜園子,可以種種花、種種當季的蔬菜。

即使村民住上了搬了新房,播種也是農民們一輩子不能丟下的手藝。

▲韓蘇原/攝

村裏設置的一面老物件牆,為在這裡居住、勞動了一輩子的農民留下了寶貴的記憶。

▲韓蘇原/攝

村民三兩圍坐在一起嘮著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村民人均純收入約12000元。

▲楊玉仙用水果招待客人。韓蘇原/攝

2020年初,童楊村民組被確定為人居環境整治試點,構建了「鎮黨委-村黨總支-黨員-群眾」聯動機制,對人居環境整治任務細化分解,包保到組,力爭形成「有產業支撐、有文化內涵、有旅遊品位、有鄉土特色」的風情村落。

▲佘茂林抱著孩子在村裏散步。韓蘇原/攝

無論是大美黃山,還是小美鄉村,

皖美安徽,

歡迎你來打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