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四九城
微信id:woaisijiucheng
作者:四九城
如今的北京,西單、王府井、藍色港灣、三里屯、朝陽北路、國貿、世貿天階、中關村、遠大路、五棵松華熙,這些超級大商圈,均是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巨無霸。
最奢侈的牌子,最潮的吃喝,應有盡有,方便是方便了,全乎是全乎了,可總感覺少了點過去逛商場、去商店的那種新鮮感、新鮮勁兒,您說是吧?
那麽老北京人過去衣食住行的風貌,究竟是什麼樣子?
如今還能尋覓到、體味到麽?
小北告訴您:雖然不多,但還真有!
老北京生活氣息之「衣」
大方百貨
在崇文門大街和祈年大街的交叉口,在新世界新活館這樣的現代商城不遠處,大方百貨這家老國貨商場就這麽「不合時宜」的倔強存在著。
紅牌白底的老式招牌,沿用幾十年的算盤和記賬本,店員是一水兒的操著京片子的北京大爺、大媽;
逛大方就是這樣,哪哪都透著那麽一股子親切勁。
屬實說,雖名為商場,其實大方的營業場地最多也就夠一個商店的級別,但貨品的碼放卻整齊有序,亦如這裡店員清一色的藍底工服以及手寫的貨品價格。
特色商品:蛤蜊油、雪花膏、百雀羚、老式棉拖、布匹
地址:前門東大街2號樓
交通:地鐵2號線、5號線崇文門站
永安路百貨
永安路百貨開業於1958年,到今天已走過了60年一個甲子。
據說這幾年「老國貨熱」,就是永安路百貨帶起來的。
2008年,時任永安路百貨經理的喬燕雄在去上海旅遊時發現了蛤蜊油這款經典產品,遂聯繫進貨,在這之後,北京幾家特色老商場開始相繼進貨。
地處京味兒文化濃郁的老南城,也是永安路百貨能在日新月異的商業競爭下屹立不倒的一大緣由,老南城的商業和文化一樣,偏平民化路線,所以接地氣兒的老國貨,大伙都喜歡。
特色商品:白鞋粉、水壺、軍挎,成匹的布料,各種搪瓷碗
地址:永安路143號
交通:公交15路 105路 永安路站
虎坊路百貨
這家百貨商場與永安路百貨就隔著一條街,經營產品、布局都極為類似,說起來,地處虎坊路丁字口的「虎百」,迎的街面更寬敞,地理位置更好。
小北記得90年代騎車路過「虎百」門口,就會看到整齊堆放的一水兒嶄新單車,都是飛鴿、永久、鳳凰那種老國貨名牌,奪人眼球。
同大方和永安路百貨相比,虎百的經營面積也是最大的,所以這裡的購物體驗不逼仄,不壓抑。
馬路斜對面就是中央芭蕾舞團,所以若是運氣好的話,您逛「虎百」時碰到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姑娘,也不稀奇。
特色商品:老式搪瓷製品、老式布鞋、勞保用品
地址:西城區北緯路81號(近太平街口)
交通:公交66路、14路虎坊路站
新街口百貨
說了南城的好幾家老百貨了,咱也說一家長安街以北的,新街口百貨,西城人民肯定熟悉吧?
早年間的」新百」就代表著「高大上」,是新街口、西直門內一片兒唯一的大型綜合性商場。
甭管是搪瓷臉盆、蛤蜊油這類便宜耐用的「老國貨」;還是羽絨服、針織衫、西褲等服飾櫃台,都很齊全;
印象最深刻的,要屬地下一層彈棉花、理被褥,大弓弦,小鼓錘,連彈帶敲再打,一番操作下來,被褥又能用上一整年了,如今這景兒已不多見了。
如今的新街口百貨,老國貨依然有售,加工被褥、被罩的業務保留了,羽絨服的櫃台,依然時髦。
相比較南城那幾家老百貨,「新百」最神的就是,居然有——電梯,就是藏的比較深,不易察覺,怎麽樣, 夠高級吧?
特色商品:老式床上用品、羽絨服專場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7號
交通:地鐵四號線新街口站,2號線積水潭站
其實當年京城還有更大的商場,比如西單商場、王府井百貨大樓,只是後來慢慢轉型,跟上了時代步伐;可像小北前文介紹的這幾家老百貨,看似「守舊」,如今依舊有市場,大家依舊買賬!
過去在北京,想買油鹽醬醋、米面五谷這些吃食,沒如今的大超市可去,更不可能網購,只能去副食店,最早是憑票供應的;而想下趟飯館,改善下生活,可選擇的也不多,不過飯菜做的,可都是有滋有味的。
老北京生活氣息之「食」
趙府街副食店
趙府街,位於鼓樓北側,北起中绦胡同,南止豆腐池胡同,與國盛胡同、國祥胡同、國興胡同等相通,全長390米。副食店坐落在趙府街67號,為街中十字路口的西北角。
自1956年開業,當時還是合作社的趙府街副食店就為鐘鼓樓一帶的居民供應著最地道、最可口的黃醬和麻醬,以及各種副食品。
60多平米的小店,進門的玻璃櫃台上常年擺放著幾個盛著醬黃瓜、辣菜絲、水疙瘩、大頭菜等北京人最鐘意的鹹菜、醬菜的盆。
醬菜盆的邊上是老式標準台秤,老顧客們看到秤砣、托盤、一定會倍感親切,在如今這可是稀罕物了。
櫃台後面的水缸裏,放置的就是「鎮店神器」麻醬和黃醬了。
其中一般敞口的是麻醬,用布蓋上的是黃醬。
麻醬是用兩成芝麻八成花生配比出的。
再看黃醬,舀起一勺,香味兒直竄鼻子,再從其色澤、濃稠度上判斷,就能感覺出質量上乘,是做炸醬的佳品。
來這兒的基本都是回頭客,有的曾經住在附近,如今搬到了天通苑、通州、大興、石景山,坐地鐵、倒公交,如此大費周章也要來這買上這口兒饞人的麻醬、黃醬。
地址:鐘樓北趙府街67號
交通:地鐵2號線或8號線,鼓樓大街站G口出
奧士凱同日升糧行
這家國營老糧店坐落在北新橋三條胡同口,原先從早上開門到晚上打烊,在「奧世凱同日升北新橋糧行」的金色招牌下,顧客絡繹不絕。
這裡也有北京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芝麻醬和小磨香油,芝麻醬更是分成二八醬和純麻醬。
分布著各種家常谷物,您回家想熬什麼樣的粥,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配料。
地址:雍和宮大街56號
交通:地鐵5號線北新橋站
悅賓飯店
在中國美術館正對面的翠花胡同裏,開業於1980年,是新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
據說開業當天,翠花胡同掛鞭齊鳴,屋子內4張小桌,10多把小木凳,4塊塑料布,別看簡簡單單,卻在當時開了個體戶的先河。
直到今天,蒜泥肘子、面筋塌白菜、五絲桶等依舊是這家餐館的招牌菜,老顧客們都吃了快40年了,照舊吃不膩,隔段時間就要來嘗嘗,聚一起吃點喝點,聊聊侃侃。
地址:翠花胡同43號人均:69元
交通:公交104路 108路 美術館北站
這20、30年來北京的高檔小區越建越多,豪宅、別墅,一個賽著一個氣派,而其實在這之前,北京人除了住胡同,也有的住在樓房裏。
老北京生活氣息之「住」
安化樓
位於廣渠門內大街南側,1960年5月竣工,號稱是「城市人民公社居民住宅」,有著北京最早的「社區會所」,高達9層,據說是當時北京最高的摩天大樓。
作為樣板工程,這座大樓的每一處設計都凝聚著對共產主義理想生活的設想,
共設有288個居住單元,布局為「U」字形,樓內的每一層走廊內都裝有5盞吊燈,走廊及住間內鋪花瓷磚地,大樓的正門為3扇墨綠色木制大門。
頗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座建造年代久遠的大樓中央竟有兩部電梯,
是新中國建築史上首次將電梯引入居民樓的設計,歐洲的老式電梯有著一道木門還有一道推拉式鐵柵欄門,頗為講究;每戶的洗手間也都預留了安裝浴缸的位置,相當寬敞。
作家史鐵生在《九層大樓》中熱情地對公社大樓如此描寫:
「在它尚未破土動工之時,老師就在課堂上給我們描畫它了:那裡面真正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有煤氣,有暖氣,有電梯;住進那裏的人,都不用自己做飯了,下了班就到食堂去,想吃什麼吃什麼;
那兒有俱樂部,休息的時候人們可以去下棋、打牌、鍛煉身體;還有放映廳,天天晚上有電影,隨便看;還有圖書館、公共浴室、醫療站、小賣部……」
可以想見,正是來自外界的種種傳聞與遐想,讓公社大樓成了眾多百姓格外向往的居住地;而今天安化樓周邊,繁華非常,仍舊住在這裡的居民,每天的生活,當如穿越一般吧!
如今城市中建地鐵,已經不是新鮮事,北京也不例外,各個軌道交通線路十分密集,而說到北京人乘坐地鐵,那可是有年頭的,北京老早就通了地鐵。
老北京生活氣息之「行」
地鐵一號線
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城市地鐵線路,於1969年10月1日開始試運營,北京地鐵一號線建設、通車時正值北京戰備疏散,所以它還有另一大功能——人防工程。
有人說乘坐北京一號線地鐵,可以體味人生一場。
途經國貿,羨慕繁華;
途經天安門,幻想權力;
途經金融街,夢想財富;
經過公主墳,遙想華麗家族;
可忽然有個聲音飄然入耳:乘客您好,八寶山快到了!
頓時醒悟:人生苦短,總會到站…
明年,一號線將和八通線實現貫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曾經在首都通行的第一條地鐵線,將馳騁的「站線」,延展到了正在崛起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繼往又開來,這就是不同凡響的地鐵一號線。
地鐵二號線
開通於1984年的北京地鐵二號線,雖然運營比一號線晚了十多年,卻是京城老式地鐵舊貌印記最深的一條線路。
尤其是位列1988年第二屆「首都十大建築」之一的的東四十條站,車站的內飾處處顯露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審美特徵和風格。
而二號線的運行走向,與原北京城池內城牆基本重合,當然,城牆在今天基本都看不到了,可飛馳的列車,以及安定門、朝陽門、崇文門、前門、宣武門等途徑車站的站名,依舊彰顯著首都北京的煌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