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星球研究所
微信id:xingqiuyanjiusuo
作者:風子
重慶
風頭正勁
人們賦予了它無數稱號
它霧氣濃厚
人稱「霧都」
(請橫屏觀看,霧氣彌漫的重慶城,攝影師@蔣繼航)
▼
它高樓林立
層次感極強
人稱「賽博朋克」
(渝中區解放碑航拍,攝影師@王正坤)
▼
它的道路與軌道交通
上天入地、飛檐走壁
人稱「3D魔幻」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攝影師@麻辣脆皮雞排)
▼
此外還有
「火鍋之都」「橋梁之都」等各種標簽
堪稱中國新獲標籤最多的城市
眾多的標籤吸引了無數遊客奔向重慶
旅遊人次
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2018年中國旅遊城市遊客人次排行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然而重慶絕不是
一時的「網紅」
當我們以地理的視角觀察
會發現
重慶的地表上
數十條山嶺從東北向西南
近乎平行排布
如同大地的琴弦
琴弦再加上
外圍更加高聳的山地
就構成了”禁錮”重慶發展的
強大力量
(重慶衛星影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是重慶
卻憑借另一種自然之力
以及無數普普通通重慶人的努力
解鎖了這種力量的禁錮
並把自身打造成了
中國最火爆的人間
01
山的禁錮
億萬年來中國大地上
接連不斷的造山運動
使得今日中國西南一隅群山環峙
中部則相對下陷
一個巨大的盆地誕生了
即四川盆地
但是盆地內部
並非「生來平等」
其西部和中部相對平坦
適宜人類發展
尤其是肥沃的成都平原
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誕生了
三星堆、金沙這樣的燦爛古文化
而盆地的東部及外圍
山地丘陵合計占比超過96%
平地只有區區2.5%
這片土地便是
重慶
(現今四川盆地地形,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北部
是高聳的大巴山脈
大巴山東段的陰條嶺
海拔2796.8m
為重慶最高峰
(重慶境內大巴山脈,攝影師@陳潔)
▼
東南部
則是群山連綿的武陵山區
(武陵山三塘霧浪,攝影師@葉星箭)
▼
而其餘的大部分區域
則是一種全球罕見的山地
平行嶺谷
(請橫屏觀看,川東平行嶺谷航拍,左側是華蓥[yíng]山,右側為銅鑼山;攝影師@楊虎)
▼
大約1億多年前
原本平坦的重慶地塊
受到東南方向相鄰地塊的強烈擠壓
重慶地塊下部巖層深厚而堅硬
因此變形較小
上部巖性較軟的沉積巖迫於壓力
則紛紛發生斷裂
並漸次向盆地內部遷徙
在雪峰山以西、華蓥山斷裂以東的400km內
發育了數十條平行褶皺山嶺
即川東平行嶺谷
(請橫屏觀看,川東平行嶺谷剖面示意,七曜山又名齊岳山,制圖@鄭伯容&雲舞空城&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它們
從東北向西南縱貫大地
綿延千裏
從空中俯瞰
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琴弦
(請橫屏觀看,夾持重慶主城區的平行嶺谷猶如大地的琴弦,攝影師@奇妙的小王同學)
▼
其中
最西側的那道平行嶺谷
華蓥山
成了四川盆地兩個世界的分界
其東側是重慶及川東的山地
西側則是四川的平原與丘陵
(華蓥山,攝影師@吳祥鴻)
▼
而東北部的平行嶺谷
則受到向南推進的大巴山阻擋
逐步發生轉向
並與之拼合為一體
由此形成的巫山
也成了封鎖盆地東北緣的最後一道枷鎖
(巫山神女峰,攝影師@王正坤)
▼
就這樣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
以及數十道平行嶺谷
阻隔了重慶與外部的溝通
也使得重慶早期文明的發展格外艱難
(重慶市地形示意,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但是
當上天對你關閉大門時
往往也會為你留出一扇窗
它將至柔的江水
鑄成了一把把利劍
誓為斬斷禁錮重慶的枷鎖
02
以水為劍
重慶降水充沛
年均降水量超過1000mm
而之前強烈的山地隆升過程
導致大量碳酸鹽巖出露地表
總面積高達3.96萬km²
占重慶總面積的近48%
如此大面積的碳酸鹽巖
遇水溶蝕
便形成了極為出眾的
喀斯特地貌
(重慶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地上是罕見的
海拔2238米的巨型喀斯特山體
金佛山
因其四周陡峭、頂部平緩
而被形象地定義為
「喀斯特桌山」
(請橫屏觀看,金佛山,它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攝影師@陳潔)
▼
地下更是無數個
深不可測的「幽冥世界」
(請橫屏觀看,重慶區域主要喀斯特地貌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包括
國內已知最深的豎井
垂直向下可達1000多米
包括
全球已知最長的超級地縫
奉節地縫群
全長約37km
最大深度229米
最小寬度卻只有1米
(奉節地縫,圖片源自@匯圖網)
▼
包括
全球已知最深的天坑
奉節小寨天坑
它深達662m
可以將中國最高的人造建築物
上海中心大廈(632m)
輕鬆納入
(奉節小寨天坑,攝影師@王正坤)
▼
如此深的天坑
由上下兩層嵌套
是不同時期的地下溶洞
經兩次坍塌形成
(奉節小寨天坑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在重慶武隆
兩個相鄰的天坑側面坍塌
還塑造了神奇的
天生三橋
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
三個天生橋
被天龍坑、神鷹坑兩個天坑相隔
其組合之奇妙
堪稱”鬼斧神工”
(武隆天生三橋,圖中天生橋為天龍橋,攝影師@姜曦)
▼
但是
水對碳酸鹽巖的塑造
仍然只是「小打小鬧」
無法從根本上解除重慶的地理限制
只有當這些水流
匯聚成溪、匯聚成河
匯聚成超級大江
大江化身為利劍
向著群山劈砍
突破的機會才會到來
(四面山瀑布,飛懸於陡崖上,氣勢恢宏,攝影師@王進)
▼
而四川盆地內部北高南低
四周江河皆向南部匯聚
位於盆地東南部的重慶
收納了大量江河
長江以南
綦江、烏江等河流
大多直接從東南山地奔流而下
多險灘激流
(重慶烏江,攝影師@陳小羊)
▼
長江以北
嘉陵江、大洪河、小江等
則蜿蜒綿長
(嘉陵江支流渠江曲流,攝影師@熊可)
▼
江河切穿群山
造就眾多的峽谷
例如
大寧河上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
馬渡河上的三撐峽、秦王峽、長灘峽
鴨江上的犁轅峽、花園峽、谷雨峽
(巫山小三峽 ,攝影師@張坤琨)
▼
可謂
各種「三峽」遍布重慶
(重慶主要峽谷分布示意 ,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中
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
嘉陵江
最為特別
它沒有像一般河流那樣
沿著山谷流淌
而是連續正面撞擊平行嶺谷的數道山嶺
切開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
形成了又一組「小三峽」
即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嘉陵江小三峽,近處兩列山嶺所夾谷地為重慶北碚區,圖片由吳祥鴻提供)
▼
究其原因
是因為在平行嶺谷隆升前
嘉陵江便在此流淌
之後
平行嶺谷向上隆升
嘉陵江開始倔強地
在原河道基礎上向下侵蝕
可謂任爾滄海桑田
我自過五關、斬六將
(嘉陵江小三峽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另一方面
橫亙在重慶東北部
阻礙重慶與外界溝通的巫山
遇到了江河更大的挑戰
數百萬年前
以巫山為分水嶺
一條古長江
自西向東流向江漢盆地
一條古川江
自東向西流向四川盆地
兩江不斷侵蝕巫山山嶺
兩相夾擊之下
巫山被切穿
古川江與古長江匯流
一同東流入海
長江正式貫通
成為哺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長江三峽貫通示意,有關巫山被貫穿的時間,學術界爭議較大,跨度從距今千萬年至數十萬年不等;制圖@鄭伯容&風沉郁&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而被切穿的巫山
則留下了這場江山搏擊的壯美遺跡
長江三峽
正所謂
(詩歌出自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巫峽,攝影師@王正坤)
▼
至此
四川盆地內部的河流
向重慶匯聚
重慶段長江又通過三峽
與外部溝通
(請橫屏觀看,瞿塘峽全景,攝影師@王正坤)
▼
封閉的四川盆地
終於有了一個超級通道
得以與外界交流
重慶
又因為地處江河交匯處
而成為四川盆地水系的
黃金交點
(四川盆地現代水系分布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是
重慶的山地如此之多
也許可以承載一定的人類城鎮
要想建立一個繁華大都市
卻並不容易
20世紀上半葉
美國的漢學家費正清
從飛機舷窗俯瞰重慶時
說道
(轉引自《重慶老城》)
▼
「此地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沒有平坦的陸地」
而著名作家張恨水
旅居重慶時同樣說道
(轉引自《重慶老城》》)
▼
「(重慶)地勢崎嶇,無可拓展」
怎麽辦?
重慶還有條件崛起嗎?
有!
不過改寫重慶城市命運的關鍵力量
不是皇親貴胄
不是王侯將相
而是無數個普普通通的
黎民英雄
他們聚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股突破地理限制的強大力量
歷經三個階段
最終造就了一個火爆大都市
03
黎民英雄
①
第一階段
從先秦到宋元
重慶地區歷經多次人口遷入
江面上往來的古人
在一處長1.6km、寬15米的天然石梁上
刻錄下七十二個年份的枯水位
形成罕見的「古代水文站」
即白鶴梁
(白鶴梁,石梁上有包括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在內的300多人的題刻;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白鶴梁題刻淹沒於近40米的江底,目前已經建成為世界上首座水下博物館,圖片源自@匯圖網)
▼
而當詩人們舟行三峽時
更是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流放途中遇赦的李白
心情大悅
(出自李白《早發白帝城》)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因漲水無法啟程的李商隱
則頗顯無奈
(出自李商隱《夜雨寄北》,具體創作地點有爭議)
▼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陸續增加的移民
在重慶逐漸開始創造出
令人震驚的文化遺跡
始刻於初唐、鼎盛於兩宋的
5萬余身造像
構成了壯觀的大足石刻
成為世界石窟藝術的豐碑
(大足寶頂臥佛,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攝影師@靳博陽)
▼
但是作為一個城市
重慶距離成為超級都會
還遠遠不夠
這一階段的王朝統治者
看重的是它的軍事價值
大量軍事重鎮依山臨江而建
以江、山為天然防護
易守難攻
著名的白帝城
建於白帝山上
一面傍山、三面環水
扼守著長江三峽的西入口
(白帝城遺址全景,因三峽水庫蓄水水位升高,白帝山已經變成了一座小島,攝影師@王正坤)
▼
釣魚城
建於釣魚山上
嘉陵江、渠江、涪[fú]江
三江在此交匯
呈半島形、城址奇絕
(請橫屏觀看,釣魚城城址,攝影師@沈龍泉)
▼
而重慶城
即古代重慶的府城/縣城
則扼守在重慶最重要的兩條大江
嘉陵江與長江的交匯處
同樣形如半島
(請橫屏觀看,重慶主城區航拍,攝影師@王正坤)
▼
南宋末年
宋將彭大雅、王堅等人
以重慶城、釣魚城等數十座山城
組成堅固的防禦體系
抵抗蒙古大軍長達40余年
導致蒙古大汗蒙哥死於釣魚城下
這是作為軍事重鎮的重慶
在歷史上最令人矚目的時刻
(合川區釣魚城遺址一角,攝影師@李瓊)
▼
②
第二階段
明清時期
經過「湖廣填四川」
重慶地區人口大增
通過川江水系聚集四川盆地的貨物
再與富庶的長江中下遊貿易
商業屬性日漸凸顯
從軍事重鎮演化為商業重鎮
船工們
在江面上高喊號子
鼓舞士氣、協調步伐
渡過一個個險灘惡水
這便是「川江號子」
(2017年中超頒獎典禮「川江號子」表演,圖片源自@VCG)
▼
纖夫們
在岸邊用遒勁的力量拉動船只
纖繩在石頭上磨出的痕跡
深達數厘米
可見航路之難
(長江三峽沿岸纖痕,攝影師@鄭雲峰)
▼
在船工、纖夫等各種人群的努力下
大大小小的貿易場鎮
遍布重慶長江及其支流沿岸
(江津區中山古鎮,攝影師@李瓊)
▼
嘉陵江與長江交匯的
重慶城
更是四方人貨的最大匯集之所
(兩江匯流的朝天門碼頭,渾黃的長江與暗綠色的嘉陵江交融,攝影師@鬼跡)
▼
清代的地方志
記載了當時的盛況
(出自清代乾隆時期《巴縣志》)
▼
「九門舟集如蟻」
畫師則將這種盛況
繪成了重慶版《清明上河圖》
(作於1865年前後的《渝城圖》局部,作者艾仕元,現為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繪有建築3377棟、大小船只339艘,堪稱重慶版《清明上河圖》,圖片源自@匯圖網)
▼
至1891年重慶開埠後
輪船以強大的蒸汽動力
更輕鬆地克服長江航運之險
中外商人紛紛以重慶為基地
開設洋行、商鋪
這一時期的重慶
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商業移民城市
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商人
以省籍為紐帶
建立眾多會館
(湖廣會館,攝影師@彭渤)
▼
碼頭上的船家船工、三教九流
性格爽直、脾氣火爆
在茶館中溝通交易
如今已演變成茶館閒聊
(重慶交通茶館,因保持了相當懷舊的風格而成為「網紅店」,攝影師@任屹雲)
▼
船工們
開船時吃「開船肉」的習慣
被小販們改良
將廉價牛肉、牛雜等切片
放入鍋中燙食
成為今日重慶毛肚火鍋的源頭
(重慶火鍋,攝影師@唐安冰)
▼
重慶的人口猛增
整個城市的面貌
也在發生著劇烈變化
為了在山地中獲得足夠空間
吊腳樓等建築形式
被廣泛應用
而且往往見縫插針
形成重屋累居、層層疊疊的堡壘
(酉陽龔灘鎮建築層層疊疊,攝影師@王江)
▼
直到今天
重慶主城區的現代建築群
也依然保持這樣的高密度
無數建築物
在山地上層疊而上
一片氣勢恢宏、密密匝匝的高樓大廈
令觀者震撼
(南岸區中心商圈層樓疊嶂,攝影師@羅星)
▼
連接山城上下的
則是條條「梯坎兒」(台階)
人們爬坡上坎
相當鍛煉身體
腳夫、力夫、挑夫、抬工等
在梯坎兒上出賣力氣
幫人負重爬坡
形成了最初的「棒棒軍」
(磁器口棒棒軍,攝影師@李理)
▼
商人、船工、纖夫、棒棒軍等
各色人群匯聚
把重慶構建成了商業重鎮
但是這還不夠
③
第三階段
抗日戰爭時期
重慶便利的水運
有利於人員物資內遷
山地艱險又可以扼制敵寇進攻
從而被定為陪都
成為中國抗戰的中樞
大批機構及人員內遷重慶
重慶人口又一次大幅增加
(桂園,張治中故居,重慶談判期間,此處為毛澤東在重慶市內辦公會客的地方,攝影師@蔡震宇)
▼
各類文化精英的遷入
造就了重慶的文化繁榮
西部的沙坪壩
接納了大量文教機構
奠定了今日沙坪壩文教區的基礎
(重慶大學理學院樓,1938年2月6日,沙坪壩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理學院二樓教員休息室舉行,宣告沙磁文化區成立,攝影師@夏英倫)
▼
更重要的是
抗戰期間全部內遷工廠中
遷至重慶的占比高達54%
大量的工廠和技術人員遷至重慶
奠定了重慶的工業基礎
使得重慶由一個商業重鎮
逐步轉變成一個工業重鎮
(重慶鋼鐵廠遺址,重慶鋼鐵廠前身是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攝影師@陳潔)
▼
到了1960年代
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
新中國啟動「三線建設」
以「靠山、分散、隱蔽」為原則
進行工業布局
重慶再次脫穎而出
成為三線建設的重點
之後的十餘年間
遷至重慶的三線建設人員
高達50萬人
重慶的工業基礎也再次得到加強
(816工程位於重慶涪陵區,是為製造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廠,也是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曾是絕密級軍事機密,圖核反應爐大道,攝影師@葛奧軍)
▼
有了這樣的基礎
在1997年成為直轄市
及至2009年完成三峽移民工作後
重慶徹底地突破地理封鎖
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搬遷重建後的巫山縣縣城,攝影師@唐安冰)
▼
公路、鐵路、航空
還有600多km的長江黃金水道
讓它成為了西南地區最大的
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
同時也是西部地區最大的
水陸江海聯運的物資集散中心
(重慶港寸灘港,攝影師@徐佳桐)
▼
經由重慶的中歐班列
每年開行1500班
重慶江北機場年旅客吞吐量
達到4479萬人次
(重慶江北機場,攝影師@伍北海)
▼
對外交通的突破
助力重慶工業更上一層樓
它既是中國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
也是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重慶金康新能源兩江智能工廠總裝車間,圖片源自@VCG)
▼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
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
全國每10台手機中
就有1台產自重慶
全球每10台筆記本電腦中
就有4台產自重慶
與此同時
重慶內部的地理限制
也逐漸被打破
這一時期
索道連接了長江嘉陵江兩岸
(長江過江索道,攝影師@張坤琨)
▼
新的大橋
又開始取代索道
成為更高效的跨江通道
(菜園壩大橋,攝影師@鬼跡)
▼
各種精巧的立交橋
隨處可見
(融僑立交,攝影師@沈龍泉)
▼
適應山地爬坡的跨座式單軌
成了外地人十分好奇的「網紅」
下方使用層層疊疊的支撐柱
緊貼著巖壁、樓房
仍有一種吊腳樓的意味
(重慶濱江路一帶的跨坐式單軌,攝影師@沈吉貴)
▼
卻又很快被運量更大的
地鐵所超越
(大劇院地鐵站,攝影師@知柏)
▼
為了適應山地
人行步道穿梭樓宇
(左營街天橋,讓人恍入「盜夢空間」,攝影師@趙樂源)
▼
停車場可以盤旋上升
直達四層小區路面
(旋轉停車場,攝影師@麻辣脆皮雞排)
▼
甚至房屋樓頂
都可讓人踢一場酣暢淋漓的足球
(巴渝世家樓頂足球場,攝影師@夏英倫)
▼
就這樣
一個難以復刻、絕不雷同的
超級都市
誕生了
(南濱路雙子塔,攝影師@王正坤)
▼
04
火爆之城
這就是重慶
它火爆熱烈
(2019年解放碑新年聽鐘,攝影師@王江)
▼
它平易近人
(朝天門附近盛隆商場台階,攝影師@君作刃)
▼
它大膽前衛
(川美羅中立美術館,攝影師@萬展志)
▼
它突破想像
(請橫屏觀看,黃桷灣立交橋,5層結構、高差達40米,人稱「最復雜的立交橋」,攝影師@王江)
▼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
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重慶人的不懈拼搏
是他們突破了重慶的地理封鎖
將其從軍事重鎮
升級到商業重鎮
又從制造業重鎮
提升到智造重鎮
不僅建立起火爆的超級都市
也重塑了城市性格
(重慶人民大禮堂,攝影師@徐佳桐)
▼
一場轟轟烈烈的創造
越是充滿艱難
成功後越能震撼世人
這正是重慶充滿魅力的原因
今天的重慶
是一個擁有38個區縣
總面積達82402km²
人口達3124.32萬
不遜於一省的超級直轄市
(重慶行政區劃,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當這樣的超級直轄市
掙脫了億萬年的禁錮
其能量釋放將無與倫比
今天的重慶
是一座超級山城
萬家燈火高低輝映
漫天星漢
(請橫屏觀看,重慶夜景,攝影師@蔣繼航)
▼
今天的重慶
還是一座超級江城
大江橫流
氣吞萬裏如虎
(江水環繞的重慶城,攝影師@鬼跡)
▼
今天的重慶
又是一座快樂之城
9月26日
一座濃縮了重慶特色
以巴渝文化為主題
集主題樂園、文化演藝、現代商業、
高端酒店、體育競技、夜遊市場等
多種消費形態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商業綜合體
重慶融創文旅城
將於沙坪壩西部新城
正式開城
其中
融創渝樂小鎮擁有
148米高的摩天輪-「山城之光」
全球最高U型過山車-「傳奇雙龍」
獨具山城特色的「夜遊鬧市」
4大主題街區、22項遊樂設備
(重慶融創渝樂小鎮航拍實景圖)
▼
雪世界、海世界、水世界
三大室內主題樂園
各具繽紛特色
融創茂、融創文旅城酒店群
共同打造的豐富業態與文旅項目
將讓大家充分體驗歡樂、刺激與潮流
(重慶融創水世界實拍圖)
▼
這座總建築面積近70萬平米的
超級文旅綜合體
不僅將為重慶帶來更多歡樂
也將成為
全新的「世界一站式度假目的地」
(掃描圖中二維碼可超值預定2天1晚輕鬆遊)
▼
今天的重慶
不斷登上熱搜、爆紅網絡
人們以為重慶是網紅
其實
這隻是它億萬年的潛力
到了爆發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