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毒眸
微信id:youhaoxifilm
作者:張千卓
這是一個看起來不太真實的愛情故事:一個韓國富二代女子「 從天而降 」,披著滑翔傘落入朝鮮境內,遇上一名朝鮮軍人,然後愛上了他。
此前熱播的《愛的迫降》,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部典型的韓式言情劇,但與此同時,它又因為紮實的背景資料研究和對朝鮮細致入微的描繪,而受到廣泛贊賞。
如劇中準確地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很多韓國和其他國家的物品,通過走私被運進了朝鮮。
劇方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該劇的編劇團隊中有一位真正的脫北者。
▲《愛的迫降》中男女主相遇時
另外,毒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在走私商品琳瑯滿目的朝鮮地下黑市中,U盤也是一種緊俏品,甚至有「在朝鮮,U盤就像金條一樣值錢」的說法。
而這些U盤中,則儲存了各種「違禁」的好萊塢大片、韓劇、美劇和電子書等,是很多朝鮮人獲得這類信息和內容的唯一渠道。
在這樣的管理下,朝鮮本土的電影業又是怎樣的一番光景?
事實上,和外界以為的「封閉」所不同,朝鮮電影業發展的過程中,朝鮮歷屆領導人都曾給予過高度重視。
朝鮮已故領導人金日成,生前更是曾將電影視為教育公眾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制片廠大門上被掛置著金日成的肖像
1897年,電影從西方傳入了朝鮮,便立刻發展、流行了起來。
韓國電影《詞典》裏就描繪過,即使是在日統時期,朝鮮半島各大電影院、劇院也常常是人山人海。
正因如此,至今朝鮮還存在著獨具特色的「電影工業」,有大型影城與國際影展,從「動畫代工」到「影片外銷」均有涉獵。
自1948年建國到20世紀末,朝鮮電影事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從朝鮮取得解放開始到朝鮮戰爭時期,為第一個階段。
儘管朝鮮在建國之初戰爭不斷,但朝鮮電影的產出也從未間斷,即使美軍在平壤上空投彈不休,制片廠依然在創作著各種各樣的戰爭片。
片中反派被日本人和美國人「包攬」,故事的內核則基本上都指向了金家。
▲朝鮮電影片中的反派被日本人和美國人「包攬」,圖為電影《我心中的國家》海報
1949年,朝鮮推出了獨立後的首部劇情片《我的故鄉》,描述了金日成領導軍隊,從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解放農村的故事。
朝韓戰爭時期,朝鮮電影繼續以《少年遊擊隊》等戰爭片來「凝聚士氣」。
戰後的1954年至1960年間,各類題材開始大量湧現,創作也更為多元化,朝鮮電影的發展至此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
武俠題材、浪漫喜劇皆有新片誕生。
20世紀50年代後期,朝鮮掀起了「千裏馬運動」,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此時生產力的發展為後來電影事業的進步創造了契機。
1964年以後,朝鮮電影工作者拍攝了許多反映千裏馬時代精神和千裏馬旗手典型的電影。
70年代至80年代是朝鮮電影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黃金時代,也是從這一時期起,朝鮮開始大量對中國出口電影。
此時的朝鮮電影往往具有一定意識形態宣傳色彩,朝鮮的三大革命電影《血海》《一自衛團員的運命》《賣花姑娘》等影片便是在此時拍攝的,三部影片都是根據金日成親自撰寫的革命小說創作而來的。
▲曾在戛納展映的《賣花姑娘》
因為原作是金日成所寫,所以三部電影的創作可謂舉國之力。
在拍攝電影《血海》時,金日成和金正日曾多次到電影拍攝現場進行拍攝指導,從電影開拍到結束僅僅花費了40天左右的時間。
而電影一經上映,也受到了朝鮮觀眾的一致好評。
這三部革命題材的電影,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要數《賣花姑娘》了。
該片由金正日親自指導了150余次,不僅在中國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同時也是朝鮮首部在國際上發行的電影。
這部描述了日本殖民時期革命軍解救受壓佃農的影片於1972年9月進入到中國,整部影片從翻譯、錄制到最後洗出拷貝,僅用了7天時間。
▲《賣花姑娘》被印在1元朝幣上
據當時觀看過這部影片的中國觀眾回憶,《賣花姑娘》上映期間,很多影院全天24小時迴圈放映,跑片員車輪飛轉,拷貝一本一本傳遞,許多地方的人們夜以繼日地在電影院前排隊購票,甚至因此發生了多起擁擠踩踏事件。
而這段朝鮮電影的高光時刻,和金正日的助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1973年出版的金正日著作《電影藝術論》
金正日對於電影的執迷,比自己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悉,他除了建了帶溫控的地窖,來收藏數萬張好萊塢DVD之外,生平最大的愛好就是去制片廠視察,和一線電影從業者進行直接的交流。
他在走訪平壤電影制片廠時曾表示:「朝鮮電影不僅要和歐美電影競爭,而且必須打敗它們」。
▲據不完全統計,金正日一生曾到電影制片廠視察過600次
此時,金正日麾下的劇組長期受到不同他人的厚待:給最好的導演送勞力士金表、車子、房子,把劇組人員送到蘇聯學習最先進的技術。
而有別於好萊塢的制片人制度,朝鮮演員全部由政府一手培養並支付薪水。
為了能夠在電影創作上有所突破,金正日甚至不惜做一些越界的事情。
1978年,金正日相繼將知名的韓國女演員崔銀姬與其前夫、韓國知名導演申相玉,「設計至香港」後「綁架至平壤」,以完成他的電影夢(不過朝鮮當局否認過這一指控,稱申相玉是自願去朝鮮的)。
▲崔銀姬、申相玉與金正日合影
申相玉在朝期間,金正日不計成本、幾度無預算上限地支持他拍攝電影。
申相玉在朝鮮共執導7部電影,他的創作使得朝鮮電影界誕生了首部浪漫愛情片《love,Love,My Love》,並首次將吻戲帶入朝鮮大銀幕,開創了朝鮮電影新格局。
1985年,崔銀姬更是憑借申相玉執導的《鹽》一片,斬獲了莫斯科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獎,這也是朝鮮電影在國際影展中的首次獲獎。
同年,申相玉拍攝了「朝鮮版的哥斯拉」電影《平壤怪獸》。
該片講述了無道君王征用農具導致民不聊生,鐵匠以米捏成玩偶,祈求神明垂憐相助,其女不經意滴血其上,竟成為以金屬為食、日漸茁壯的龐然大物,並助「農民起義軍」推翻暴政。
此片的結尾部分,意外的「頗有深意」:消滅獨裁君主後的「平壤怪獸」,仍繼續大食農具,最後是靠鐵匠之女自我犧牲、與怪獸同歸於盡。
▲《平壤怪獸》劇照
1986 年,申相玉和崔銀姬利用參與柏林影展期間,前往奧地利維也納勘景的機會,投奔美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在旅居美國多年後返回韓國。
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投入如此巨大,進入80 年代中後期後,由於經濟層面的積弱不振和相對的閉塞,致使朝鮮電影產業整體也開始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電影產量等開始下滑。
再加上朝鮮和中國跨境貿易從90年代中開始興盛,因此韓國電影和連續劇的黑市交易也借此機會在朝鮮活絡起來,
朝鮮人民透過來自黑市的DVD、隨身碟、記憶卡收看盜版的美國、韓國、中國影視劇已是常態,朝鮮東北部收看外國電影、電視的比例更高,都讓彼時的朝鮮電影產業遭遇考驗。
▲朝鮮地下黑市中流傳的小型媒體播放器Notetel,多用於讀取DVD、外接U盤或硬碟
朝鮮政府於是「另辟蹊徑」,試圖通過其他渠道和外界建立電影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新的發展。
動畫代工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
朝鮮的動畫代工產業頗為發達,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製作動畫電影,但是當時只能製作木偶片和剪紙片。
進入80年代後,朝鮮動畫電影迎來了鼎盛期,一年可製作20多部動畫電影,1987年首次推出了24幀動畫作品《聰明的浣熊》,而彼時世界上多數國家製作的動畫片還停留在8到16幀的水平。
由於動畫製作技術的高水平,加之代工費低廉,因此不少外國公司曾將動畫製作承包給被稱為「朝鮮動畫心臟」的4.26動畫電影制片廠,1988年的法國動畫片《甘達星人》、美國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動畫系列片《風中奇緣》和《獅子王》等,都曾以代工的方式委托朝鮮進行部分繪制。
▲動畫片《甘達星人》
另一個振興朝鮮電影發展的重要方式則是舉辦電影節。
1987年,「平壤不結盟與發展中國家電影節」誕生,僅針對少數國家開放,於當年9月1日至10日舉行。
到了2002年,電影節更名為平壤國際電影節,正式面向全球各國電影人開放。
電影節的獎項「火炬獎」,是一座帶火焰紋樣的奧運風格的獎杯。
它是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其他獎項的獎品。
在2019年舉辦的第17屆平壤電影節中斬獲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名為《香橙的滋味》的伊朗電影,而其余8個獎項當中,有6個獎項由中國的電影作品奪下。
▲第17屆平壤電影節獲獎名單(截圖自百度百科)
平壤電影節的選片流程同樣充滿了神秘感,而地緣政治和衝突是一個重要考量,美國、韓國等國家出品的電影基本不會出現在參選名單之列。
即使是作為一個「國際電影節」,在創辦之初,主辦方也曾毫不留情地全盤否定美國和日本電影,只對印度的寶萊塢電影「網開一面」——其中一大原因是其通篇傳達的性保守思想。
時至今日,隨著中朝兩國的交流越來越開放,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少平壤電影節的報導和宣傳了解到當下的朝鮮電影,但也因為種種原因,而難以拼湊出當下朝鮮電影完整的全貌,只能借由碎片化的資料去探究其神秘的一面。
未來朝鮮電影是否能更開放、為世人了解,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帶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