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失去三國文化的?

本文來源:半佛仙人(知名時評自媒體)

微信id:banfoSB

作者:青蒜、半佛仙人

1

有一天中午,我在玩《三國志14》,操縱著關羽張飛到處跑,忙著給地圖上色,匡扶漢室。

身後的一個從來不玩遊戲的朋友拿著水杯站在我背後看了一會,問:「三國啊?」

我答應了一聲:「嗯,三國志。」

他接著問:「他們怎麽都說日語?」

我被噎了一下,回頭看著他回答:「因為這是日本做的遊戲啊,就都說日語。」

他瞪著眼睛,大聲喊道:「《三國志》為什麼是個日本遊戲?!」

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自己一統三國的霸業不香了。

是啊,《三國志》怎麽是個日本遊戲?

2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三國」一定是中國的。

但是對遊戲玩家來說,三國遊戲不一定是中國的,甚至頂級的三國遊戲一定不是中國的。

早些年還有一些《三國群英傳》、《傲世三國》之類的優秀國產三國題材作品,現在,國內的三國題材遊戲大多停留在頁遊和手遊之中,停留在各種除了名字完全看不出和三國有什麼聯繫的氪金通道裏。

遊戲設計者的核心想法已經是如何把三國美女們的衣服設計的更加簡約了。

幾年前,對國內歷史遊戲愛好者來說特別黑色幽默的一個笑話是:如果沒有日本,這個世界上將不會有三國遊戲。

現在,這個笑話有了一個進階版本:如果沒有日本,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三國遊戲將是英國人做的。

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英國的《全面戰爭:三國》上線,瞬間賣爆,全世界都知道了劉關張和曹老板的恩怨情仇。

但這是英文世界的。

好在《全面戰爭:三國》有中文語音,被人圍觀的時候,應該不會暴露這遊戲來源於一群英國佬。

唯一的問題是,這個大標題旁邊的中文小字,有時會讓人想到:為什麼三國兩個字不能是大的那一邊。

我看著真的不爽。

3

歪果仁對中國有很多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有些甚至可以說是歧視。

這些印象經常反映在文藝作品中,在歐美就是傅滿洲一樣的辮子頭、八字胡、清朝官帽,細眼睛,在日本就是包子頭、旗袍、八極拳、麻婆豆腐。

有時候我們都已經習慣了這些外來文藝作品中的奇怪印象,並把這些偏見付之一笑。

像是街霸中的春麗,就是日式刻板印象的集合體,頂著包子頭在九龍城寨穿旗袍打架,要素實在過多,好看,但確實過於賽博。

幾年前美國電影亂蹭中國熱度,搞出來的類似《功夫之王》、《長城》這樣完全就是在耍人玩的大拼盤,更是讓人想去祖安做個培訓。

早些年國外遊戲裡出現的中國字根本就是鬼畫符,最常見的中國場景是香港的夜市和掛著布幡的青山綠水。

後來中國影響力變大,美國人認為自己需要弄一點真正的中國字,於是就弄出了:

《生化危機6》把舞台放到中國「蘭祥」市,諧音藍翔,結果整個遊戲看不到一個中國人。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都開挖掘機跑了。

現在,中國的地位變高了,美國資本也開始學習討好國內市場。

《高堡奇人》的結局,中國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後希望,黑人軍人的武器是中國產的寫著漢字的「九乘十九毫米 斯捷齊金手槍」。

《守望先鋒》也推出了小美這樣大眼睛、高智商的科研型中國角色,《全面戰爭》系列也出了三國,還要做八王之亂這個中國人自己都幾乎沒碰過的歷史題材。

文化地位的提高應該是好事,但看著老外越來越了解中國文化,卻更令人嘴裡發苦。

老外開始在做中國文化,在搶占中國市場。

中國的文化創作者在幹什麼呢?

4

日本人做三國並不是最讓人無奈的,畢竟《三國演義》在日本也是流行讀物,日本的戰國時代還有一些貴族把《三國演義》當兵書來看。

但是當你發現日本遊戲對三國的理解比中國自己還要深的時候,事情就變得微妙起來。

當在最近流行的國產的影視劇裏,劉備被評價為假仁假義,諸葛亮被視為權臣,司馬懿被洗的白白凈凈,甄宓和小她十歲的曹植必有一腿,你可能會漸漸意識到,中國的「三國」已經失去了神魂,最好的三國故事,也許在日本,在光榮公司。

這個公司連名字都那麽三國,淦。

最能體現光榮對三國理解的作品是《真三國無雙6》。

在這個遊戲中,故事被分為魏、蜀、吳、晉四個劇本,每個劇本都體現出自己對三國的另類詮釋:

魏傳中的曹操反對世家門閥,想要建立一個寒門也能出頭的新時代,他認為劉備的仁德只會讓世界重復封建的迴圈,孫權空談團結卻只是抱殘守缺。

蜀傳中的劉備則認為用暴力席卷天下只會帶來痛苦,他必須復興漢室,建立一個仁德的世界。

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姜維又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三代北伐,不曾斷絕。

吳傳中的孫權則一直在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如何追上太優秀的父親和大哥,後來漸漸明白,自己不強不要緊,他可以團結身邊的人,用眾人的力量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看起來確實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根本就是把日漫的敘事方法套在了三國人物的頭上,但是深入研究後卻會發現,這些看起來腦洞大開的詮釋和歷史上幾個人的底色竟然一脈相承。

反對封建,要打破士族壟斷的設計,是截取了曹操頒布唯才是舉令,重用寒門士子的歷史事實。

仁德之志的三代繼承,是對劉備寬仁形象的肯定和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提煉。

孫權的團結眾人,則是對吳國內部世家大族林立,互相妥協聯合狀況的隱喻。

這些形象看起來誇張,但都是合理的擴展。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對比一下國內的三國題材電視劇,就會明顯感覺到「擴展」和「扯蛋」之間的區別。

《大裝逼犯司馬懿》,直接把「歷史」變成了「裝逼」的舞台,用全世界來捧一個角色,硬是降低所有人的智商和道德指數來捧主角。

內部的常識錯誤同樣令人無語,像兩個當官的坐一起聊黃巾「起義」,在三國搞「移送大理寺」,這種錯誤讓人懷疑整個劇組有沒有一個歷史及格的人。

至於《武神趙子龍》之流打著歷史旗號的言情劇,則根本不值一提。

改編歷史不是不行,文化創作當然允許突破。

但你的詮釋要精彩,要讓人感覺到血肉,要抓住文化中最精粹的那個點,最起碼,要讓人覺得你是用了心的。

而這些都需要時間打磨,需要對歷史的理解。

光榮公司一幫日本人,能夠抓住三國的感覺,在一種極度誇張的漫畫式表達方式裏詮釋出令人信服的三國英雄味道,是因為他們已經把三國的相關史料翻爛了,《三國志》出了14代,《三國無雙》出了8代,還有《三國志英傑傳》、《三國志孔明傳》,《三國志曹操傳》,《三國志戰記系列》,可以說,光榮已經做了30年三國,三國時代只要是有個姓的角色,在他們的遊戲中都能漏把臉。

像鮑三娘、步練師這樣的角色,大部分人根本聞所未聞,《三國殺》能夠引入,大概也是因為光榮先翻爛了相關史料。

他們做遊戲是為了賺錢,我們也是為了賺錢,但怎麽就這麽大的差距。

中國創作者做出的詮釋不但沒有抓住自己文化的精髓,反而走向了反面,對人物的理解臉譜化,片面化,庸俗化。

像《新三國》中的鐵憨憨曹操、怎麽看都是李逵的張飛,《赤壁》裏的窩囊廢劉備,《大軍師司馬懿》裏兵諫的諸葛亮,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喜好,就是為了造劇情而強行陰謀論。

賺錢沒問題,走點心好不好。

5

實事求是地說,光榮對三國的詮釋並不符合歷史,甚至有很多自由發揮的地方。

但當對某件事太過了解的時候,自由發揮也能發揮出一些精彩的故事。

《無雙6》作為無雙系列的劇情巔峰,最為點睛之筆的就是晉傳的結局。

大部分三國愛好者都不喜歡三家歸晉的歷史,以諸葛亮的死為分界點,後三國時代,英雄雕落,理想雕零,但就連這樣的時代,光榮也詮釋出了獨特的味道。

晉傳中司馬懿和司馬師是天命論、精英主義者,他們認為世界應該由他們這樣有才能的人來帶領,所以他們有責任掌控天下,而司馬昭卻並不喜歡這種論調,他更想做一條鹹魚。

然而他老爹老哥相繼死去,把一統天下的責任丟到了司馬昭的身上,他不得不背負著死去人的意志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

最後的結局動畫,是著名的「樂不思蜀」,司馬昭在宴會上播放蜀地音樂,在場蜀臣無不流淚,劉禪卻咯咯的笑起來,司馬昭問:「你不難過嗎?」

劉禪回答:「有什麼好難過的呢?這裡不會有人來逼我做各種各樣的事了……是那些已經逝去的人啊。

他接著站起身,大喊了一聲:「此間樂,不思蜀啊!」

在所有的三國作品中,司馬昭和劉禪的形象都是對立的,但在光榮的筆下,劉禪卻成為了司馬昭的開解者。

過去的事,太重,理想,太空,世界不完美,但我們就該這樣不完美的,作為自己活下去。

這一段劇情的發揮和對三國的理解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國內作品。

《三國演義》就是一個理想雕零的故事,不管是曾經熱血刺董的曹操,還是百折不撓的劉備,為知己者死的諸葛亮,都敵不過天命,敵不過時代洪流。

光榮的歷史觀貫徹了英雄主義,認為英雄創造歷史,英雄改變時代。

但他們在用了三個劇本塑造了理想化的三國英雄後,最後卻告訴你,世界是現實的,理想化的時代總會過去,英雄璀璨,但最後都是時代裏的一粒塵土。

你說他三國,過去從沒有人這樣看待「樂不思蜀」。

你說他不三國,一部《三國演義》最悲劇的內核已經被點到即止。

我都不知道該誇還是該尷尬。

6

還原從來不是評判一個文藝作品的第一要素。

對大部分人來說,重要的是看到一個精彩的故事,這也是《軍師聯盟》開頭的時候備受好評的原因。

我們能接受改編,能接受戲說,能接受合理的詮釋。

但可怕的地方就在這裡:你詮釋的東西沒有內核,甚至歪了,而隔壁卻詮釋了一個好故事。

那這個故事還是你的嗎?

光榮的三國系列在中國的影響力其實超乎一般人的預料,百家講壇講三國的時候,會大量使用《三國志》系列的人物立繪,《三國殺》之類和三國擦邊的頁遊、手遊,大量參照光榮的人物形象,甚至對很多人來說,魏蜀吳的預設顏色、劉、關、張的形象都已經「光榮化」。

一百個人都在講自己心中的三國,但講得好的都是日本人,那這裡面會夾帶多少異樣的價值觀?

想想看朋友,我並沒有胡扯。

日本式思考模式,隨著這些個人英雄主義、理想化、極端化的塑造悄無聲息的傳播到全世界,成為了中國文化輸出到歐美的排頭兵,甚至反過來影響了中國這個三國故事的發源地。

而中國的文化創作呢?

正午陽光作為中國歷史劇最頂尖的團隊,在歷史觀上依然存在缺陷。

《知否知否》和《清平樂》兩次打入宋朝這個中國歷史劇的荒漠,以服化道考究、還原歷史著稱,但仔細探究,《清平樂》中看起來嚴謹的禮儀,其中大部分其實來自於日本。

一般的武俠電視劇更是放飛自我,不知道服化道是不是集體喝了假酒。

尤其是誅仙的髮型師,這個造型像是用了太多優惠券,導致創意總監被白嫖一怒之下做出來的。

這個讓我看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的奇妙髮型設計,想必有一套後現代主義的設計思路吧。

影視劇放飛自我,遊戲也好不到哪裡去。

至於市面上大部分的武俠網遊、仙俠網遊,除了新手村有兩件長袍布衣,越往後越像到了古希臘,進了十二宮,除了氪金就是金光閃閃的大寶劍,搞不好還要弄出究極朋克審美的黃金聖衣配五色大翅膀。

肯德基看了兩眼冒光。

反而《魔獸世界》的「熊貓人之謎」版本,以中國為原型虛構了一個熊貓人的國家,這麽一幫美國佬,在一個西式奇幻背景下塑造的東方,卻比很多國產網遊中塑造的仙俠世界更有東方味道。

雖然他們就是忘不掉包子頭。

7

被老外帶著刻板印象看待,看起來是一件小事,被日本人拿走中國題材自由發揮看起來也無傷大雅,但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一種文化話語權的喪失。

當美國人在電影中,對全世界宣告,中國人就該是瞇縫眼、雀斑、高顴骨、戴眼鏡、呆滯的學霸,那麽全世界都會以為中國人就是這樣的,除非有更多的中國作品,告訴他們我們不是這樣。

當日本人在作品裡告訴世界,張頜是一個偽娘,那麽世界就會以為,三國的大將裏有這麽一個跳舞的娘娘腔。

文化被外國搶先發揮了是小事,拍出來先入為主了,就是很大的事。

地球上第一版《西遊記》電視劇是日本拍的,這一版電視劇非常魔性,裡面的三藏是個妹子,還和孫悟空有感情戲,在我們看來可能很荒誕,但這直接導致日本後續的幾乎所有西遊題材,三藏都預設是個妹子。

現在再看看鳥山明老師的《七龍珠》開頭的小隊是不是感覺有點怪?

沒錯,布瑪真的就是女版唐僧,唐僧是女的,這就是日本人腦子裏的基本常識。

這個日本《西遊記》引入中國後直接驚呆了樸素的中國群眾,反而促使我們下定決心要拍中國自己的四大名著電視劇。

但是,即使後來六老師已經是文體兩開花的國際巨星,在世界範圍內,提到孫悟空,更多人想到的也首先是那個超級賽亞人了。

輿論的陣地,你不搶,就會有別人去搶。

文化的形象,你不占住,就會有別人來定義你的文化。

當我們重新回到這個世界的舞台上的時候,我們還會是春麗嗎?

我們還會是被別人定義的「東」方人嗎?

近年來,我國也出了一些比較優秀的文化作品,比如影視劇的《長安十二時辰》,比如遊戲界的《古劍奇譚》、《太吾繪卷》,他們不但質量過硬,還能抓住中國文化的一些內核。

這些文藝作品守住了國內的文化陣地,但都不具備將文化傳播向海外的能力。

當年李小龍在國外拍電影,試圖用功夫教導美國人什麼是太極,什麼是陰陽,什麼是中國哲學。

他最後留下了布魯斯李的大名,也搶下了「功夫」的最終解釋權,讓中國動作片獲得了先天優勢。

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文化上輸出能力,中國依然處於一個弱勢地位。

影視劇出海,遊戲出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更多人,更長時間的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產品。

想向世界宣告我們是誰,恐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但在這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守住自己的三國,讓別人不能定義我們的文化。

我認可做文化也要賺錢。

但賺錢的同時,該做的事情,起碼要做好吧。



閱讀原文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我淘到了一批《孫悟空大戰XXX》的小畫書,想搞明白猴哥打過多少外國英雄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中國瓷都】如何不錯過景德鎮的每一個地攤?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