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兩度要求,螞蟻集團上市前三次避談與微信支付的競爭對比,到底出於什麼考慮?
本文來源:投中網
微信id:China-Venture
作者:鄭玄
螞蟻沒有對手,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麽相信的。
9月9日,上交所披露螞蟻集團關於第二輪審核問詢函的回覆。
相比首輪多達21個問題,監管機構第二輪問詢函僅有5個問題,包括監管政策、市場競爭、股份支付、H股信披和招股書中重大事項的補充。
投中網注意到,在問題2「關於市場競爭情況」,上交所在問題中特別提到騰訊運營的「微信支付」,要求螞蟻集團「區分業務板塊」,進一步補充披露發行人與境內外主要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競爭優劣情況。
但螞蟻的回復特別避開與微信支付的對比,稱雖然微信支付同樣提供類似的數字支付服務,但與螞蟻的數字支付和商家服務業務存在一定差異,並不具可比性。
第三方數據顯示,支付寶和財付通加起來占據數字支付市場超8成份額,支付寶雖然稍稍領先,但並沒有拉開與微信支付絕對的差距,要說二者沒有可比性,監管和大眾都難免費解。
避談微信支付,引來監管兩連問
實際上,這已經是螞蟻第三次在IPO前避談微信支付。
8月25日發布的招股書中,螞蟻集團稱「公司從事的業務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在中國以及全球範圍內暫無直接可比公司」。
並從服務中國大部分互聯網用戶、以科技驅動的大型互聯網平台這兩個要素推斷,在中國與螞蟻集團相似的只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巨頭。
簡而言之,螞蟻的意思是全球沒有與自己相似或者可以對標的競爭對手,與螞蟻量級相當的,就只有中國互聯網兩極——阿里和騰訊。
這個「答案」,上交所並不買單。
9月7日披露的第一輪審核問詢中,上交所在「問題6:關於市場競爭」中要求發行人(螞蟻集團)結合《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41號——科創板公司招股說明書》第五十條的要求,按照數字支付、數字生活服務、數字商家服務、數字金融及創新業務等業務分類,進一步披露同行業可比公司在衡量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業務數據方面的比較情況。
根據證監會的公告,上述信披準則第五十條第5款,要求發行人披露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在經營情況、市場地位、技術實力、衡量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業務數據、指標等方面的比較情況。
▲螞蟻集團對上交所第一輪問詢的回覆
而螞蟻的回復,則是三個「無可比性」。
投中網此前曾經報導,螞蟻將主營業務分成數字支付與服務、數字金融科技平台、創新業務三大板塊,而在回函中,螞蟻稱這三塊業務目前都沒有具有可比性的公司。
▲上交所第二輪問詢函中關於市場競爭情況的問題
但這個答案並沒有讓上交所滿意,第二輪問詢中,上交所拋出相同問題,並在問題中特別提到國內市場「騰訊運營的微信支付也提供類似的數字支付服務」。
對此,螞蟻集團沒有選擇在回復中公布與微信支付的關鍵數據對比,而是再次強調公司與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業務不具備可比性。
螞蟻對此的解釋是,在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領域,公司為用戶提供全面的數字錢包解決方案,涵蓋多種先進的數字支付功能,以及可以迅速、順暢獲取的數字金融和數字生活服務。
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支付服務的企業較多,國內市場由騰訊運營的微信支付也提供類似的數字支付服務,但這些企業提供的支付服務和公司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業務存在一定差異,並不具有可比性。
再三拒絕把自身的業務與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產品進行對比,螞蟻集團究竟是真的沒有對手,還是另有隱情?螞蟻似乎有著自己的「苦衷」。
2000億美金螞蟻,對標騰訊的「孫子」?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中國最大的在線支付平台,二者旗鼓相當,就連菜市場的大媽都知道同時擺上微信和支付寶的付款碼。
中國每年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規模高達250萬億,80%通過微信支付寶完成。
根據易觀的數據,2020年Q1支付寶的交易份額為48.44%,排在第二位的騰訊金融(微信支付)為33.59%。支付寶雖然領先微信支付,但雙方仍處同一梯隊。
二者的發展軌跡高度相似,都是從單一場景出發,借碼商紅利魚躍龍門,最終發展成金融平台。
支付寶成立於2004年,最早是依附於淘寶電商的支付工具。
2014/2015年二維碼打通了線下支付,支付寶的使用場景和用戶群體擺脫對淘寶的高度依賴,根據問詢函,螞蟻年活用戶超過10億,阿里巴巴零售市場年活用戶7.4億,支付寶的用戶數量已經逆襲淘寶。
微信支付推出時間更晚,2013年才在微信和財付通的合作下推出,成立之後憑藉微信的關係鏈 紅包玩法快速打開市場,並在2015年前後趕上線下支付的春天,成為與支付寶分庭抗禮的第三方支付霸主。
掌握住支付這個關鍵的流量入口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開始向上遊支付場景延伸。
如上圖所示,二者都已經發展成包含便民服務、金融服務的綜合服務平台,同時接下大量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第三方工具服務平台。
從總收入來看,2017年雙方收入相當,此後螞蟻金服收入增速高過騰訊金融,2019年至今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但雙方的差距始終在一倍之內。
雙方的收入結構也大致相似。
投中網此前報導,螞蟻絕大多數收入來自平台支付抽傭(數字支付服務)和金融科技服務費,而根據騰訊財報,騰訊金融科技板塊的收入主要來支付、財務管理和其他金融科技服務的傭金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平台撮合的支付交易規模逐年放緩,螞蟻的收入構成近年來也有較大變化。
支付抽傭在收入的比例不斷降低,從2017年的55%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5%,助貸助險等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比例不斷提高,也成為支撐螞蟻高速增長的關鍵。
二者的市場估值也大致相當,2017年螞蟻完成融資時的估值約為1500億美元,次年天風證券給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估值達到1200-1440億美元。
所以不論是市場佔有率,還是收入構成上的差距,似乎還不足以支撐螞蟻集團「沒有對手」的論斷。
而不願意與微信支付放到同台競爭,目前看來最大原因還是螞蟻集團不想「自降身價」。
根據彭博,螞蟻IPO完成後的市值將達到2250億美元,屆時螞蟻將成為繼阿里、騰訊之後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為了支撐這樣的估值,螞蟻需要講一個未來媲美阿里、騰訊的故事,這也是他們要在招股書中將自己對標二者的原因。
而微信支付(騰訊金融)只是騰訊集團6200億美元市值中,毛利占比1/6的「小」板塊,對標微信支付意味著螞蟻將失去接下來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