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回應:怎麼全世界都是中國的敵人啊?

近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連發兩篇長文,談的都是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

9月5日,他回應愈來愈常見到的「全世界孤立中國」說法。

9月6日,他回應中國外交「標籤」:要嘛是戰狼,不然就只會「譴責」?

以下是這兩篇文章。

第一篇

經常在互聯網上看到有人抱怨,怎麽全世界都是中國的敵人啊?中國為什麼這麽孤立呢?

那些人認為,在新疆、西藏、香港問題上,世界大多在指責我們。

而且圍繞南海衝突、中印衝突,國際輿論也大都在幫著對方說話,中國前所未有地孤獨。

老胡要說,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覺。這兩三年中國外交的最大變化是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根本轉變,這帶動了少數幾個美國最鐵桿盟友對華態度的變化,它們主要是五眼聯盟國家。

另外中印邊境糾紛激化導致了印度對華態度轉為強硬。除此之外,中國的外交格局沒有其他重要異動,「中國孤立」說根本站不住腳。

另外請注意,中日關係得到了緩和,中國與歐洲大陸主要國家的關係也在加強,中非關係,中國與亞洲、拉美很多國家的關係也越來越好,中朝關係得到重大改善,更不要說中俄關係一直在高水平上不斷鞏固。

美國對華實施全政府打壓,美國高層官員的反華言論令人目不暇接,不斷在西方輿論場泛濫,加上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輿論的附和,很大程度上共同影響了西方輿論場對華態度的面貌。

那些輿論同時偏袒印度,在南海問題和其他涉華問題上對華不友好,增加了一些人對「滿世界都是敵對中國聲音」的印象。

然而仔細看,那些反華聲音的源頭就那麽多,加上西方原有對華偏見聲音,顯得十分熱鬧,但那些聲音實為這個世界的「少數聲音」,根本不是國際社會共同態度的反映。

中國社會如果連這麽點分辨力都沒有,被美國帶頭製造的這些聲音迷惑了,並因此而沮喪,那麽我們真的就不配做一個大國,我們就應該與印度互換一個發展的位置,在貧窮中作為美國的一個地緣政治棋子被華盛頓利用並「保護」。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去年和今年分別就新疆問題和香港問題進行討論,結果表態反對中國的都是那二十幾個西方國家,而力挺中國的國家則是它們的兩倍甚至更多。

這兩次投票很說明問題:支持中國的友好國家不僅數量多,而且總人口也更多,真正占了人類社會的大多數。

只是因為它們的話語權沒有發達國家大,在輿論場上的聲音弱,才讓一些人產生了反華聲音充斥整個世界的錯覺。

中國的確與有的周邊國家有領土糾紛,這是亞洲國家古老、邊界線因處於荒蕪地區而沒有在歷史上更早清晰劃分而導致的。

中國已經通過談判與大多數鄰國劃定了陸地邊界,包括同越南。但是我們仍與印度、南海周邊國家以及日本有陸地或海上領土糾紛。

但是看看日本和印度的情況,日本與中韓俄三個海上鄰國都有領土糾紛,印度與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等有陸地邊界糾紛。

在中日印三國中,中國是通過談判與鄰國成功劃定邊界最多的國家。

中國輿論上的困境主要來自中美關係的惡化,但是大家說,美國的目的是要讓中國停止發展,變成一個對華盛頓俯首帖耳的依附型國家,經濟規模永遠不得超過它,高科技上永無自主開發能力,軍費也不得上漲,核武庫在現有的小規模基礎上進一步縮小,那樣的話我們就能夠擺脫華盛頓的戰略打壓。

但這些條件我們能接受嗎?我們是要美國對中國的一個「好態度」,還是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呢?

如果中國下決心捍衛自己繼續發展壯大的權利,那麽我們就該意志更加堅強些,面對美國和五眼聯盟的攻擊更有定力、更加豁達些。

美國和五眼聯盟不代表世界,甚至西方也不代表世界,華盛頓帶著一撥走卒豎起大喇叭的喊叫不能把中國怎麽樣。

我們熱愛和平,真心與各國友好相處,在維護中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爭取通過和平手段,通過加強溝通與協商來化解與一些國家的分歧。

一時化解不了,我們就帶著問題往前走。我們坦坦蕩蕩,無需看各方臉色,患得患失。

第二篇

中國互聯網上對國家的外交存在兩種揶揄,一種是造了個「戰狼外交」的標籤,嘲諷對外「強硬」;另一種是嫌國家對外「光說不練」,只會對外「嚴重抗議」和「嚴正警告」,最典型的質問是:警告那麽多次了,為什麼不揍印度一頓?為什麼不擊沉一艘闖西沙領海的美國軍艦?

老胡首先要說,輿論場的天性就是多元,在當前中國外交形勢空前復雜的時候,對國家外交路線存在各種看法和抱怨,我認為是非常正常的,政府應當能夠承受輿論場上不同意見的表達。

同時我要說,輿論場上的很多意見是情緒化的,價值觀優先的,對實現中國國家利益難有幫助,而且它們有些時候過於簡單化,有點抬杠的味道,說實話挺幼稚的。

比如面對美國的挑釁,中國外交官只要一強硬回擊,哪怕是一般性的反唇相譏,就被網上一些人扣「戰狼外交」的帽子。

一些人很不感冒北京對華盛頓的任何強硬回應,而主張我們對美姿態應該低些,再低些。

而要知道,很多強硬的回應,包括對等反制行動,是大國外交的「規定動作」,比如美國關了中國一個領事館,中國必須關它一個。它制裁了我們一些官員,我們必須拉他們幾個上黑名單。只要我們有這個力量,這就是必須幹的。

它們傳遞出的信號會給美方設定一個預期,那就是他們如果接下來幹對不起中國的事,中國不會無動於衷,對他們搞對等反制將是大概率事件。

這樣一來,美國是否會接下來踩中國的底線,他們就得掂量掂量。

美國軍艦一直沒敢停靠台灣,軍機沒敢公開在台灣起降,美國軍艦光是在南海宣示「自由航行」,而沒有敢采取針對中國目標的實質行動。

這些都是中國從貿易戰到互關領館等一系列回合中堅決反制美方挑釁,以及我們在海上反復軍演對美宣示中方不會在關鍵時刻退讓的結果。

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今天的中國是戰略防禦方,和平發展是中國最大的戰略主題,盡量避免戰爭這是中國的智慧,是中國統籌各種利益和風險所得出的策略,我們不能將此視為自己的軟弱。

經常有人對比新中國建國早期很痛快地打的那幾仗,認為今天的中國過於優柔寡斷。

我要說,今天的中國和當年的中國已是完全不同的國際戰略存在,我們國內的情況也有了天翻地覆變化。

那時的中國很窮,老百姓對生活的期待很低,國家經濟也大體上是低水平上的自給自足。

今天中國是高度開放的經濟,貿易大進大出,保持良好的外部環境已經攸關中國的根本利益。

另外中國作為崛起的全球戰略力量,我們需要考慮一舉一動產生的巨大邊際影響,而不能局限於事件本身。

隨著美國強化對華戰略打壓,我們面臨著厘清對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迫切任務。我們需要對各個方向的矛盾加強考量,避免它們串聯起來,形成對中國國家利益的放大損害。

都是中國的國家利益,都是中國面對的挑戰,但它們之間的緊迫性是有排序的,還有可能是彼此關聯的。

因此如何處理它們,多數時候要經過多種因素的權衡,最終是一個度的把握,而不是簡單的放棄或者「豁出去了」。

雖然互聯網上抱怨聲挺多的,但我總體上認為,中國公眾對政府會根據中國人民的利益盡量處理好外交難題是有信心的。

中國的對外政策在美國一個又一個衝擊波面前應當說保持了定力和穩健,中國沒搞大範圍、群眾性的「反美運動」,而是繼續強調改革開放。

另外中國搞了很多對美國的對等反擊,中印方向上又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給了印軍一個沉痛教訓,這又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中國堅守國家利益底線的意志。

我相信大多數人不僅將這一切看在眼裏,而且能夠清理出這些多樣事態之間的邏輯關係。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自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不是擴大了,而是繼續縮小了。

這兩三年的小變化與中國對基本戰略的堅持顯然有關。

一句話,未來我們繼續不能妄自尊大,也不應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