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萬里長城的對比照片;最早來自1908年。

本文來源:騰訊新聞

編輯:周維

圖片提供:吳琪女士

1987年,30歲的英國人威廉·林賽完成了他的獨步長城之旅。

他在尋找有關長城圖書的過程中,遇到一本寫於1909年的《中國長城》,作者是威廉·埃德加·蓋洛,美國人,曾於1908年完成對長城的全線考察。

這讓威廉·林賽意識到,自己並非「征服者」威廉,而是威廉第二。與此同時,他萌生了重攝長城的念頭。

▲2004到2005年,威廉集中尋訪了一批老照片中的長城,並在相同位置拍下珍貴的百年“穿越照”,它們有的修繕一新,有的破敗不堪,有的已經消失……圖為河北山海關角山。

▲讓威廉萌生重攝計劃的,是畫面中這兩張照片。這是他和威廉·蓋洛,分別於1908年和1987年在河北羅文峪拍下的。同一個地點,同樣的角度;一個坐在地上,一個走在長城上;一個黑白,一個彩色;一個身後的烽火樓完整無缺,一個則已無影無踪。完整與殘缺,喜悅與沮喪,過去與現在,這一切讓威廉·林賽考慮著長城的未來。

▲2004年,威廉·林賽受到資助,得以將這個計劃付諸實際。在近2年的時間裡,他四處收集長城的老照片,然後逐一重訪老照片上的長城,他將這個項目命名為“長城是如何變化的”。圖為威廉在河北淶源尋找老照片中的長城。樸鐵軍攝

▲彼時,威廉·林賽與妻子吳琪,住在長城腳下的一個“農家院”裡。於是,他先從“夠得著的果實”開始採摘,就在農家後院開始了“重攝”。通過閱讀威廉·蓋洛的文字,威廉·林賽沿著慕田峪已經重修的長城,一路走到牛角邊東側的野長城——3形長城。他的三腳架第一次放在了威廉·蓋洛一百年前站立的同一個拍攝點上。然後他又一路向西,從正北樓一直到西大牆,最終找到了好幾處威廉·蓋洛當年的機位。圖為威廉在河北淶源拍攝“歡呼樓”。樸鐵軍攝

▲今昔長城對比的新的旅程就這樣開始了,威廉·林賽得到了沿線很多村民、老人、學者、攝影師的支持,也打聽到很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和遭遇。這些長城,除了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之外,多數在自然或人為的侵蝕下,在時光中慢慢破裂、垮塌,有的只剩下一個土墩子,有的直接消失了……圖為威廉在河北淶源向老鄉打聽老照片的拍攝地點。樸鐵軍攝

▲北京箭扣3字長城。(上圖:1908年威廉·蓋洛攝下圖:2004年威廉·林賽攝)

▲北京居庸關水關。(上圖:1871年湯姆森攝下圖:2006年威廉·林賽攝)

▲八達嶺。(上圖:1895年山本攝下圖:2005年威廉·林賽攝)

▲八達嶺。(上圖:1907年龐定攝下圖:2006年威廉·林賽攝)

▲北京古北口姊妹樓,破損——垮塌——重建。(左圖:1930年佚名右上:2004年威廉·林賽攝右下:2015年威廉·林賽攝)

▲河北淶源插箭嶺。(上圖:1908年威廉·蓋洛攝下圖:2005年威廉·林賽攝)

▲河北淶源歡呼樓。(上圖:中國革命戰爭攝影人沙飛作品《八路軍在長城歡呼勝利》1938年攝下圖:2005年威廉·林賽攝)

▲陝西神木高家堡玄路塔,近處的敵樓已消失。(上圖:1914年克拉普攝下圖:威廉·林賽攝)

▲甘肅山丹長城口。(上圖:1987年下圖:2005年均為威廉·林賽攝)

▲甘肅嘉峪關關城。(上圖:1908年威廉·蓋洛攝下圖:2004年威廉·林賽攝)

▲甘肅嘉峪關關城東門內。(上圖:1908年威廉·蓋洛攝下圖:2004年威廉·林賽攝)

▲甘肅玉門關紅柳長城。(上圖:1908年斯坦因攝下圖:2007年威廉·林賽攝)

▲兩位威廉寫的關於行走長城的著作,左威廉·蓋洛《中國長城》,右威廉·林賽《獨步長城》。

▲2007年,威廉·林賽的重訪之路迎來了豐盛的成果,他的攝影展《萬里長城百年回望——從玉門關到老龍頭》在首都博物館展出,他還在美國找到了威廉·蓋洛遺物和他的墓碑。這些珍貴的照片,直觀地展現了長城亟待保護這個問題。

如今,仍有城市在展出威廉·林賽的成果。他和妻子還將爭取在2017年香港回歸20週年之際,把展覽搬到香港,讓更多同胞看到萬里長城的偉大和變遷。圖為兩位行走長城的威廉,左威廉·蓋洛,右威廉·林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