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一個有趣的小組,最近被媒體報導了出來。
新浪新聞截取了若干圖片如下:
本文來源:書單
微信id:BookSelection
作者:輕濁
前幾天,書單君寫了一篇文章《8000張照片實錘:80年代孩子童年的快樂,90後00後根本理解不了》,有很多小伙伴在下面留言,講述自己那個八九十年代的快樂童年。
沒想到大家的懷舊情結還挺重,那今天,書單君就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我最近發現的神奇之地——「假裝活在1980-2000年」豆瓣小組。
就像它們介紹裏說的:致力於成為豆瓣最有趣的假裝小組。
這是一群真心相信自己活在八九十年代的人。
時間仿佛在這個小組裏停滯了,每一次打開它,就好像短暫地逃離了當下,回到了那個單純快樂,充滿希望的黃金年代。
「我穿越回童年了」
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有一種非常純真的快樂。
明明沒有網絡,大家都窩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裏玩耍,多年之後懷起舊來,卻發現那一代人消磨時間,玩耍嬉戲的方式都是相似的。
明明互不相識,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卻有些幾乎共通的悲喜。
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遺憾的是,畢竟沒有互相分享的渠道。
那時的我們,只能把這些想法默默放在心底,不足也無法道與外人。
可是倘若八九十年代就有互聯網呢?
那樣的網絡,一定就是「假裝活在1980-2000年」小組裏的樣子。
暑假裡的星期二是最難熬的。
一到周二,電視台集體維修,昨天晚上還在構想著奧特曼下一集會打什麼怪獸,今天電視螢幕就被這個怪獸給占據了。
沒有電視的一天應該怎麽打發呢?
互聯網上問問其他的小朋友,大家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捉會兒螞蟻,看會兒牽牛花,找小伙伴跳跳皮筋。
調皮搗蛋一點兒的,還會帶上紙和放大鏡,在太陽底下燒螞蟻的屁股。
也有小朋友得到了暑假的新玩具,得意地在網上炫耀:期末考試考得不錯,爸爸給買了新的遊戲機。
那個叫做俄羅斯方塊的遊戲好好玩啊。
沒有遊戲機玩的小朋友怎麽辦?
這就要祭出夏天最大的快樂源泉:雪糕。
沒有雪糕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當然,我們更喜歡叫它們冰棒。爸爸媽媽告訴我們,好好寫暑假作業,就去批發一點冰棒回來,問我想吃什麼?
那當然是綠舌頭、冰磚、大小布丁和七個小矮人。
奶味兒冰棒雖然好吃,但最受青睞的,還是加了很多色素的彩色冰棒們了。
吃什麼顏色的,舌頭就會被染成什麼顏色。
吃完還要對著鏡子伸出舌頭觀摩半天,假裝自己身中劇毒,需要爸媽給點零花錢,才能治得好。
這時候,網絡上有一個叫做「肯德基」的傳說正在悄悄興起。
一切都源自於不知是誰曬出的一張圖。
他說,市裏開了一家叫肯德基的洋菜館,據說是一個從美國來的老爺爺,從他家鄉帶來的特色雞肉。
消息一出,很多小朋友都羨慕不已。
無奈大部分地方都沒有開這家菜館,只好哭喊著讓爸媽午餐做肯德基吃。
爸爸媽媽表示也很無奈,因為他們也沒有吃過。
不知道肯德基是個什麼雞。
但架不住孩子的哭喊,只好去菜場買了只老母雞,回家燉湯喝。
「買什麼房子,我就想要大哥大」
網絡的世界也不都是小朋友而已。
有些混得很好的大哥哥,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網上沖浪。
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
比如說,有個在北京的大哥哥問,自己手裏有幾萬塊錢,是買新出的「大佬標配」大哥大,還是買套房子好。
網絡上的朋友們紛紛給出自己真誠的意見:買什麼房子,當然是買大哥大。
想想也是這個道理,房子買來也就是住一住,以後想換城市還非常不方便。
畢竟也不是很貴,便宜轉賣出去估計也沒人買。
大哥大就不一樣了,那是真的有派頭,走在街上掏出來,黑漆漆一塊,比臉還大,一看就是春風得意的有錢人。
這架勢一擺,自信飆升,肯定有人找上門來合作生意。
這樣一來,再賺幾套房子的錢豈不是輕輕鬆松?
但是商業合伙,也需要謹慎。
網上有一個朋友,就遇到了這樣的煩惱。
他似乎是個杭州人,他說,今天在西湖邊上玩,有個年輕人拉他合伙做生意。
但問題在於,這個年輕人長得太像外星人,自稱叫馬雲。
的確是沒有聽說過的無名小卒,搞不好怕是騙子吧。
但網上的朋友們似乎把重點都放在了「長得像外星人」上面了。
大家紛紛求合影,想看看外星人長什麼樣子。
說實話,書單君也很好奇,長得像外星人?
那到底得長成啥樣。
馬雲這個名字倒是沒有聽說過,但不知為何,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想要叫「爸爸」的原始衝動是怎麽回事?
太邪乎了。
「我愛那個時代,因為我回不去了」
在看這些帖子的時候,書單君能真實地感覺到,內心裡有一塊東西松動了。
那是一種在純真的年代,童真的年齡裏才能感受到的最純粹的快樂。
我們曾經都體會過,但是我們漸漸遺忘了。
在這個媒體發達的時代裏,網絡圈的各種互罵、撕逼、爆黑料,把一些簡單的美好給掩埋住了。
而這個小組像是在糟糕的網絡環境裏開辟出的一個烏托邦,雖然是假裝,其中的心情和緬懷,卻是無比真實的。
比如有人發:北京申奧成功了!
會有很多人在下面留言,表示祝賀,分享喜悅。
那是一個已經屬於過去的事情,榮光已經消逝,但你怎能否定,那些喜悅不是發自內心的呢?
還有人發帖:聽了一首樸樹的新歌,有點向往新世紀的到來。
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吧。
在這個擔心未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時代,我們似乎很久沒有體會過這樣的憧憬了。
你真的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嗎?
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人相信過,也有人還在繼續相信著。
更有人在這裡緬懷過去的遺憾。
一個女生發帖說:2000年9月,要去阻止一個年輕人送貨。
那個年輕人是她的父親。
在那一天,他出車禍丟了性命。
如今,他的女兒長大了,無比思念從未謀面的他。
現實總是有些殘酷的,時間也無法重回過去。
但假裝站在過去的角度,去看「未來」,或許可以給當下不快樂的、抱有遺憾的我們,一點鼓舞和力量。
其實,緬懷過去的不僅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就連如今功成名就的人,也會思念他們年輕時,雖然貧窮,但充滿希望和樂趣的時候。
有一本書,叫做《日常中國——80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很多著名作家用回憶他們青春的方式,來展現那個年代的整體樣貌。
那時候的大學宿舍,男女生還可以互相串門。
房間擁擠,二十多平米放著六張雙層床,12個人擠在裡面,有摩擦吵鬧,也有快樂的聚會。
讀報的活動相當於今天的刷微博。
封在社區報紙牆玻璃裏的新報紙,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拿著放大鏡,仔細閱讀,了解當下的訊息。
那時最重要的社交,不是網友面基,也不是同事聚餐,而是街坊鄰居之間的各種活動和遊戲。
若是住在胡同或弄堂裏,時不時就會舉行拔河之類的比賽。
那時街頭巷尾最時髦的東西,當屬各種雜志上剪下來,貼在牆上的廣告。
港星美女是最大的亮點,她們的穿搭,帶動了內地幾十年的時尚風向。
就像這本書裏所說:
日常生活被遺忘,物質、感性、細節、氛圍,都從時代的集體記憶中消失……一種生活,只要人在其中呆過,就不應當遺忘。
其實,沒有人遺忘它們,我們只是常常被瑣事纏身,想不起來了而已。
像如今大火的國潮,其實都是在80年代的復古元素裏,加入新的時尚。
我們喜愛那個時代,但回不去了,所以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緬懷它,讓它一直活在我們的心裡。
為什麼這麽多人都無法忘懷那個年代?
有一種說法叫做黃金年代情結。
講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要生活的黃金時代,而那個時代往往屬於過去。
我們看過去的資料,和流傳下來的文學藝術作品,發現有些寶貴的東西在當下已經消失。
伍迪•艾倫有一部電影叫《午夜巴黎》,講述的正是這種情結。
去巴黎旅遊的作家吉爾心中的黃金時代是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
那裏聚集著一批剛剛嶄露頭角的藝術家。
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畢加索、達利。
他們在後來都成為了幾代人的精神領袖。
當他真正穿越回到那個時代後,和那時的一個女孩相愛,女孩卻告訴他:當下糟透了,她心裡的黃金時代是19世紀80年代……
每一代人都在抱怨,當下多麽糟糕,過去多麽美好,想要回到過去。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抱怨過春秋戰國是個禮壞樂崩的時代,西周才是真正的美好。
而西周的人,必定又會向往堯舜的時代。
但這是一場無法窮盡的旅程,因為無論處在後世看來多麽美好的年代,人對當下永遠都是不滿意的。
所以,80年代的確美好,有些東西的確也不復存在。
懷念是必要的,但若是因此對現在失去信心,倒是大可不必。
因為或許,等到若干年過去,那時的人也會像我們懷念80年代那樣,懷念當下,認為此刻,是一個他們所嚮往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