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歲的李昌德背著孫女,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
本文來源:中國人的一天(騰訊新聞旗下)
微信id:chinaoneday
作者:陳傑、劉旻、萬驊坤
「貧窮」,一度是貴州省畢節市難以擺脫的標簽,最多時超過260萬的貧困人口,讓它成為全國「窮人最多」的城市。
得益於精準扶貧,到2019年底,畢節市貧困人口已減少到12萬,預計2020年將全面實現脫貧。
4年來,畢節28.48萬深居大山,被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澇等自然災害威脅的貧困村民,經過易地搬遷,在城裏開始了新的生活。
騰訊新聞聯合《新京報》,曾多次走訪畢節,留下了寶貴的圖文記錄。
在99公益日到來前夕,我們推出系列報導《下山之後》,記錄畢節變遷。
50歲,出門去打工
2003年,50歲的李昌德決定出門去打工。
李昌德也很明白,這趟門出得太晚了。
村裏的年輕人比,年齡、體力和技能,他都沒有優勢,掙錢能力自然也差一個檔次,但不出門不行。
家裏不到兩畝地,加上養豬養牛,只夠一家人糊口,要供子女讀書,錢從哪來?
李昌德子女多,3個兒子,2個女兒,他都想送去學校,他不想他們跟自己一樣,當一輩子農民,在窮山僻壤之間,度過辛苦且拮據的一生。
▲2018年冬季,李昌德位於山上的老屋,門口道路泥濘。
之後10年,李昌德輾轉北京、廣州、福建、銀川、西安……在工地做苦力,他憋了一股狠勁,省吃儉用,掙的錢都寄回家裏,供子女們上學。
2013年,李昌德60歲,幹不動了。
他回到了家鄉,畢節市大方縣三元鄉河頭村。
他的三個兒子已高中畢業,外出打工。
李昌德依舊種地、養豬放牛,供兩小女兒繼續念書。
雖然兒子們過得也辛苦,但總算是走出了大山,這點讓李昌德覺得欣慰、值得。
李昌德承認,他老了,像他住了幾十年的這幾間老木房一樣,陳舊破敗,時常漏雨。
他想安頓下來,就此歇下,但他的辛勞,並沒有結束。
▲李昌德夫妻的木屋建了30多年了,屋頂鋪著塑料布,用來阻擋雨水。
背著孫女去上學
只在家裏待了一年,李昌德又出門了,去了浙江。
在那裏打工的三兒子病倒了,他去幫忙照顧孫子和孫女。
2018年,孫子到了讀書年齡,考慮浙江生活成本高,上學不易,李昌德把倆兄妹帶回老家,孫子李思宇在三元鄉小學念一年級,孫女李青怡進了三元鄉幼兒園。
三元鄉海拔1600多米,冬季天寒地凍。
早上,霧氣在房子周圍的樹林、灌木、草叢上漫過,凝成冰掛,路面也蓋上了一層冰殼。
▲早上起床,家門口的簸箕都結上了冰。
▲奶奶殷明秀給李青怡洗臉、梳頭。
從家裏到三元鄉約7公里路,上學下坡,放學上坡,這段路對4歲的孫女李青怡來說,實在是太難走了。
李昌德把孫女放背簍裏,背在身上。
冷的時候,他就用圍兜把背簍蓋住,以免孫女凍著。
上下學時間,他就這樣背著孫女,牽著孫子,來回於家裏和鄉上。
▲2018年,李昌德老人背著孫女李青怡,牽著孫子李思宇,往返於家和學校之間。
上學難,不只有李昌德一家。
畢節常年在外打工人口約188萬,這個數字的背後,是無數像李思宇、李青怡一樣留守大山的孩子。
「孩子們為了上學,走一兩個小時、三四個小時都很正常,很多凌晨就要起床,爬山去讀書」,李昌德說,山裏的童年,比外面想象得更艱難。
▲4歲的李青怡在爺爺背簍裏。她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很難見上一面。
李昌德年紀大了,背著孫女,蹲下了,就沒勁再起身。
路上走累了,他就找一塊高一點的台面,把背簍靠上面,歇口氣,再接著趕路。
把兩個孩子送到鄉上後,李昌德快步往回趕,回到家,把牛放到山上、砍柴火、剁豬草,一刻也閒不下來。
▲回家後,李昌德立即開始幹活。
下午兩點半,李昌德背起空背簍,趕在四點前到學校,接孫子和孫女。
到家差不多下午五點半。
每天往返兩次,28公里,5個多小時,從冬天到夏天,風雨無阻。
這是李昌德一個人的馬拉松。
▲把孩子接回家,李昌德圍著火爐烤一陣子,凍僵的手腳才緩過來。
馬拉松的終點
李昌德的這場馬拉松,結束於2019年初,終點是大方縣奢香古鎮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
在這裡,他分到了一套120平米的新房。
剛分到房,李昌德犯愁,怎麽把老屋的生活用品搬進城?
但工作人員告訴他,新房配備了基本生活設施和用具,可以「拎包入住」。
李昌德去新房看了一下,所謂「基礎設施」,已遠遠超出他的預期。
▲2020年6月,大方縣奢香古鎮局部,李昌德的新家就在其中。
搬進城後,他和妻子被納入城市低保,有了穩定收入。
但最讓李昌德高興的,是孫子和孫女不再為上學遠犯愁,社區內三所小學,孫子就讀的是最近的一所,離家僅600米,孫女入學的幼兒園,離家也不到300米。
▲2020年6月,李昌德送李青怡去上學,她今年已經6歲了。
奢香古鎮搬遷了2880戶,12501人,貧困戶占絕大多數。
社區建了四所幼兒園、三所小學、一所民族中學,一所職業學校,解決了3300多名孩子的入學問題。
▲李青怡在幼兒園和同學們一起玩遊戲。
下午3點20分,李昌德從家裏出發,不到10分鐘,走到李思宇就讀的小學。
把孫子接回家後,督促他做作業。
下午4點50分,李昌德帶著孫子再次出門,去幼兒園接孫女。
▲李昌德在幼兒園門口排隊等接孩子。
李思宇領著妹妹,向著家的方向一路小跑,李昌德遠遠的在後面跟著,社區道路平整寬敞,有路燈,有監控,讓李昌德很放心孩子們的安全。
▲李思宇兄妹穿過社區道路。
和爺爺打過招呼,李思宇兄妹到社區圖書室兒童閱覽室看書。
圖書室有為留守兒童設置的希望小課堂,周末或其他節假日,有志願者給孩子們上手工課。
▲李思宇和妹妹在圖書室看書。
李昌德說,進城之後,孩子們最大的變化,就是性格變得開朗了。
▲李昌德爺孫三人在一起。
「忽然閒了,不太習慣」
2020年6月12日上午8點,把孫子孫女送到學校後,李昌德到菜市場買了菜,回到家中,看看電視。
他的兩個女兒也相繼畢業了,在大方縣找到了工作。
妻子殷明秀到鄉下走親戚去了,要住幾天才回來,孩子上班,孫子孫女上學後,李昌德就一人在家。
▲接送孩子上下學,依然是李昌德每天的主要任務,只是不再花時間。
不用走遠路送孫子孫女上學了,也不用養豬放牛、種地砍柴,勞碌了快一輩子的李昌德忽然覺得,時間多得像要漫出來,這讓他有些不習慣。
為了打發時間,除了看看電視,他也常到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或者其他老人聚集的地方,看別人打撲克,聊天,這讓他心裡覺得踏實。
▲李昌德到老人聚集的地方看人打牌、聊天。
李昌德總在嘀咕,要是有塊菜地就好了。
不過進城之後,連土都很難看到,更不用說種菜了。
他學著社區裏很多老人一樣,在陽台上用各種器皿裝上土,種點綠植和爬藤類蔬菜,感受土壤的氣息。
搬進社區後,很多人依然保留了種菜的習慣,陽台成了「自留地」。
「進城後的留守兒童」
儘管數量較之前有大幅降低,但畢節至今仍有約14萬留守兒童。
即使在搬進城後,他們這一身份依然沒有改變。
通過易地搬遷,解決了留守兒童生存環境惡劣的問題後,但如何讓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依然是一個長期的議題。
「要從源頭解決問題,還是如何幫他們的父母,在本地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