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財新網
記者:王明婷
「中國已經沒有那麽多潛在的農業人口,可以向城市轉移了」,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指出,很多已經在城市化中的農民,未被統計為城市常住人口,實際上,若政策沒有大的改變,農民進城的腳步已經停止了。
2017年1月2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6年末, 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92億人,比上年末減少203萬人,其中,全國流動人口比上年末減少了171萬人。
此外,近五年來,全年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放緩。且外出農民工增速始終低於本地農民工增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外出農民工增速已經降低到0.3%,而從2012年末到2015年末,外出農民工逐年較上年增長比例分別為3.0%,1.7%, 1.3%及 0.4%。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曾表示,中國外出農民工增長速度今後可能還會降,甚至很快進入負增長,而這將削弱經濟增長動力。
然而,在此基礎上,很可能還存在「隱匿的人口」,這使得現有外出農民工的數據被大大低估,聶日明指出,「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沒有那麽多潛在的農業人口可以向城市轉移了。」
聶日明解釋道,以70%的目標城市化率,還有1.7億農民可以向城市轉移,問題是這1.7億中,很多人可能已經在城市化中了,但並未統計為城市常住人口,如在城市居住時間雖然在6個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帶回農村家中,仍被登記為農村家庭的常住人口。
城市人口爭奪戰已到來
外來人口過多對城市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聶日明指出,幾乎所有城市都在大興土木,沒有外來人口,新增的基礎設施很可能陷入支出黑洞。
「人口凈流入是支撐起城市的每年數萬億土地出讓金的基礎,而土地出讓金是近十年地方政府最主要的非稅財政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的半壁江山」,聶日明認為,即使在市區,人口的高密度也是支撐城市繁榮的必要條件。
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下稱《方案》),提出了推進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主要目標,要求在「十三五」期間,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
《方案》要求,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目前,各大省會城市、發達地市以及縣城,都在大張旗鼓地建新城、設新區,農村停止向城市移民,聶日明指出,這意味著城市不得不面臨從其它城市吸引勞動力的壓力。
「城市從農村搶人相對容易,但當這個農民變成工人、市民的時候,其它城市再想吸引其過去,一份就業機會再難將其滿足。」
聶日明建議,大多數城市應早建立起吸引勞動力的優勢,這樣才能在城市間搶人大戰中占據先機,「城市現在要想的問題,並不是如何限制外地人的流入,而是如何吸引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