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陸劇《三十而已》【小鎮名媛王漫妮】那些在上海掙扎的女性們

2020年七月,中國電視劇《三十而已》大紅大紫。

講的是三十歲女性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壓力。

本文中的王漫妮是女主角。

本文作者十三姐是上海自媒體人,擅長寫上海生活中的觀察,文筆鋒利幽默,爆文無數,名作是上海鄙視鏈:

本文來源:格十三

微信id:GSSW13

作者:十三姐

在老家相親對象王自健出現之前,王漫妮是一個空洞的角色,擺不準位置。

但劇本還是給了她一個正能量的台階下。

她得在極度物欲與強裝清高之間找到一個台階,王自健就是那個台階。

通過這個台階,她得以正視自己真正內心渴望,然後再打著拼搏的旗號回歸,這是另一個台階。

凡是在上海拍的都市劇,都有很大成分的胡扯。

比如這個劇裏從土豪到社畜,生活圈不是外灘就是陸家嘴,動不動坐在江邊買個醉,連吵架背景都是東方明珠。

實際上,像她這樣收入和開銷不成正比的滬漂,如果租的房子真有水景,那水景可能是六灶灣,太浦河,蘊藻浜,它們分別位於南匯,青浦,寶山。

但拒絕合租的王小姐非要住北外灘蘇州河邊獨立公寓,我勸劇組善良點,不要誤導年輕姑娘盲目來當滬漂。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和王漫妮差不多的女孩子。

她們也在追求這種「很上海」的鋪張,但她們可能不一定能像王漫妮一樣捨得折騰,回老家接受國家幹部的精神洗禮,然後又尋找到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大城市挑戰人生,這翻雲覆雨的折騰,只圖一個字:不甘心。

所以王漫妮滬漂過程的真實狗血和結局的戲劇詭異,都屬於上海的一部分。

小鎮名媛在老家吃得開,備受追捧,怎麽來了大都市就不能贏呢?

她肯定不服。

看看王漫妮的實際生活水平,她的收入——那個被稱為「米希爾」的奢侈品店,在現實中大概是類似PRADA這樣的一線牌子吧。

對小鎮姑娘來說,在上海一線奢侈品店當櫃姐,是跳出思維局限的最快方式。

銷售主管可能月入達到1萬5,加上提成之類,不會超過2萬吧。

她住的獨門獨戶江景出租房,每月房租1萬左右。

去掉日用開銷和補貼父母,就算她整天吃泡麵和麵包,但各種置裝,包包,衣服,鞋子,全是名牌而且是真貨。這種開銷模式和不放低標準的姿態,不但不可能在上海買房,連買洗髮水都要在打折的時候囤一堆。

上海這個地方財務自由的女人很多,窮的也不少。

王漫妮的工作性質導致她看到的大多數女人只有兩種,一種是王太太那樣刷著老公的卡卻見不到老公的女人,另一種是挽著男人的胳膊走進來的女人。

當然也會有第三種,就是有能力又有錢自己走進去的女人。

王漫妮肯定希望自己是第三種,但似乎太難,太費時間了,她的快速通道就是一和二。

客觀地說,她很真實地代表著一類女性,她們有兩大特點:

1. 物質高要求(聲稱生活品質高)覆蓋了一切包括擇偶標準,卻必須要借一個高尚的理由來包裝,比如愛情。

2. 對夢想的定義模糊,比如「打拼是為了賺錢」,但賺錢的目的並不一定是為了養活自己,而是在一個能養活自己的男人面前,她自身的底氣不至於太卑微。

這兩種擰巴的人生奧義,也是一種無奈,王漫妮正好全中。

一個人追求品質生活是很正常的,甚至是積極的,不丟人的,但王漫妮有一種虛無的清高,清高到只能在傻乎乎的鐘曉芹面前高談闊論她的格局,卻沒法在見過些世面的顧佳面前不被揭穿底牌。

在上海打拼八年,聽起來感人肺腑,但她的打拼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打拼,她花的比賺的多,無法給自己聚攏財富,在解決眼前溫飽的基礎上,她最大耐心地積極等候Mr. Right,這個對的人,首先應該有錢。

這是應該的,她已經挺沒錢了,難道再找個沒錢的男人,倆人一起坐在景觀露台上吃泡麵嗎?

所以她的目標是體面地活在上海,最好從櫃姐變成進店的客人。

可是她物欲的擋箭牌——愛情,最終還是成了揭穿她的工具。

沒有了梁海王那雖然豪華卻不夠專一的愛情,也沒有婚姻的保障,她之前為之奮鬥八年的「拼搏」偽志向終於不攻自破。

什麼打拼啊,什麼事業啊,什麼奮鬥啊,如果這些付出都得不到一個有錢又專一的老公的話,就不需要了,謝謝。

回老家,小鎮名媛還是擁有最後一畝三分地。

在上海當一個上班需要擠地鐵和拼車的外環青年,也許還不如回老家當一名萬眾矚目的小鎮名媛。

就連在自己父母面前,她也不能坦然承認自己這在鎮上被認為美若天仙的姿色在上海卻找不到一個可靠的男人,更不能承認她八年不是跪著就是蹲著服務那些闊太太的時候內心始終保持的清高最後竟還死於自己的清高。

但是王漫妮回歸老家這件事,遠大於我們在鏡頭裏看到的「物質」或「情感」那麽表面的東西。

王自健這樣的有為青年留了下來,一本正經地建設家鄉,而王漫妮這樣的小鎮名媛,心比天大,就是不願意回歸。

這導致啥呢,可能越來越多的小鎮有為青年也不想待在小鎮了……

上海人流飽和,資源不夠用,小地方青年流失,得不到發展。

來過上海的人,大多都不願意回家鄉,主要還不是留戀這裡的物質,而是公平競爭的生態。

想想看,如果是一個普通的滬漂姑娘,長相一般,沒啥特長,是個普通的路人甲,當她落魄地回到家鄉,會不會人人都報以「大城市回來的氣質就是不一樣」?恐怕大家的態度大概會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吧」……

如果不被王自健這樣的小幹部看上,通過職位便利快速進入旱澇保收的單位上班,回到家鄉重新來過的年輕人也許只會感受到不公平的「競爭」,關係網決定一切,小地方對有些人來說安逸舒適,對另一部分人來說生存發展比大城市更難。

王漫妮再回上海,帶著小鎮名媛的包袱,但沒有以前的上海外環青年的包袱,她這次也不一定有那麽明確的目標「想找個對的人嫁了」。

她的需求可能已經變了,她要立足,不管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是通過嫁人,她是打算脫離家鄉,在更大更好的城市扎根,就算自己扎不穩,至少要讓下一代扎穩。

王漫妮是不是真能出國讀書不知道(根據她的資質我看是考不出雅思和托福的),但現實中廣大王漫妮,李漫妮,張漫妮們,可能大致的發展路線差不多就是結個婚,買個房,貸著款,生個娃。

對,生個娃是重大轉折點,因為孩子可以替她們真正地扎根。

努力把孩子送進好學校,提升全面綜合實力,將和所有新上海人一樣,最怕孩子不能真正地融入這個城市。

從而不得不拼命讓孩子變得更好,從而獲得最大的安全感,不再覺得自己這麽多年的打拼只擁有了一間草房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