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微信id:cbn-yicai
作者:林小昭
當下,城市競爭格局也經歷著「洗牌」。
2020年上半年,前十名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重慶GDP超過廣州,位居全國第四,廣州退居第五;南京GDP超越了天津,位居全國第九。
其中,南京的成績尤為引人關注。
「(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南京經濟總量首次進入全國前十。」7月31日,在南京市委十四屆十次全會上,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這樣介紹道。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又是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省會城市,發展的潛力很大。
南京超越天津
數據顯示,2019年,天津的GDP為14104.28億元,比上年增長4.8%,僅領先第11名的南京74億元,領先優勢非常小。
今年上半年,天津GDP總量為6309.28億元,同比下降3.9%,而南京上半年實現GDP約為6612.35億元,同比增長2.2%,GDP總量比天津高出303億元,升至全國第九。
▼表:上半年GDP十強城市
南京的「開掛」,有疫情之後復工復產速度較快的因素。
今年一季度南京逆勢增長1.6%,是江蘇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城市。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與近年來產業發展差異有關。進入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高新產業、新興產業在城市競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更為突出的城市,正逐漸趕超並甩開以傳統製造業、重化工業、傳統商業為主的城市。
尤其是,2013年以來,南北經濟增速分化明顯,其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經濟之間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
牛鳳瑞說,高新產業、新型產業對當前一些明星城市,如杭州、深圳等城市來說是很重要的推動力量。
今年疫情以來,互聯網、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高歌猛進,以這些產業為龍頭的城市,就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動力。
近年來,南京也持續在科創上發力。從2018年開始,南京連續三年將新年「第一會」和市委「1號文件」同時聚焦「創新名城」,期冀讓「創新」成為南京最鮮明的城市氣質、最顯著的城市標識。
南京發力科創,有十分突出的優勢。
南京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 ,科教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 ,居全國第三位,有仙林大學城、江寧大學城和浦口大學城三個大學城,擁有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等名校。近期華為CEO任正非重點走訪了這兩個名校。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對第一財經分析,南京的科教資源十分豐富,但以前並沒有很好打通高端生產要素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的環節。
南京作為江蘇的最大城市、華東地區的特大城市,在資源、人才、創新等方面,應該更多發揮出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
2019年,南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475家,累計達到4593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1.2萬億元,增長14.8%;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近460億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28%。
持續發力科創之外,近年來南京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提升城市的首位度。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身為副省級省會城市的南京只能屈居第三,加上南京更靠近安徽的地理位置,南京的首位度和省會引領作用不夠突出。
不過,近年來南京主要經濟指標一直好於全省、快於蘇南。南京GDP總量在2014年首度超越了無錫,告別了「蘇小三」的位置,上升至江蘇省第二。
到今年上半年,南京的GDP增速已經連續9個季度位居江蘇第一。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最近幾年南京快速發展,一個重要的背景是,這幾年隨著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現代服務業對轉型升級作用十分突出。
南京與武漢、成都等大區中心城市類似,教育、醫療、科研等資源特別集中,服務業的生產要素十分發達,這些強省會城市近年來發展勢頭都很快。
南京、天津未來能否穩住前十?
從今年上半年前十名的城市來看,由於處於疫情中心的武漢退出了前十行列。
天津儘管在上半年被南京超過,但仍繼續位居前十。
不過按照武漢當前的回血速度,在不久將來有望重回前十行列。如此一來,未來天津也有可能掉出前十行列。
從天津的產業結構來看,作為北方工業重鎮,天津的重化工業占比較高,近年來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
不過,一個城市發展的快慢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一些重化工業突出的城市也能很好實現轉型。
以南京為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南京的四大支柱產業石化、電子、鋼鐵、汽車等產業占據相當高的比例,但近幾年南京的科創發展已十分突出。
胡剛分析,現如今科創對於城市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南京的科教資源很強,對城市的發展推動作用很明顯。
天津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科教資源也很強,離北京很近,具備了多重優勢。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轉型,未來天津也有望重新追趕上來。
牛鳳瑞認為,城市的分化是時刻進行的,城市之間的發展有各自的軌跡,在某些階段,有些城市會發展比較快,有些城市發展比較慢,都是城市發展的正常現象。
對南京來說,雖然目前GDP超越了天津,上升至第9,但南京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也仍較為明顯。
牛鳳瑞說,南京這幾年底蘊迸發比較明顯,但是在長三角內部,南京與杭州、蘇州相比,差距不少。
從城區人口規模來看,作為大區中心城市,南京在長三角地區,是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但從經濟發展主要指標來看,杭州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資金總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研發強度、A股上市公司等方面,均占一定優勢。
尤其是在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比上,南京與杭州差距很大。2018年,杭州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8175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的60.5%。
同期,南京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5953.76億元,占GDP比重為46.4%,比杭州低了14個百分點。
杭州不僅有娃哈哈、吉利汽車、萬向集團、昆侖控股等著名的傳統企業,更有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海康威視等民企巨頭領銜的科技公司。
此外,近幾年,南京的人口增長緩慢,與同類城市差距明顯。
數據顯示,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從2018年的980.6萬人增長到2019年的1036萬人,增量達55.4萬人,增量超過廣深,在全國各大城市領跑,人口總量更是超過千萬大關。
此前2015到2018年,杭州人口增量分別是12.6萬、17萬、28萬、33.8萬人,逐漸追上廣深;2019年,首次超過深圳和廣州。
相比之下,2019年末南京全市常住人口85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38萬人,增長0.8%,延續了近幾年人口低速增加的態勢。
在人口總量上,當前武漢、成都、蘇州、杭州、西安等強二線城市均已突破千萬大關,相比之下,南京的常住人口規模存在明顯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