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武漢。
本文來源:君臨(微信id:junlin_1980)
作者:君臨(財經自媒體,數人團隊,常發表關於中國財經趨勢的文章)
高淨值投資者是一群什麼人?
簡單來說,就是個人擁有資產在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人群。
根據相關報告,截至2016年5月,這群人在中國有134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13萬人,增長率為10.7%。
他們的平均年齡39歲,集中在30-50歲之間。
他們的財富是哪裡來的呢?
高淨值投資者在哪裡?
報告顯示,北上深+粵浙蘇閩,GDP占全國36%,高淨值投資者占全國74%。
其中:
為什麼工業創造的財富如此稀少?
這和我們這個時代的財富創造方式有關。根據相關報告,高淨值人群中——
在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行業和城市將會興起呢?
君臨認為,驅動這種轉變的力量,一個是市場的,一個是政策的。
先說市場力量。
市場力量的轉變動力在於需求和稀缺性。
過去十年,因為製造業的大發展,大多數實體商品的生產都供過於求,導致了相關商品的貶值。比如一噸鋼鐵不如一斤白菜的價格,資本脫實入虛,都是這種「生產過剩」的反映。
但在另一方面,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仍然稀缺的商品,肯定將會成為新的財富主流。打開一份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的相關報告看看就很清楚了。
那麼,未來五年的國家區域戰略又是什麼呢?
幾個關鍵詞。
第一個是「國家中心城市」戰略。
幾年前,大陸政策中有一句話叫「城鎮化戰略」,意思就是重點發展中小城市,避免大城市病。但是幾年下來,效果未如理想。小城鎮賣地指標太多,建了很多房子,但是卻沒人買,空置在那裡成了鬼屋;一二線城市沒有土地指標,但是卻流入大量人口,導致供不應求、房價暴漲。
其實,工業才需要往小城鎮發展,因為土地和人力成本是主要的考慮因素。但如今大陸的工業化已經結束,需求主要來自高端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而這些行業的成長取決於人才和創新,高度聚集在大城市。聚集度越高,效率越明顯。
這個矛盾,直接導致了大陸的小城鎮戰略無以為繼,於是最近終於幡然醒悟,提出「國家中心城市」戰略。說白了,就是要迎合趨勢,打造大都會。
但是呢,你要說只打造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顯然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你總不可能讓全國人民都移居到那幾個城市去吧,於是四大一線升級為「全球城市」(其實只給個高帽子,沒什麼實質政策),二線城市升級為「新一線城市」(這個才是政策的肉),就成了關鍵的抓手。
哪些「新一線城市」會站在風口呢?
第二個關鍵詞,「中部崛起」戰略。種種跡象表明,中部崛起戰略將會取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成為未來五年的國家區域戰略重心。
十幾年前,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出,主要的考量是彌補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落後地區的巨大經濟落差,著眼點在於政治,在於建立和諧社會。
但是從經濟的角度而言,顯然不是最優解。產業轉移,從長三和珠三出發,最佳的落地在長江中遊,因為這裡離出海口和主要市場的物流距離最近,經濟聯繫也更緊密,成本無疑低於西部地區。
現在,既然西部的成都和重慶已經發展了起來,輻射點形成,貴州和西藏等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成熟了很多,那麼最合理的選擇,就是將重心轉向最適合產業轉移的中部地區。
中部崛起的支點,則是武漢。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東西有長江水道,連接下遊的上海出海口,和上遊的重慶、成都。南北有京廣高鐵,連接北京和廣州,向來是華中物流之樞紐。這個優勢,是周邊的長沙、鄭州、南昌、合肥等省會所無法抗衡的。比如鄭州,雖然也是交通要道,但是東西鐵路連接的西安和連雲港,物流需求無疑比長江水道要差得遠。
正因如此,國家產業升級三大戰略「半導體、大飛機、新能源汽車」的龍頭,半導體的國家隊生產基地——投資1600億元的長江存儲,才會放在武漢。
今日的武漢,其地位正如十幾年前的重慶,是被命運的輪盤指向的那座機會之城。
總結一下,未來五年的機會之城在哪裡呢?
第一是北上廣深,還有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這是由市場的力量驅動的,受益於金融、貿易、文化、科技的需求稀缺性,財富將會繼續集中。
第二是武漢+鄭州,還有合肥、廈門、杭州等城市,這是由政策力量驅動的,就像十年前的重慶、天津一樣,在高層意志的推動下強勢崛起,他們是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的主要受益者。
——END——
推薦閱讀:
>即日起,武漢成為官方欽定的「超大城市」,什麼意思?為什麼?
微信號:junlin_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