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A總部。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安全局
本文來源:界面新聞
微信id:wowjiemian
作者:安晶
「澳大利亞負責監聽南亞和東亞的通訊;紐西蘭負責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英國負責整個歐洲和俄羅斯西部;加拿大重點負責俄羅斯東部、拉丁美洲、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則負責加勒比、中國、俄羅斯、中東和非洲」
從英國政府宣布禁用華為5G設備,到澳大利亞準備對Tiktok和微信進行安全調查,都能看到一個全球最古老情報聯盟的影子:五眼聯盟。
「五眼聯盟」的歷史可追溯到二戰,當時美國和英國為共同對抗日本和德國建立了情報合作。
二戰後,美英兩國於1946年簽訂《英美防衛協定》,繼續聯手監控蘇聯。
隨著冷戰加劇,三個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先後加入該聯盟。
自此,五個英語國家結成了如今的「五眼聯盟」。
與成員復雜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比,「五眼聯盟」的關係更為緊密,在聯盟網絡下收集到的所有情報都共享。
為方便監控全球,五國劃分了各自的監控區,重點負責不同國家。
這個全球間諜網絡一直秘密運行,直到1999年才首次被澳大利亞官員承認。
2013年,前CIA雇員斯諾登的揭秘更是曝光了「五眼聯盟」對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監聽。
雖然關係緊密,「五眼聯盟」成員之間並非毫無間隙。
與美國發生矛盾後,紐西蘭曾長達20多年暫停向聯盟伙伴分享情報。
如今,澳大利亞提議將「五眼聯盟」的合作擴展到經濟領域,建立「值得信任的供應鏈」。
關係密切、各司其職
「五眼聯盟」的名字來源於聯盟情報上所加蓋的印戳。
印戳上寫著:「最高機密——僅供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英國、美國查閱(eyes only)。」
雖然聯盟最初的成員只有美國和英國,但從一開始,澳大利亞等三個前英國殖民地就享有不同的待遇。
由於聯盟常年處於保密狀態,美國政府至今僅公開了截至1950年代的聯盟協議。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安全局
在二戰後簽署的協議中,美英兩國把協議外的「第三方」和澳大利亞、加拿大及紐西蘭三個「英國自治領」進行了區分。
第三方國家不能獲得美英雙方共享的情報,但「自治領」可以在特定情況下獲得情報。
比如,如果事先通知美國、得到美國同意,英國可以向三國中任何一國分享情報。
反之亦然。
最初,美英的監控對象僅針對蘇聯及附近的東歐國家。
在澳大利亞三國加入後,聯盟的監控得以覆蓋全球。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分析師Corey Pfluke去年發表在《比較戰略》期刊上的文章指出,冷戰期間,美國是「五眼聯盟」的主導,負責分配監控任務。
冷戰後,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意識到自己無法獨自覆蓋全球,於是開始讓其他四國根據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地理位置,監控不同地區。
其中,澳大利亞負責監聽南亞和東亞的通訊;紐西蘭負責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英國負責整個歐洲和俄羅斯西部;加拿大重點負責俄羅斯東部、拉丁美洲、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則負責加勒比、中國、俄羅斯、中東和非洲。
五國所建立的監控網絡名為「梯隊」網絡(Echelon)。
「梯隊」網絡由五國設立在全球各地的監控站組成,負責捕獲各類通訊數據。
例如蘇聯尚未解體時,加拿大就在其北極圈領地埃爾斯米爾島東北端設立了監聽站,監控蘇聯潛艇、艦艇和飛機的無線電通訊。
現在這個監聽站依然在使用,用於監控俄羅斯的洲際導彈試射。
在處理數據時,「梯隊」系統能根據系統詞典鎖定關鍵詞,對包含關鍵詞的通訊進行標記。
被標記的通訊將被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分析。
1999年,在聯盟成立50多年後,澳大利亞國防信號局局長布雷迪(Martin Brady)首次向媒體承認「五眼聯盟」的存在。
澳大利亞政府承認,設在中部沙漠城市艾利斯斯普林斯附近的衛星控制中心,正是用於控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三顆監聽衛星。
在西澳考傑里拿的衛星攔截站也是「梯隊」網絡的一環。
該攔截站負責攔截印度洋和太平洋通過國際通信衛星組織衛星傳輸的傳真、email、數據和電話。
攔截的重點關鍵詞覆蓋朝鮮經濟、外交和軍事信息、日本貿易部計劃、巴基斯坦核武器技術等。
該攔截站截獲的80%情報都在澳大利亞沒有事先查閱的情況下,自動發給CIA和NSA。
其他國際聯盟,比如北約,是根據需求或者以情報換情報的原則分享情報,但「五眼聯盟」是以信任為基礎,分享本國在聯盟框架下收集的所有情報。
雖然對全球其他國家實施監控,五國之間達成共識,不得對聯盟國伙伴的公民進行監控。
成員矛盾、爭議不斷
2013年,斯諾登向媒體曝光了「五眼聯盟」對全球的大規模監聽和網絡監控項目。
被監控的對象從普通民眾到各國政要,其中包括北約成員國德國的總理默克爾。
斯諾登的爆料引發了各國民眾的不滿,指責五國侵犯個人隱私。
在五國中,紐西蘭民眾的反應最強烈,一度要求紐西蘭退出「五眼聯盟」。
早在1980年代,紐西蘭曾因與美國的矛盾暫停在「五眼聯盟」中的工作。
1984年,紐西蘭宣布成為無核國家,時任總理朗伊要求進入紐西蘭的美國戰艦明確船上沒有運載核武器。
未得到確定回應後,朗伊拒絕美國戰艦停靠紐西蘭。
紐西蘭此舉惹怒了美國,美國隨後宣布暫停履行《澳新美安全條約》中對紐西蘭的承諾。
此外,美國還暫停履行與紐西蘭的一系列貿易協議,並在1986年將紐西蘭稱為「朋友,但並非盟友」。
作為反擊,紐西蘭開始暫停向「五眼聯盟」分享情報,這一暫停持續了20多年。
紐西蘭有兩個監聽站是「梯隊」網絡監控中國、朝鮮和東南亞的關鍵一環。
1987年斐濟發生政變時,紐西蘭沒有對聯盟提供任何消息。
但這期間,紐西蘭依然能收到其他聯盟國提供的情報;紐西蘭也繼續在戰爭中向阿富汗和伊拉克派兵,支持美國。
直到2008年,美國時任國務卿賴斯在訪問紐西蘭時將其稱為「朋友和盟友」,紐西蘭和美國的矛盾才正式緩和。
與美國發生矛盾的還有加拿大。
2016年,加拿大發現NSA在分享與加拿大公民有關的數據;作為抗議,加拿大一度暫停向聯盟分享情報。
之後的2017年,英國曼徹斯特遭恐怖襲擊後,美國情報官員提前將恐襲嫌犯的名字和爆炸現場的照片透露給媒體,引發英國政府抗議。
隨後,英國當局決定暫停與美國分享部分情報。
同樣在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在一次白宮會面中將「五眼聯盟」收集的關於「伊斯蘭國」的情報擅自分享給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
雖然成員之間時有摩擦,與成員構成復雜的北約相比,「五眼聯盟」的步調更為統一。
2018年,路透社援引四國官員透露的消息報導,「五眼聯盟」正在向「思維相近」的德國、日本等國分享與中國和俄羅斯有關的情報,以擴大制衡兩國的力量。
上個月,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宣布將推動「五眼聯盟」擴大合作範圍,從傳統的情報合作延伸到經濟領域,以針對新冠疫情制定「戰略性」對策。
5月,英國鷹派智庫亨利•傑克遜學會在報告中警告,「五眼聯盟」在831類商品上戰略依賴中國,涉及能源、通訊、交通、信息技術等關鍵領域。
報告呼籲五國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大力增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
莫里森在宣布推動「五眼聯盟」經濟合作時表示,此舉是為了建立「值得信任的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