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書單
微信id:BookSelection
作者:燕妮
今天,書單君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特殊的攝影集。
影集裏都是中國的小朋友,但拍下這些照片的,卻是一位日本人。
拍攝時間也不是現在,而是三十多年前。
80年代初,日本攝影師秋山亮二來到中國,拍下了近8000張彩色照片。
後來他將其中一部分照片出版成兩本影集:《你好小朋友》和《光景宛如昨》,後者最近剛出版,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
《光景宛如昨》的書名,出自弘一法師李叔同填詞的兒歌《憶兒時》: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看到這些照片,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蓬勃發展的80年代,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那時的快樂很簡單,一瓶橘子味兒汽水,一根紅豆冰棍,就能讓人開心一整天。
比如下面這張拍攝於桂林的照片,就是分享汽水的歡樂時刻。
男孩子穿的藍色條紋衫和背帶褲,還有女孩子穿的粉色上衣,在當時看來,絕對是走在了潮流的前線。
這張照片則拍攝於北京,一個坐在門口吃冰棍的小姑娘,一臉滿足。
那時候的冰棍經常放在泡沫箱裏,用厚棉被蓋起來,沿街叫賣。
可口可樂也已經進入中國,但跟旭日升、北冰洋這些本土飲料比起來,價格還是偏高了些。
畢竟那時候,一支棒冰才4分錢,奶油的8分,很多小孩子當時一天的零花錢也就5分,想吃奶油的,就要攢兩天。
還有1分錢的蘿蔔絲,2分錢的無花果……
裝在玻璃罐裏的糖果都是按顆賣的,最便宜的鹹味奶糖1分錢1顆。
那時候,瓜子算是比較少見的零食。
現在常見的大白兔奶糖,那時候只有有錢人家才能吃到。
那時候,買菜的標配就是菜籃子和網兜。
跟後邊穿黑白藍灰的大人們相比,穿著鉤花毛衣、格紋褲子和黑色皮鞋的小姑娘,時尚得簡直像是從現在穿越過去的。
畢竟改革開放初期,大部分人手上都沒什麼錢,很多孩子穿的,都是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就像這個衣服上有破洞的小男孩一樣,當時很多農村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補丁。
所以那時候的孩子,都盼著過年。
一過年就意味著,可以買新衣服穿了。
當時流行的是軍綠色。
誰要是能穿上一身軍裝綠,再帶個大蓋帽,一定是街上最靚的崽。
那時候,三北防護林還沒建成,北方經常刮沙塵暴。
很多人出門時,都會圍上紗巾。
中國是單車王國,當時幾乎每家都有一輛,前面這種二八大杠,經久耐用,是那個年代的典型標志。
試問哪個坐在前杠的孩子,沒有硌過屁股呢?
當時農村用來駝重物的騾子,現在很多人可能都沒見過了。
還有綠色的搪瓷缸子、鴛鴦圖案的臉盆、印著招貼畫的鐵皮暖水壺和牡丹花的國民床單……
這些都是當時家裏的標配。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成都,在一個租小人書的攤子前,人們正在開心地聊天。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和電腦,讀書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佳方式。
馬路邊上有很多借書攤,上面鋪滿了琳瑯滿目的雜志和小人書,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借來看。
不止是大人,許多小朋友也會去借書,就在路邊看起來。
《楊門女將》《哪吒鬧海》《隋唐演義》……這些都是當時大家愛看的小人書。
當時秋山亮二還感嘆說:「中國果然是一個文字的國家啊,小朋友們都愛讀書,真拼呀!」
下面這張照片攝於成都,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女孩,正坐在裁縫店門前認真看書。
不知道她穿的這條碎花裙,是不是在這家店裏做的。
那時候的鉛筆盒,都是鐵的。
上面還印著九九乘法表,有時候還會把課程表也貼在上面。
當時的廣播體操還是第六套,第一節是伸展運動。
現在回想起來,眾人齊做操的場面,還是很壯觀的。
雖然當時連黑白電視都很少見,但孩子們放鬆的方式並不少。
北京,兩個小男孩正在教室裏掰手腕。
背後的牆下邊塗成灰色,是因為白色不耐髒。
女孩子喜歡編各種花樣的玻璃絲。
最簡單的,就是一根玻璃絲就能編成的「一條龍」。
還可以在家門口跳格子,操場上扔沙包,兩個人一起跳跳繩。
還有抓石子、丟手絹、摔片兒、跳山羊、彈弓,甚至爬桿子。
總之,只要手上有東西,就能玩得很開心。
那時候旅遊的人還很少,很多人第一次出遠門遊玩,都會去首都北京。
在天安門前拍張照片,是那個年代一種特殊的儀式感。
去了北京還要順便爬個長城,畢竟「不到長城非好漢」。
雖然旅遊不常見,但幾乎每個孩子都參加過班級的集體活動。
要麽是春遊踏青,要麽是表演合唱。
這群在動物園跟長頸鹿合影的小朋友,顯然在活動前都認真打扮過了。
他們臉上的腮紅,不禁讓人回想起,每次班級演出前,被紅唇粗眉大亮片支配的恐懼。
以及小時候拍照時,點在眉心的大紅點。
那時候,計劃生育政策才剛剛開始實施。
秋山亮二鏡頭下的這些孩子,幾乎是最後一代「非獨生子女」。
現在,這些孩子早就為人父母。
但三十多年前,他們也曾睡在爺爺的臂彎裏:
也曾在父親的單車後座上,觀察來往的人群:
也會穿著一個肚兜,就度過了整個夏天:
也會抱著媽媽的脖子,跟她撒個嬌: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李叔同在《憶兒時》的最後寫道:「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當年那些買一堆零食只為收集小卡片,跟在媽媽身後,流著鼻涕不想上學的孩子們,終將長成為別人遮風擋雨的大人。
而鐵皮暖水壺、二八大杠、大檐帽,在今天的中國也早已絕跡。
一同消失的,似乎還有孩子們純凈的眼神、簡單純粹的生活態度,以及街坊鄰裏間相互的關懷照拂。
這本《光景宛如昨》的原書名,是「Dear Old Days」。
是啊,80年代的那些日子,仿佛就像是一個悠長的夢境,親切而美好,讓人懷念。
近40年後的2020年,一場疫情極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保持著必要的「社交距離」,口罩成為了一件新的必備衣物,擋住病毒,也遮住了笑容。
今時今刻翻看這些80年代的照片,我特別感受到,可以觸碰到他人的溫暖,對生活來說有多麽重要。
攝影是留住時間的藝術。
那個充滿了感性情懷,百花齊放的80年代,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但希望這些80年代照片裏的溫柔與安穩,能帶給2020年的你,多一點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