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外灘TheBund
微信id:the-Bund
長城就在那裏
卻鮮少人有人真正走進它
你沒見過的長城另一面
被一位90後記錄下來了
90後小伙楊東癡迷拍長城。
他拍的不是遊客擁擠的景區長城,而是大多數人一輩子沒見過、沒踏足過的地方。
這些長城有的精美、有的險峻,有的快要消失了。
30萬張珍貴瞬間裏,都顯示出了這條「巨龍」更真實、完整的模樣。
從攝影者到研究者,再到保護者,微博上,楊東拍長城的故事火了,被瀏覽超過1.5億次。
5年裏,他的攝影作品在國內及美國、新加坡、西班牙等國際影賽中,獲獎百餘次。
很多人看完為之震撼,除了親自致謝這位90後,也發出惋惜聲:
「長城一直都在那裏,我們看到過很多長城的照片,卻很少有人真正走進它」。
他拍下你從未見過的長城
中國歷代長城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個省,盤橫2.1萬千米。
楊東拍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始建於14世紀,西起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
作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大部分長城不是孤立而建。它們以城牆為主體,同城、障、亭相結合,依山而建。
拍得多了,楊東總會產生一種錯覺:「拍長城拍的其實是山,是建築」。
「當山與大自然的雲、霧、雪、日光等相結合時,往往會產生大畫面大意象」。
這張獨石口長城雷暴雲的照片,大地延綿、雲朵延綿,衝擊感十足,是楊東冒著被雷電擊中的危險才抓拍下的。
還有在梅花叢林裏,縹緲的雲霧圍繞著長城,美得像畫卷一般。
秋日的箭扣長城色彩絢麗,再加上雲霧的環繞,呈現出一種撥開雲霧見夢境的感覺。
要說楊東的照片和別人有什麼不同,他拍長城的一磚一瓦都飽含感情。
「長城不止是長城,它的背後是偉大的歷史和情懷」。
褐色的雲海像翻滾的滔滔黃河,掀起「河出潼關」的氣勢。山河呼嘯,奔騰勇猛。
大霧彌漫下的長城,楊東見到的第一反應是範仲淹的《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敵樓掩蓋,歷史褪去。
他想拍下「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家國之情。
長城之上從天空飄來的烏雲,像極了敵人來襲時,燃燒雲煙的「烽火台」。
「仿佛穿回古戰場,像是觸摸到了長城的生命」。
作為一名90後,楊東的視角下還賦予了長城獨有的浪漫、有趣。
本來是古老的長城,在他的鏡頭下,反而顯得很後現代,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太可惜,很多人不了解長城」
今年28歲的楊東,來自遼寧省丹東。
他並不是專業攝影師,大學學的是國際學院會計專業。
他和長城的緣分可以追溯到8歲時。
他第一次登上家鄉的虎山長城,便被眼前的場景深深震撼。
長城依山就勢,蜿蜒北去,猶如一隻猛虎雄立於山脊上,凝視著遠方及對岸。
然而在當時,小小的他卻被告知這是假長城。
「連當地人都認為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虎山長城
直到去北京上大學,楊東才在一部記錄片中,看到以家鄉虎山長城為東起點樣的舊貌。
百年長城就這麽被湮滅在歷史裡。
「太可惜了,對中國人來說,長城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是事物,但真正了解的它的人卻不多」。
▲遼寧綏中西溝長城
2015年9月,楊東親自去了一趟河北金山嶺長城。不知道哪兒來的的動力,在那裏一拍就是3天3夜。
▲河北金山嶺長城
3天裏,從東邊跑到西邊,他拍攝1500張照片,最後一天筋疲力盡地睡倒在城牆邊上。
也是這次拍長城的照片,幫他拿下了攝影大獎,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越惡劣的天氣越是一種幸運
接下來的五年,他往返遼寧、河北、北京等地的長城200餘次,記錄下30萬餘張長城照片。
對於楊東來說,想要拍攝到這些長城的照片並不輕鬆。
他常常公交車倒車好幾趟去目的地,「經常凌晨兩點開始爬長城,20多個小時不睡覺,從日出守到日落」。
2018年12月,楊東去了明長城的最西端,甘肅嘉峪關。
22個小時的火車,他往返一共四趟。
當背著十幾斤的攝影器材來到嘉峪關長城,在零下20多度裏,無人機的平板電腦卻凍關機了。
為了不錯過最佳的拍攝時機,楊東將平板電腦貼著身體,用體溫將機器恢復電量。
「記得整個上半身都麻木了,凍僵了,食指都差點沒法按下快門」。
幸運的是他最終拍下這組照片,登上了中國旅遊雜志的封面。
▲甘肅嘉峪關長城
萬籟俱寂的長城不光有攝人心魄的風景,同時也伴隨著危險。
夜裏刮起的九級大風,深山裏閃過的「鬼火」以及叢林闖出來的野豬…..這些都沒有嚇跑楊東。
「一開始會害怕,但看到長城、烽火台,恐懼就消失了,像是找到家的感覺」。
▲金山嶺長城
▲百草口長城星空
當走過的地方越多,他眼中每一段長城都有了獨特的魅力。
去過幾十次的河北省金山嶺長城,被楊東稱贊為「最美長城」。
金山嶺長城是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每年外國人前去的比中國人還多,「被譽為國歌中的長城」。
▲金山嶺長城
最雄壯的長城莫過於箭扣長城,沒有任何人工修飾,綿延20多公里,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箭扣長城
拍攝最險峻的司馬台長城時,楊東腳下單邊牆只有40公分,容納一只腳,左側就是三四百米的大懸崖。
▲司馬台長城
作為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司馬台長城陡立的山峰一側,就是「天梯」,傾斜85度,幾乎垂直。
▲司馬台長城
不管是單邊牆還是天梯,皆令人膽寒。「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偉大,但你看到長城,你會被另一種偉大征服」。
正在消失的萬里長城
去年,楊東又去了山西內長城,經歷最長時間的一次拍攝,整整36天。
累了他就睡在帳篷裏,餓了吃帶來的幹糧,醒來繼續拍照,「為了真正了解長城,和長城進行對話」。
▲山西朔州右玉殺虎口
這一次,楊東拍下長城腳下的老人,拍下古老的軍堡,畫面裏的古長城猶如一個個不死的老兵。
雖然正在雕零,但依舊堅強挺立,護衛著身後的河山,訴說著百年來的滄桑。
▲長城鄉
▲平型關
▲廣武城軍堡
當楊東的視頻、照片放到社交上,也曾有人詢問他,為什麼長城這麽破還不修?
其實真實的長城比我們想象的更廣闊,光是明長城從東到西就有8000多公里了,根本無法集中處理。
長城修建的成本也極大。
敵樓建在山頂上,修繕的磚頭不能靠機器運輸,需要騾馬馱上去,一次只能搬4塊轉頭。
▲偏關長城
現在長城維修依然非常困難。「去年我在遼寧徐州的西部,當時他們是在搶修一座敵樓,需要花費5個月。」
▲老牛灣
據統計估算,長城的大約三分之一已經消失,它們在自然風沙和人為破壞中失去自己的形狀。
而尚存的部分則處於各種失修狀態,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想要保護長城,尤其是偏遠地區、難以抵達區域的部分,並不容易。
▲河北大境門
如今楊東再去長城上,習慣將垃圾帶走,攀登時也盡量保護山體。
「對於一般遊客來說,最好的保護長城的方法,不要去亂踩踏、亂碰一些殘損的地方」。
楊東已經準備好用一輩子來拍長城,每年去拍攝不同朝代長城,像宋長城、秦長城、戰國長城。
同時,他也希望能夠在長城遺跡消失前,記錄下更多美好照片,哪怕它是殘破、滄桑的,至少都是原本的樣子。
好好保護它,了解它,別等到消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