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的《環球時報》在台灣出名了,總編輯胡錫進也愛放砲,他在微博都說了什麼?

綠色文字為【微信上的中國】補充:

《環球時報》,如今對台灣人來說已不算太陌生;幾次兩岸有事,台灣媒體都會引用這個中國黨媒的評論,因為它很愛講,很愛放砲,尤其鷹派立場,用字遣詞總很吸睛。

例如最近《環時》針對川普的社評,台灣媒體幾乎無一落下,例如:特朗普休想從「中國肥羊」身上割肉、特朗普請聽清:「一個中國」不能買賣。

又例如2016年12月15日,《環時》發了一篇激進評論,鼓勵解放軍應該飛越台灣領空(文末附上全文)。

《環時》社評通常出得很快,有時候評論方向與中南海不一致,被傳「遭責罵」;因此最近幾次對美國的嗆聲,大陸網民紛紛猜測「這是奉旨撰文,還是揣摩上意?」

《環時》太搶眼了,其總編輯胡錫進也沾光成了新聞界名人。

他的個人微博有四百多萬粉絲。2016年12月15日,他發了一條微博:「還是那句話,把特朗普要我們交保護費的那筆錢變成軍費吧,造東風-41,這更牢靠。」

他這話是根據《環時》的微博短評:「【中國的軍費多嗎?中國戰略核力量夠了嗎?】中國2016年軍費是日本的3倍以上,但不足美國的1/4。中國的戰略威懾力除了和美國比,與其他任何國家比都沒意義,因為中國當下和可預見未來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美國。老胡熱愛和平,但呼籲東風-41「王者歸來」。 」

他的這條微博發出以後,大陸網民是這樣凸槽的:

支持他的聲音也有,只是相對弱很多。

同樣是2016年12月15日,《環時》又發了一篇評論,胡錫進引用時說:「這兩天有境外媒體打電話,詢問我寫這些社評的一些情況,我的回答往往是:我要說的都寫進文章裡了。」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020

他這條微博被酸爆了,網友的凸槽是這樣的: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818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805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750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740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723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712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645 qq%e6%88%aa%e5%9b%be20161215151626

 

雖然他的個人微博總是有一堆凸槽,但不代表胡編和《環時》的評論不獲網民認可,因為在《環時》官方微博的評論,普遍都支持其鷹派立場,鼓掌叫好。

有人說,《環時》的功能性角色就是敲鑼打鼓、凝聚人心,如果拿台灣來對比的話,相當於台灣的自由時報。

以下是胡錫進談論擴增軍費以抗美國的影片。這不是他趕流行的嘗試,早在2015年,他就推出了個人脫口秀【胡侃】,影片還上了優酷網首頁。

以下文章是2016年12月15日《環時》的評論,原標題:「重塑臺海局勢,大陸須敢想敢為。」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13日說,在任何情況下,美國都不會鼓勵「台灣獨立」,也不會坐視中國用武力征服台灣。他表示,特朗普向北京發出的信息是,中國不能總是那麽「強勢和具有攻擊性」。

現年73歲的金里奇是美國對華鷹派代表,1997年他成為美臺「斷交」後第一位訪臺的眾議院議長。金里奇是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被認為是「特朗普團隊」中有影響力的一員。但是他沒能入閣,據他說是他自己不想入閣,而想做一個「非正式顧問」。

這似乎是來自特朗普團隊關於這位當選總統一再戳「一個中國」原則的進一步解釋。但是金里奇的話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特朗普及其團隊的意見,尚無從判定。金里奇的話表達了一種強烈情緒,但他同時強調不支持「台灣獨立」和不接受中國大陸武力收復台灣。這已經接近共和黨的傳統臺海思維,也是美國一直以來的臺海政策框架。

特朗普團隊正式接管美國後,會對他們的情緒信馬由韁,肆意將「一個中國」政策當做籌碼敲詐中國;還是會有相對收斂的實際表現,有待時間來證明。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北京的應對之策。

然而無論如何,特朗普團隊這一鬧都讓中方感受到某種聽到「警鐘」的震動。特朗普打的「前哨戰」將產生深遠影響,觸動大陸社會圍繞臺海問題的諸多思考。

首先,台灣這張牌華盛頓隨時可能以粗魯的方式激活,中美兩國圍繞臺海達成的默契和潛規則都難以受到持續尊重,連「一個中國」原則也會遭到出其不意的襲擊。我們離大體控制住台灣問題的破壞性還有很遠距離。

第二,台灣問題久拖不決,構成中國崛起的巨大成本。現在沒有這種成本越來越小的跡象,而且從迄今的情況來看,北京為維持臺海和平所支付的成本要高於華盛頓和台灣。

第三,兩岸和平統一機會渺茫,尤其是在大陸不大幅增加武力統一壓力的情況下,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臺獨」勢力公開認為,時間在他們一邊,原因是台灣島內對中國的認同感不斷縮小。試圖借助國際力量製造戲劇性時運翻盤,成為「臺獨」對抗統一的策略。

第四,大陸恐怕要重新制定臺海政策,將軍事鬥爭作為主要選項之一認真加以準備。這有兩個好處,一是「臺獨」沖撞《反分裂國家法》,我們隨時可以對其實施軍事懲罰。二是我們武力收復台灣的認真準備可以對「臺獨」產生大得多的威懾力,對島內政治風向產生影響。

第五,臺海的軍事現狀需要重塑,作為對民進黨當局打破兩岸政治現狀的回應和懲罰。所謂「臺海中線」有必要打破,大陸的海空軍可以進入以往僅由台灣海空軍活動的區域。在必要時,大陸空軍可以飛越台灣島。大陸方面應當放開思路,將象徵中國主權的一些寶獅性行動逐漸覆蓋整個臺海地區,將「一個中國」落到實處。

第六,大陸的政治軍事影響過去沒有直接進入台灣島,這使得「臺獨」勢力可以在島內耀武揚威、有恃無恐。漸漸地,隨著大陸的綜合實力取得對臺的壓倒性優勢和我們的反介入能力不斷變得可靠,我們應以多種方式對島內事務進行介入,大力扶植島內支持統一的力量。

國民黨執政的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一度出現好的發展勢頭,但隨著島內局勢變化和特朗普團隊流露出對臺政策新的意向,那樣的兩岸關係恐怕回不去了。即使國民黨有一天重新上臺,屆時的台灣也早已與彼時不同。

第七,未來的台灣不能由民進黨和美國來塑造,而必須要由大陸來主導塑造。如果「臺獨」繼續猖獗,就應當把台灣變成1948年底至1949年1月的北平,那樣的歷史可能性正在逐漸形成。

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我們也希望臺海和平永不中斷。但是這一切都只能以大陸展示武力收復台灣,和在美國軍事介入情況下與它硬碰硬的真實決心為基礎。和平不會屬於懦夫。

有興趣的人,還可以看看以下這篇訪談,這是2016年5月,大陸媒體長江日報對胡錫進的專訪(因為他要出書了,複雜中國),他在專訪中強調,他(環時評論)不代表政府。

標題:一個「複雜中國」的報導者

作者:劉功虎 鄭汝可

胡錫進,1989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文學碩士學位,進入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工作。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記者,其間深入戰火中的波黑,後寫作《波黑戰地採訪手記》一書。1996年至2005年任環球時報副總編輯。2005年起擔任環球時報總編輯。

==專訪正文==

可能有些人在微博上把我當成了政府的象徵,因為看起來我很喜歡為政府說公道話,而且是「體制內的人」,所以人們就天然地表示反對。《環球時報》在政治上跟那些與政府「對著幹」的媒體不同,我們有底線,很多人據此就把我們當作了政府的一個符號,把我個人當成了政府代言人。我覺得他們誤讀了我,我代表不了政府。

兩年來,胡錫進在網路和社會上形成了巨大爭議。他致力於「解讀複雜現實」的言辭,一方面隨同《環球時報》的巨大銷量傳播開去;另一方面也招來了無日無之的批評甚至謾罵,引發頗有意味的「胡錫進現象」。他的數百篇社評日前結集出版,名為《胡錫進論複雜中國》。

7日,本報記者趕赴北京,與他面對面交流。他堅持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超級複雜,處於劇烈而敏感的轉型期,社會上對於國家現狀和未來的表達應該理性。他說,他全部的言說都是希望國家和人們走得更好。

「我寫的都是真話」

讀+:關於你的這本新書,你說是自己沖破體制束縛掏出來的真話。「體制束縛」指的是什麼?

胡錫進:我們的書裡,有很多不讓寫的東西,但是我們寫了,比如新疆問題。只要寫了,寫對了,他們就不管你了;但要出了問題,可就麻煩了。我寫的都是真話,符合事實,也符合我的內心。

讀+:有些人認為,《環球時報》發表某些言論,是為了吸引眼球,刺激銷量,你怎麼看?

胡錫進:這是別人攻擊我們的一種說辭。所有的報紙都要爭奪讀者和市場,報紙爭奪市場的方式,必須依靠品質。報紙做得好,市場才會認可。讀者沒有那麼好騙,讀者有自己的思考。我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認認真真服務於讀者,服務於市場。《環球時報》是一份嚴肅的報紙。要說迎合市場,我敢說所有的媒體都有一點,但我們的迎合,絕不比中國任何一家市場化媒體更多,絕不比任何一家批評我們的媒體更多。

讀+:有人說你本人還是冷戰思維,你怎麼看?

胡錫進:說我有冷戰思維,無非是說我們經常在社評上指出美國、指出西方存在的問題。這種指責是停留於表面的,他們細看看我們的文章就知道,我們所指出的美國問題是有實際根據的。美國體制相對於獨裁體制有其好處,但是放眼當今世界,打擊獨裁的歷史任務大體完成,現在獨裁已不是人類的主要任務。

那麼他們的民主就絲毫沒有問題了嗎?就完全不能批評和分析了嗎?立場無論左右,你去看看,很多學者和思想家都在談論民主的缺陷。大體說來,我認為人類普遍面臨著如何創新更佳政治制度的難題,這方面需要全球智慧攻關突破。

讀+:有人說,你的「複雜中國」論是個借口,是在借以遮掩問題、回避問題。

胡錫進:很多人不接受這個說法,認為我在為國家開脫,其實我是針對兩種人說的。一種人認為中國好得不得了,無可挑剔。另一種人認為中國一無是處,非得推倒重來。

中國走的這條路,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走過。這條路無疑也是在創新,而創新當然有風險。中國現在面臨的歷史條件跟美國當年完全不一樣。美國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比別人早一步,吸收了全世界的資源。他們那種發展模式、歷史機遇,可遇不可求。

中國有13億人口,如何變成一個繁榮現代富強的國家,全世界都沒有經驗。這突破了西方政治學、經濟學的描述力、想像力。你看了我的書就知道,我們在書裡談了中國很多問題。我認為我們的問題意識一點也不比別人差。我們在很多問題上的敏感甚至超越了那些以找問題挑刺為職業的人們。

上不上微博,報社開了兩次會

胡錫進說,他當初上新浪微博「是讓他們騙去的」。

剛開始聽說出了微博這個新生事物,上面有很多對《環球時報》的批評,報社主管層認為胡錫進親上微博有好處,可以代表《環球時報》發出另一種聲音。他透露,當年為了上不上微博,報社還開了兩次會,一半多一點的人支持,一半少一點的人反對。

他開微博的第一天就湧入五六千個粉絲,大部分都是批評聲。胡錫進是軍人出身,心想既然來了,就不能輕易走掉。有些人心理素質不夠強大,臉皮薄,像方濱興(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郵電大學校長——記者註),一個禮拜就被罵走了。

「我既然做了選擇,就要堅持。這是我一貫的處世哲學。」批評的人多了,胡錫進慢慢變得習慣。不管別人說什麼,他堅持自說自話。他在微博上不動粗口,不跟人惡語相向。

他覺得微博是個講理的地方。批評胡錫進的話,最嚴重的莫過於說他「叼飛盤」。這種語言涉嫌人身攻擊,「當他們這樣說我的時候,其實也拉低了他們自己的水準。他們用他們反對的方式來攻擊別人,自己也成了他們所反對的對象。」

胡錫進認為謾罵成災的現象不代表他個人有多糟糕,多惡劣。在他看來,微博迄今還是一個比較混亂的場所,理性很難占主導位置。在這種環境下,他覺得自己受到一些攻擊、指責很正常,也很公平。

「他們誤讀了我,我代表不了政府」

讀+:微博上那麼多人罵你,你沮喪過嗎?是否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胡錫進:我對此並不感到驚慌,要罵就罵吧。我願意的話,就看看那些跟帖和評論,不願意就不看。很多時候親人們會為我感到擔心,覺得我招惹這些幹什麼。謾罵的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這也是實情。我現在越來越感到我在微博上發言太多,正在犧牲《環球時報》的利益,可能會損害我們的發行量,所以我打算少發點微博,尤其是時政類的發言。要說就到報紙上去說。

讀+:你覺得他們為什麼老罵你?

胡錫進:可能有些人在微博上把我當成了政府的象徵,因為看起來我很喜歡為政府說公道話,而且是「體制內的人」,所以人們就天然地表示反對。《環球時報》在政治上跟那些與政府「對著幹」的媒體不同,我們有底線,很多人據此就把我們當作了政府的一個符號,把我個人當成了政府代言人。我覺得他們誤讀了我,我代表不了政府。

讀+:有個說法,叫「用觀念戰勝觀念」,掌握正確觀念的人都相信,觀念能夠改變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為什麼你的觀念似乎沒有達到這種效果?

胡錫進:微博是個虛擬社區,這麼多的意見其實是分散到全中國的。與我觀念相左的人,其實在全社會所占的比例並不大,但是他們匯聚在我的微博下,好像顯得很多似的。

我認為這並不是社會輿論的主流。我相信《環球時報》影響了很多人,我自己也影響了很多人。我們的讀者很多。我們有底氣,每天我都堅持寫社評,因為有很多人讀。但是圍觀我微博的那群人,尤其意氣用事的那些人,我可能影響不了他們。社會利益多元化,總會有一部分人,就像反對黨一樣,是輿論中的反對派,輿論中顯示出很重的戾氣圍繞我們,但並不代表整個中國。

我在微博上的遭遇是中國目前輿論生態的一個標誌,可視為某種象徵和縮影。作為體制內人士,我可能是微博上影響最大的之一。有些人對此可能感到不開心,要起來打擊。還有一部分人,內心有各種各樣的怨氣,圍著我發泄。這也算是複雜中國的一個側面吧。

讀+:你會離開微博嗎?

胡錫進:不會。我會逐漸遠離時政話題。我在微博已經待了兩年了,需要放緩一下,這主要是出於現實的考量,有的發言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一些騷擾,我想要改變一些做法,叫「微博策略」也行吧。

中國同時具有強大性和落後性

胡錫進的微博標籤是「一個‘複雜中國’的報導者」,此次出版的新書主旨也是「論複雜中國」。

胡錫進清楚明白,所有的社會、國家、人都是複雜的,他之所以將「複雜」列為關鍵詞,放在討論中國問題之前的「限定詞」,是因為他覺得把中國說得特別好或者說得特別壞,都有失偏頗,都不符合實際情形。他長期觀察和比較各國狀況的心得是,中國的複雜性超過一般國家。

中國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負擔,國家歷史長,人口規模大。中國發展和崛起的歷史機緣很特殊,很珍貴,可能稍縱即逝。中國同時具有某種強大性和落後性。中國農村還有很多落後的地方,比東歐、日本差很遠,但是綜合國力卻又超過了他們。

中國的崛起是在全球化環境下出現的,而不是在過去的彼此分裂狀態下自然演化的結果。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歷史現實具有某種高度的契合性,但拿到國際環境下一比較,卻又是一個另類。

「人們很容易找到足夠的素材和理由,輕易否定這個國家的發展。你坐在王府井大街或者江漢路邊的雅座裡刷微博,滿眼都是負面消息;可是望望窗外,那種繁榮和寧靜會讓你驚嘆。虛擬與現實,就這麼倒了個個兒。」

胡錫進自認是堅定的改革支持者,大夥兒爭得面紅耳赤的無非是改革的路徑和節奏問題。

「每一項改革都會觸動利益。利益不觸動不行,觸動太大會影響改革的順利進行。比如戶口,就很棘手。」

他認為改革要堅決,但過程一定要平穩漸進。有的人可能認為,為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犧牲是值得的,必要的。這種想法很危險。他們這樣說時,可不希望自己被犧牲。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太多教訓。

「誰願意趕上那樣的時代呢?」他反問記者。

中國學了美國很多,只是名目有變化

「美國」作為一個符號,在當今中國的輿論場具有特殊的魔力,無論哪門哪派似乎都喜歡以美國作為坐標來進行比較、爭論。胡錫進承認,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有很多東西值得中國學習,「到目前為止,美國是人類文明綜合發展最好的成果」。

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成為美國,美國自身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道路。只不過碰巧我們今天看到的恰好是美國最好的時候。他認為,國人動輒拿美國做參照,說明還不夠自信。其實美國也有很多自己的問題。。

「這些年改革開放,中國的權力結構看似沒有動,但是我們學了美國很多東西,比如民主和監督,經濟上學得更加徹底。社會管理學了很多,政治上也學了不少東西。我們的宣傳可能不喜歡強調這些東西的來歷,甚至改了頭換了面,名目上有變化。」

「西方壓我們,我們對抗」

讀+:你信奉什麼樣的價值觀?

胡錫進:這個問題有點大……我信奉所有美好的價值觀。自由民主平等我都喜歡,我都接受;中國的仁義禮智信,我也都喜歡,都接受。我們經常強調的,需要奉獻精神,這些我也接受。但是彼此之間,有一個度。我們盡量希望所有美好東西能夠兼容,合力推動中國,包括反對的意見。很多東西就是在對抗中做到的,在對抗中學習改進。我覺得這種狀態很好,我們保持強大,西方壓我們,我們對抗。對抗的原因是我們要捍衛自己利益,不做美國利益的試驗場。

讀+:你去過很多國家。除了中國,你還喜歡哪些國家?現在很多人移民去美國等發達國家,如果有機會,你會移民嗎?會去哪裡?

胡錫進:我當然很喜歡美國、歐洲,那邊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有很多讓人喜歡的側面。誰能不喜歡呢?但是,喜歡是一回事,移民又是另外一回事,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移民了可能不習慣那邊的長期生活,語言也是障礙。移民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個人生活選擇和國家政治選擇完全是兩回事。美國很好,如果一下子能把中國變成美國那樣,我不反對。但這不可能。我們只能走自己的路,我們變不了美國。

讀+:有段時間,國內外都在談論「中國模式」,你認同「中國模式」這個說法嗎?

胡錫進:我對「中國模式」這個概念不太熟悉,不知道具體內涵是什麼。但是我直覺「中國模式」缺少一種總結,目前還不是特別成型,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總結,是不是太匆忙了一點。但中國不是什麼,可以清楚說明。

首先中國不是蘇聯,沒有走蘇聯的路。中國也不是美國那一套,但美國的東西我們學得很多。我們與西方的社會差距其實越來越小,全球化的過程,讓大家彼此越來越像。中國基層的社會活力已經非常充分,一點都不比別的國家差。

讀+:你理想中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胡錫進:我希望的理想狀態是基層市場化、民主化、自由化,國家保持高度凝聚力。如果沒有前者,社會就會死氣沉沉。大家都會不願意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但是,如果沒有中央的強有力控制,中國會四分五裂。

經歷了一個雷雨夜,7日的北京有些陰雲,不那麼燥熱。53歲的胡錫進準點走進環球時報會議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他言談懇切,臉上略有些疲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擔任過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的記者,其間深入戰火中的波黑前線,後寫成《波黑戰地採訪手記》一書。2003年又趕赴海灣採訪伊拉克戰爭。擔任環球時報總編輯,迄今已有8年。

如今在微博的江湖上,他的ID大名鼎鼎,有將近400萬粉絲。他清楚知道自己是「體制內微博影響最大的人」。他每一次網路發言,評論跟帖者幾乎總是清一色的批評、諷刺、揶揄和謾罵,而讚同附和者寥寥。批評他的人主要認為他的「辯護」色彩過於濃烈。他反對對現狀過分美化,也反對過分醜化,但是批評者恰恰認為他屬於他所反對的前者。他自認與國內激進知識分子的理念差異,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

在與本報記者交談的過程中,他多數保持「娓娓道來」的語氣,間或提高一下音量。也許是由於疲憊,他有時會斜靠在椅背上。說到關鍵處,身子重又坐正。

「我在生活裡也發脾氣,也會跟人起衝突。但是在虛擬的網路上,我反而從來沒動過氣。」他認為中國社會現在更需要平心靜氣講道理。

7日夜間,記者踏上回武漢的列車,胡錫進在微博上留言:「今天一家外省報紙的兩記者為這本書千里迢迢來採訪我,問得很尖銳。」

而在三個小時前的會議室裡,他握著本報記者的手平靜道別:「對你們的報導,我當然放心。」

參考:>川普和蔡英文通電話,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社論怎麼寫?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未經審批出國旅遊遭查處,看大陸網民怎麼說。

>川普不想管太多,換中國「主管世界」?官媒發社論警告:還是悶聲發大財吧!

>飛彈誤射風波,看看大陸媒體是怎麼寫的?

>紐約時報最近批評中國防火牆,大陸的黨媒用社論反擊,看看是怎麼說的?

>「文革」50週年,中國官媒社論定調:「文革」那一頁徹底翻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