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顯學【羊毛出在豬身上,X買單】已不適用?中國互聯網議論紛紛。

2015年以前,兩岸互聯網圈子的顯學是【羊毛出在豬身上,讓X來買單!】

這是一種既免費又能賺錢的神奇模式,主要發起人是360這間公司的創始人周鴻禕,他把這套哲學寫成了一本書風行一時,台灣也有出版。

參考:

>大陸商業名言「羊毛出在豬身上,讓X來買單!」的生動舉例,很厲害!

>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禕最新演講:如何找到好產品?有了用戶,插根扁擔都開花!

不過2016年下半年開始,逐漸有【免費模式的時代已經消逝】的聲音,多位中國互聯網大佬,包括周鴻禕本人,都公開宣稱這套模式已不適用於今日市場。

特別是11月中旬在烏鎮的互聯網大會上,從百度CEO李彥宏喊出「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過去」開始,中國大陸吹起了一股重新審視當前商業模式和趨勢的風氣,其中,免費模式就受到了極大的質疑。

來源:運營控

微信id:yunyingkong

作者:飛魚船長(創業公司合夥人,即將出版新書《運營控》,公眾號運營控已是運營個人類公眾號TOP3)

上一篇文章談到,京東通過低利潤換取高增長高估值的方法,提出了一個觀點,公司最佳的變現時間點,是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這篇文章將自我批駁,對上篇文章的觀點進行深入的思辨,看看這種免費低價模式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在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之時,免費模式曾經一度被捧為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殺手鐧武器,國內最經典的案例就是,360推出的免費殺毒商品,打敗了國內其他的殺毒軟體,斬獲四億用戶,成為這個領域的龍頭老大,並最終在美國上市。

其創始人周鴻禕,將其這套背後的方法論,總結到他的書中——《周鴻禕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

不過,伴隨著對於免費模式的熱捧,爭議也不斷,很多人質疑這種模式破壞了已有商業格局,是用惡性競爭打壓競爭對手。這當中也不斷傳出一些打著免費旗號的公司,早期雖一路高歌猛進卻最後關門慘敗。

就連推崇免費的周鴻禕,在360在手機和智能硬體的嘗試上遇到一些挫折之後,今年也開始在媒體上高調反思,說

現在這個時代,免費模式為什麼失靈了?付費的被免費幹掉了,免費又走不通,那應該怎麼做?

要想搞懂免費模式為什麼失靈,我們就要先搞懂免費模式到底是什麼,就像我們想修好一個電器的時候,我們需要先知道其工作原理,才能找到並修復問題。

免費模式是什麼?

免費模式區別於傳統的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商業模式,而是先通過免費產品獲取大量的用戶,然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廣告、增值服務盈利。

廣義的角度來講,免費模式是泛指以低利潤、零利潤或負利潤狀態獲取用戶,也就包括了低價模式、補貼模式,也就是說對於一些收費產品以極低的價格進行銷售,也算是一種廣義上的免費模式。

比如滴滴通過補貼獲得用戶,盡管每單都是收費的,但其實是負利潤狀態,所以也可以算是廣義上免費模式的一種。

區別於傳統那種「免費試用」的促銷手段或噱頭,互聯網的免費模式是一個甚至不限周期的免費,比如你所使用的微信,其基礎的社交功能是完全不用付費的。

免費模式背後的成本結構

免費模式的出現是在互聯網出現之後,這在傳統行業是不可能出現的,原因就是互聯網產品和傳統產品的在成本結構上的不同。

傳統產品,會有製造、運輸、管道等成本,運輸和管道成本還屬於消費者不可直接感知的,但製造成本是顯性可見的,就說是消費者都知道這東西肯定都會有製作成本的, 每多一份產品都會有新的成本產生。

消費者會和商家講價、要贈品,但不會見到消費者買東西時讓商家直接免費送的場景。要是有人真敢這麼幹,肯定會被商家趕走的。要是商家不設任何條件直接免費送,很多人可能都不敢要,因為會有很多人覺得這當中肯定有貓膩。

在成本結構當中,還有一種劃分方法,叫做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固定成本是指生產產品所需的設備、產房等,哪怕生產1件都需要投入的成本,但生產1件和生產100件所需的固定成本是固定不變的,變化是另一部分成本,如材料、人工、包裝等,這種成本叫做邊際成本。

在互聯網領域,固定成本挺高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設計、開發、測試工作,相比之下邊際成本就低得多了,每新增一個用戶只需增加少量的服務器和帶寬成本即可。

甚至在大部分用戶看來是沒有增加多少邊際成本的,比如在影片網站上看一部電影、在音樂軟體裡聽一首歌、應用商店裡下載一個App,用戶基本都會認為也沒增加商家多少成本,會天然地認為這樣的東西就應該免費的,甚至會有一些用戶會認為這樣收費的商家是「利益熏心」、「見錢眼開」。

由於中國互聯網發展早期,很多的軟體都是來自於國外,國外公司對國內的盜版侵權鞭長莫及,再加上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環境不好,所以出現了大部分國人沒有為軟體產品、互聯網產品付費的意識。

不過這種環境下,也促使和倒逼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用免費的產品積累用戶量,然後在有用戶量的基礎上,再進行變現。通過前期的徹底免費策略,反而能夠積累大量忠誠用戶,建立用戶壁壘,最終壟斷行業獲取利潤,比如基於免費QQ上的QQ會員、QQ秀等付費增值服務,以及倒流到後續更多的遊戲、音樂、影視盈利項目上。

免費模式的盈利本質

做企業不是做慈善,對於企業來說,都是以盈利為目的,如果免費了,還怎麼賺錢呢?在長期和全局看來,企業還是要收費的,只是暫時不收費和部分不收費這兩種方式。

暫時不收費(免費與付費在時間上的分離):

  • 現階段免費,未來會收費,如有讚商城。

部分不收費(免費者和付費者之間分離):

  • 普通用戶免費,高級用戶收費,如QQ會員。
  • C端用戶免費,B端用戶收費,如百度搜尋。
  •    一個產品免費,相關的其他產品收費,如搜狗輸入法。

通過這兩種分離,實質上是成本的轉移,就會出現一部分人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裡,以免費就能享受到非常不錯的產品服務。

擁有數億用戶的搜狗輸入法,使用產品本身也是免費的,借由這個億級的產品,搜狗打造了搜狗瀏覽器,瀏覽器的使用也是免費的,但瀏覽器會有搜狗搜尋和網址導航,在這上面會有商家的付費廣告,這成為搜狗這家公司的主要盈利點。這就是互聯網人常談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

而這樣的盈利方式,基於的根本是存在著足夠大量的用戶。若是沒有這麼多的用戶,商家是不會買單的。

所以有這樣一個觀點,作為使用產品的每一個用戶,也成為產品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用戶使用著。

比如在直播秀場裡,雖然有大量不花錢的屌絲看客,但正是有這種大量的屌絲看客,才造就了土豪花錢時的炫耀快感,所以每一個用戶,哪怕在這個平台上終身不花錢,都是有很大意義的。類似的,有一些遊戲裡,一些免費的用戶就是用來襯托和陪玩高級用戶的,QQ會員的特權就是給不買會員的人看的。

然而,有很多堅持走這種低價模式的企業,最後發現這個模式走不通,半路上死掉了,原因是什麼?

免費模式的挑戰

之前選擇變現是一個互聯網產品發展階段的理想狀況,但事實上,考慮產品變現時間,並不是只有產品生命周期這樣一個角度,還有很多的因素需要考慮進去。挑戰一:有的行業邊際成本很高

前面說了免費/低價模式依賴於,產品的邊際成本不高。但事實上,現在有的產品邊際成本並不低,比如智能硬體產品,並不是一個虛擬產品,同樣有生產、製造、物流的成本。

比如一個智能手表,如果成本是100元,如果為了走量每個賣95元的話,每賣一個都會虧5元,賣得越多就虧得越多,最終可能會把公司虧垮。

有些O2O公司,為了招攬用戶,前期都是沒有向商戶收取抽水,需要自己承擔每筆交易的支付手續費,在數量大起來之後,這也是筆不小的數目。同時由於本身O2O的產品門檻不高,很容易陷入價格補貼戰,這也直接拉高了投入成本,這些要補貼給商家和用戶的成本,都是無法轉嫁的現金投入,對於財力不強的初創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挑戰二:免費已經不是獨特優勢了

淘寶當年打敗Ebay、360打敗瑞星,確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免費和付費之間的對決。

但現在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會打出這樣的標籤,加上現在可選擇可替代產品太多了,僅僅提免費已經無法成為打動用戶的理由了。而有些公司還停留在,「用免費就可以顛覆整個行業」的幻想中,卻減少對於產品其他獨特價值的思考和打造。

我們要打破單因素思考模式,不要簡單地認為某一家公司的成功,就是因為免費,每個公司成功,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機遇和自身資源的。

免費模式一個重要基礎,就是通過免費能夠獲取大量用戶,若免費並不能伴你獲得大量用戶, 這個模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挑戰三:能夠被免費顛覆的領域越來越少了

早期可以通過免費快速成長的領域,其實都是些能夠被互聯網迅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領域,比如通信、社交、新聞、音樂、影片,這些領域機會基本都已經被巨頭瓜分完。

現在正在激烈競爭的領域,比如互聯網+項目,有很多非互聯網的部分,這個部分不是直接通過免費就可以直接顛覆的。

挑戰四:有的領域即使有大量免費用戶也活不下來

有個問題你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影片、音頻類的平台裡大部分的內容是免費的,而電子書的平台裡大部分的內容是付費的呢?這兩類平台的差異在哪?

影片、音樂的應用在線時間長、打開頻次高、用戶群體基數大,能夠撐得起免費的模式,可以通過廣告和會員盈利。

但喜歡讀書的人則相對小眾,而且想看書中真的會花時間看書的人僅有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中有使用電子設備看書的人又只占了一部分。這一部分中,又有不少會因為工作忙、其他APP干擾、時間碎片化造成使用頻率低、使用時長短,若不對內容進行收費,完全支撐不了這個平台的運營。

另外,希望讀書的人都是相對要求比較高的,不喜歡很Low的廣告。你能想像在Kindle裡插入一個不孕不育的廣告嗎?但在今日頭條裡出現,還能勉強接受。想通過電子書平台上進行廣告變現盈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類似的,在線教育類的產品也有這樣的困境,學習是一個娛樂更小眾、更低頻的需求,若是全平台免費是很難激發平台和老師的動力,最終也很難做起來。

這個事情最大啟發在於,設計商業模式要看產品平台本身的覆蓋人群、使用頻次、使用時長,是否能夠支撐起整個平台的運營並最終盈利,如果不能,千萬不要去使用免費模式。

挑戰五:持續免費產品品質會受影響

倒不是說免費產品就一定會品質不好,微信就體驗很不錯,不過我們要看到有一些行業,若沒有良好的經濟回報,交付的產品品質就會受影響。

打造一個優秀的產品,需要請優秀的人才、使用頂尖的技術、貼心的服務等,無處不在都需要成本。

在電影、電視劇行業,若是長期不能盈利,必然會影響行業創作的積極性。這些年院線票房的火爆,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多人進入這個行業去創作優秀的作品。

在教育領域也是一樣,如果一個老師不能拿到很好的回報,長期必然會影響到老師對內容的投入度。如果一個教育公司能夠有很好的經濟回報,就能夠請得起更牛的老師去研發課程,讓用戶得到更好的產品體驗。

同時,隨著消費升級,用戶逐漸養成了消費習慣,用戶也對品質、體驗更加關注。

挑戰六:有的產品並不具備很好的後續盈利模式

有的產品並不能引發用戶的後續變現,產品本身免費就變得價值不大。

比如也是很早就擁有億級用戶量的墨跡天氣,其實在這幾年的變現探索上,也過得非常艱難。天氣應用的工具屬性很強,用戶看完天氣就行了,不會停留很久的時間,看天氣也缺少其他社交場景,不可能會有會員增值服務。天氣應用可替代性也很強,有大量體驗很好的同類競品,若是產品上了體驗不好的廣告,用戶卸載率會馬上提高。

包括周鴻禕所反思的智能硬體領域,除了手機之外,大部分的智能硬體是並不能成為流量入口的。比如智能音箱、智能電燈、智能自行車、智能電飯鍋、智能馬桶,都不像手機一樣,能夠成為一個流量入口再變現的,若是產品本身不盈利,就幾乎沒有多少商業價值了。

挑戰七:資本不再輕易對免費模式買單

長期免費模式,對於用戶來說是很開心的,但對於企業來說,意味著長期的成本投入。

在沒有盈利之前,過往的很多投入都來自於資本的輸血。而基於前面提到的5個挑戰,若是團隊沒有打造出其他產品和商業模式的獨特性,不能靠著「以後有用戶就能變現了」忽悠到投資了。

啟發與思考

收費盈利並不是壞事,尤其是在一些用戶基數不夠大的細分領域。收費並不一定要等到用戶量見頂的時候,提前測試用戶群體的付費意願是很有必要的。

免費模式並非完全失靈了,仍有其發展的空間,但創造產品的獨特價值和商業模式,才是這個時代競爭的關鍵。

最後引用一句馬雲演講中說過的話,作為今天話題的思考:

十年前公司做免費,別人看著你死,今天你做免費,騰訊百度和阿里會幫你死。時代在變。

閱讀原文

阿里和騰訊雙雙跌出了全球十大市值公司

xxx

狂飆十年的中國互聯網光環不再(穩),我想去國企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讓騰訊蒸發3800億人民幣的那篇官媒文章已經刪了

xxx

除了罵裁判,中國互聯網八大平台都是怎麽看奧運會的?

xxx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戴字節跳動(抖音)的工牌能光宗耀祖嗎?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