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21財聞匯
微信id:jiayou21cbh
本文綜合來源:人民日報、人民網-國際頻道(國際觀察)中新社、海外網
6月5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赴澳大利亞旅遊安全提醒。
近期,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大利亞國內對華人和亞裔的種族歧視言行和暴力行為現象明顯上升。
文化和旅遊部提醒中國遊客切實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切勿前往澳大利亞旅遊。
「後疫情時代」赴澳留學困難重重
澳大利亞作為世界上五大留學目的國之一。然而,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積極配合美國印太戰略,甘心充當美國反華「馬前卒」。
尤其在疫情期間,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導致澳大利亞國內對華歧視暴力事件頻發,給中國留學生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疫情限制令給中國留學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回溯到新冠疫情橫掃全球之初,澳大利亞作為最初采取邊境管制措施的國家之一,將十萬多名回國度過春節的中國留學生阻擋在國門之外。
具體而言,2020年2月1日,澳大利亞政府表示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傳播帶來的風險增加,決定采取有關臨時入境限制措施。
據澳洲教育部統計,因這一政策滯留國內的中國留學生超過10.67萬人。這項禁令造成目前至少1/3註冊入學的中國留學生無法返澳。
儘管中國學生目前未能返澳,但部分澳大利亞大學仍在向中國學生收取住宿費用,一年至少2萬澳元(約9.4萬元人民幣)。
對華歧視暴力事件頻發,對赴澳留學生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近年來,由於澳大利亞部分政客的反華宣傳,主流媒體的大肆渲染,導致澳大利亞社會本土主義、種族主義持續高漲,大量對華歧視暴力事件頻發。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雖然,澳大利亞各界均明確表示反對因疫情針對華人的歧視言行,但是,澳大利亞各地不同程度發生涉疫情辱華、仇華和排華事件,給中國留學生、華僑華人的生活帶來嚴重威脅。
新冠疫情期間,種族歧視事件不斷發生,根據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的數據,2020年2月份收到的與種族歧視相關的投訴是到目前為止本財年最高的。
國家安全審查極大限制部分學生赴澳留學簽證
自2018年以來,澳大利亞相關部門以「國家安全審查」為由拖延一些中國留學生的簽證申請,深陷簽證困境的學生和學者從事的都是理工科領域的研究,包括電子工程、材料、微生物、化學、物理等專業。這些中國學生、學者最長的已等待10個月。
澳大利亞官方回復給他們的理由「千篇一律」,都說正由第三方審核他們的簽證材料,所以時間會久一些。不過澳大利亞政府網站顯示,在90%情況下,審核過程不會超過74天。
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國家安全審查環節」出現問題,以至於簽證審批遙遙無期。考慮到近期澳大利亞部分政客和智庫專家的對華「汙名化」攻擊,不但給中澳兩國關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且策劃將中國部分高校列為國防安全監測的敏感名單的做法,必將加大申請澳大利亞高校部分專業的困難程度。
作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第一大旅遊收入來源國、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中國對澳大利亞經濟繁榮、民眾福祉有著巨大的重要性。
對於深化中澳經貿關係,中方向來持積極的態度。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澳大利亞正在充當美國對華鷹派的「急先鋒」,對華抱有越來越強烈的敵意。
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中澳外交關係的大局,從而有可能增加兩國經貿關係的不確定性。
疫情終結澳大利亞30年經濟繁榮
據參考消息網援引路透社分析,澳大利亞成功控制住了疫情,這部分得益於較早關閉了邊境。
但這項政策導致大規模外來移民中斷,使得澳大利亞面臨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首次衰退。
在截至2021年6月的財年,包括留學生和持有熟練工人簽證者在內的凈移民流入預計減少85%。
移民對澳大利亞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分析師認為,沒有新移民推動人口增長,澳大利亞經濟本來在去年就已經滑入衰退了。
儘管澳大利亞央行預計,2020年經濟萎縮6%之後明年將增長6%,但分析師及企業警告稱,如果移民潮無法全面恢復,則經濟復甦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澳大利亞將對外國投資實行更嚴格的安全審查
中新社雪梨6月5日電,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5日宣布,將對外國投資實行更嚴格的國家安全測試。
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斯科特·莫里森說:「每個國家都會基於本國利益來做出決定以及制定規則,我們尊重他國的規則和利益。」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喬什·弗萊登伯格稱,這是自1975年澳大利亞推行外國投資制度以來最重大的變化。
據知,新規出台後,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將對被定義為「敏感的國家安全企業」的固定資產類別應用新的國家安全測試,包括能源、電信、港口、水和數據部門的資產。
財政部長將被賦予作為「最後手段」的權力,可以對外國投資者施加新的條件,或者在極端情況下迫使投資者出售資產。政府將於7月對這些變化進行立法,並於明年1月執行。
喬什·弗萊登伯格表示,在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投資方面,澳大利亞有著令人羨慕的往績。這些改革不會改變這一點。
「我們的原則將保持不變,將繼續採用一視同仁的辦法,視情況對擬議投資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