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autocarweekly
微信id:autocarweekly
作者:Dedee
今天的主題是:
「那些選擇在短視頻風口創業的後浪們」
我們採訪了6位年輕人。
有些已經在圈內極有名氣,
有些已將短視頻做得風生水起,
有些剛剛開始發力,
有些則選擇跳開熟悉的人際關係,
去新的圈層闖蕩……
他們選擇離職的原因,
或許各有不同。
但對自己目前的創業選擇,
無怨無悔。
過去汽車媒體的舒適圈,我不需要也不懷念
@任海寧
1989年生,《跟你上車》聯合創始人
我辭職創業的確有點衝動,或者說這件事情就是得靠理性和感性合力達成。
而最後的臨門一腳,全賴「感性」。
那是今年年初,幾件事同時襲來。
第一是看了B站的跨年晚會,被短視頻的用戶體驗衝擊到了!
我還看了B站其它的短視頻,比如小艾大叔的10個視頻,粉絲130萬;還有何同學,不到40個視頻,都是幾百萬的播放,粉絲400多萬。
汽車之家在B站,6000多個視頻,粉絲才19萬。
碾壓型的,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第二是在車雲幹了7年,從實習生幹到總編輯,確實想自己折騰些新的事情了。
想想之前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典型的傳統媒體思路——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本科加研究生讀了7年,京華時報、央視和網易汽車,然後是車雲。
突然覺得,自己的傳統媒體人的思維過於強烈了。
那種所謂的精英主義,諸如沒文化,沒水平,不夠文藝,不夠有深度,不夠乾貨,不夠有思想等等之類的,我都會看不上;還會常常以說教的形式告訴讀者,這個事情是這樣的那樣的。
但在現在的年輕人話語體系中,這樣的思維幾乎活不下去。
第三,也是最終下定決心的最後一根稻草——初四還是初五的時候,科比去世了。
初七,我愛人的父親是武漢人,被確診了新冠。我突然有種「人生不確定的事情太多,有想做的事情就趕緊的」牆裂衝動。
那時,我和愛人一直在北京,她爸媽一直在武漢。那陣子嚇死我們了,又回不去……不過現在好了,痊愈了。
初七當晚,我提了離職。
今年3月,我正式成為短視頻創業的一份子。
當時,家里人曾和我說應該再準備準備,比如疫情之後再辭職什麼的。
我覺得還好啦,想做就趕緊做啊!不做永遠都有理由。
我也沒怎麼想太多諸如「做不成怎麼辦」之類的後路。
創業嘛,就需要一點盲目自信。
此外,家人一條心,都健健康康,寶寶每天在家里瞎跑,夠了。
兩個月來,我發現創業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和夢想,經歷本身就很有趣。
比如在看過B站的跨年晚會之後,我就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
擱在兩個月前,我會和你說,我們的短視頻主打「有溫度 有料」。
因為我們的節目《跟你上車》,不僅關注車更關注人。
我們不枯燥地說車,而是嘗試把冰冷的產品與溫暖的人情相結合,將汽車回歸到人、場景、故事和生活。
但現在,我覺得我們的主打,或者說和其它汽車段視頻的最大差異,不在於內容本身,而在於思考方向:
一是「年輕化」,嘗試擁抱年輕人的話語系統,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二是「出圈化」,嘗試覆蓋更廣的泛汽車用戶,在他們心里播下種子。
我們曾經請BOSS直聘的廣告導演,幫忙做了一句廣告語。
他張嘴就是:「跟你上車,沒有底線。」
很好,但太炸了。
最後我改成了 「跟你上車,今天上誰的車?」
至於商業化……其實現在考慮得不算特別多,用心做好內容,順其自然就好,正向一點。
不過,最近心態的確在變,變得很微妙,畢竟沒有收入還是有點慌——買菜開始問價格了,打車去的地方在馬路對面,基本不讓師傅掉頭了,能省幾塊是幾塊。
目前花銷還行,團隊五個人,到現在沒租辦公室,大家幹活在家,為了省錢,溝通就在各種咖啡館。
再加上註冊公司、IP準備、團隊工資等等,花了幾萬塊差不多。
我們三個合夥人說好了,在公司有收入前暫時不拿工資——其中一個合夥人,之前他年薪也不低,估計得稅後60萬了。
發力應該在下半年——人力成本、辦公場地、各種運營費用,包括添置設備之類的,增加會比較多,預期每月10萬左右。
如今我才真實感受到之前的汽車媒體環境太輕鬆,日子太舒服。
不過,這種太舒服的日子,我並不需要也並不懷念。
我也認為沒必要為自己留什麼後路,就怕自己不盡全力。
「把自己的熱愛,變成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
@大宇宙
1989年生,《極速拍檔》聯合創始人
2012年大學畢業後,我抱著「總有一天當臺長」的夢想,進入廣東電視臺,成為了一名汽車節目編導。
經過3年的打拼摸索,練就紮實的視頻製作業務能力,但還是沒看到能進入編制內的希望。
業餘時間,就做點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和Jacky拍一些汽車小視頻自娛自樂。
碰巧被玩車教授的創始人姚俊峰看到了,他向我們拋出了橄欖枝。
正巧,2015年恰逢微信公眾號的野蠻生長時期,被電視臺壓抑已久的我,二話不說就放棄了「臺長夢」,和Jakcy一起跑去《玩車教授》,創立了《玩車TV》。
又過了3年,《玩車TV》在各大平臺的數據和實際影響力都表現得相當不錯,還擁有變現的能力。
同時,我也覺著自己在新媒體視頻方向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論,於是,和有著深厚「革命友誼」的Jakcy、小喬,三個人在2018年4月自立門戶,成立了《極速拍檔》。
我還依舊記得,兩年前的4月21日——決定創業的當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創了個小業」。
馬上就有三位行業里的前輩聯繫我,說有投資意向。
最終,我們和《車影工場》的馬曉波老師一拍即合,成為了合作夥伴。
在大家還一無所有的時候,能遇到這樣三觀吻合的合夥人,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因為除了資金和資源的支持,《車影工場》最讓我們看中的,是對優質內容的保護。
當然,為了徹底實現自己的第二個夢想,不給自己任何的後路回頭,我們三個也All in了全部積蓄。
那幾年,家里人都不太懂我究竟在做什麼,甚至還以為我是賣車的,但他們一直支持著我的任性與決心。
也曾有同行善意提醒,說2018年微信公眾號紅利期已過,趕那時創業是不明智的。
但我自己知道,自己想做的並不是傳統的汽車內容——那種以一種專業姿態來教導觀眾更多買車用車的知識,是把汽車當作一個挑刺的對象。
我們想做的是觀眾的朋友,一種平等而真實的關係,再一起去體驗玩車的樂趣。
就如Jacky所說,車不只是一種冰冷的工具,也可以是我們的朋友、家人、避難所。
《極速拍檔》一直沒有什麼十分固定的節目類型。
我們會應資源、選題、時機的不同,來定制當下最合適的節目。
我們也不會備稿,只會做一些提綱,以保證主持人在節目中的真情實感。
而且,我們從一開始就會對觀眾坦白——《極速拍檔》要靠廣告來創收,但我們絕對不會出賣自己的觀點,為此也拒絕了不少商業合作。
沒想到觀眾對我們的這種態度不僅不反感,還很理解,所以在接商配的事情上,我們從來都不遮遮掩掩的。
而在《車影工場》的支持下,我們第一年就實現了收支平衡。
2019年在市場下行的大背景下,營收也比預計的要好,為今年對抗疫情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2020年上半年的表現,我看數字是還好的,比較平穩地持續了去年的節奏。
也許正是這種心態,兩年過去了,「極速拍檔」的數據還在持續上升。
我們還在YouTube、B站、抖音等非垂直平臺站住了腳。
如今,我很認同何冰老師在《後浪》中說的一句話:「把自己的熱愛,變成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
這條路是不需要被懷疑和後悔的,越往前走,後路自然而然地就越多。
今年爭取再節約些,不要花掉一輛911 GT3就行
@宋思齊
1992年生,《LASTBUS》創始人
我是2014年正式進入新媒體的,中間換過幾份工作,2018年我選擇辭職——因為我難以接受每一天工作是重復重復再重復,而且我也一直都想做點有意思更有意義的事情。
5月,《LASTBUS》發布了第一個視頻內容。
現在回想起來,做《LASTBUS》的契機,應該是我那段時間集中看了很多國內與國外的汽車視頻。
當時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為什麼要接受這些做得不怎麼樣的視頻呢?!
所以決定自己做一個短視頻試試,至少能好看點吧。
選擇短視頻這個形式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它可以更直接地展現我想說的故事。
我一直覺得,內容行業並不應該以形式來劃分,視頻也好圖文也好,都只是載體。
輸出價值觀,得到情感與認同才重要。
第一期EVO與STI的視頻,其實也是雜誌和公眾號時代老生常談的內容,只不過換個形式,大家才感覺新鮮。
而且,我一直挺喜歡改變點什麼的。
雖然我也知道每個人都很難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覺得有一點點改變也是好事情,讓我覺得當下活著,很有意義。
當然,選擇短視頻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發現從2017年開始,圖文生意就很難做了,客單價也在不斷下降,而視頻是我認為利潤率更高的表達方式。
不過,朋友普遍都不看好我這一選擇——因為之前我從來沒做過視頻啊,而且那時候短視頻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
尤其是前同事們,都覺得我資源比較一般,可能沒啥廣告。
感謝我的家人,那一年給了我不只是精神上的支持,還有資金上的支持,讓我在最初期不賺錢的日子里沒那麼焦慮。
其實我無法界定目前的《LASTBUS》的風格定位。
很多人都說我們的節目很情感向,不怎麼講車,其實是我故意的。
我們在採訪時會和車主聊一些汽車數據之類的話題,但剪輯時我會全部剪掉。
因為我覺得這些內容太硬了,會影響到我們傳遞價值的表達。
但我挺討厭「情懷」這個說法的。我們不是做情懷,我們只是記錄每個人也許都會有的情感。
故事類的,我們短期內不會去做。
因為如果要看故事,競爭對手其實是電影電視劇網綜啥的,這個領域我們太弱小了。
我們的視頻內容,本質上是從廣告需求出發反向推導出來的。
所以相對來說,我們比那些直白的廣告,在好賣與好看之間更均衡一點。
當然,最理想的是好看又好賣——真的!這太難了,汽車類的就沒有!
我們算是比較獨特的那類吧,不然我做這件事的意義就沒了,哈哈。
我也一直堅定自己選的這條路是對的!
即使連續加班了100多天沒有休息日,我也沒後悔過!
如果說原來的工作是在慢慢往前走,那現在就是每秒都在沖刺。
我挺喜歡學會一件事帶來的成就感。
所以目前沒想過什麼後路,一次都沒有。
我算了一筆帳。
2018年比較節約,差不多花了一輛保時捷718的錢,去年成本差不多是一輛新911,今年爭取再節約些,不要花掉一輛911 GT3就行。
當然,花的錢看起來不少,但《LASTBUS》2019年就開始盈利了,也開始用賺來的錢探索新的盈利點,比如我們的線下店之類的。
就在上個月的某個周五,我們還辦了一場聚會,很小規模的那種,就在我們辦公室。
我前一天晚上才發的海報,第二天真的有人起早坐飛機從重慶、從南京出發,有人開車從南通、從濟南趕到我們這里。
那一瞬間我挺感動的,覺得我或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我最想說的話,是對甲方爸爸們的:
你只需要看一個《LASTBUS》的視頻,就會喜歡上我們!真的。
因為有溫度的、用心做的有血有肉還有思考的東西,是能被感知的。
《LASTBUS》就是這樣的內容。
離開汽車圈後,你會發現可以選擇的有那麼多!
@CC
1987年生,《香蕉你個笨娜娜》聯合製作人
我是今年3月正式離開公司,選擇短視頻這個風口的。
其實算是被動離職吧,當然之前已經有約摸感覺自己在這家公司呆不長了,所以在離職前已經開始有所規劃——自己創業做短視頻,因為短視頻不僅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創業方式,也是相對而言,更方便快捷、能快速見到成果的創業嘗試。
和別人不一樣,他們依舊選擇留在汽車,我卻通過這次的疫情,感覺要麼遊戲直播、要麼美食旅遊之類的短視頻,這兩種的機會比較多。
我身邊除了做車的,就是搞影視的。
尤其是後者,他們對我離職,徹底離開汽車圈一點也不吃驚。
有個朋友知道我離開原公司後,和我說:「選擇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做嘗試就好啦,管它是哪個領域的呢。」
目前,我的短視頻定位是一個帶輕劇情的美食號,叫做《香蕉你個笨娜娜》,已經在抖音、快手、B站和小紅書入駐了,核心是教大家做創意西餐。
我選擇了美食類,有很重要的兩點原因。
第一是我有供應商資源,第二是在此基礎上的美食類短視頻的成本真的不高。
雖然尚在起步階段,還在各種試錯嘗試中摸索,但就之前幾期的節目下來,四個人的人均成本還不到一千塊錢。
因為有明確的食材供應商,所以某些方面,我的確比許多新興美食博主安心很多。
而且我認為,自己不應該只有短視頻這一種載體,還可以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盈利,之後再引流到私域或更長遠的變現,當然要先做到一定的粉絲量和熱度。
當然,由於是四個朋友一起創業,所以個人感覺最大的問題在於意見難以統一。
目前我們已經遇到許多意見不合的地方,經常需要互相妥協,靜下心來認真判斷和吸納對方給出的意見和建議。
幸好大家都很坦誠,一有分歧和矛盾就會攤開來明說。
雖然我一直都是習慣於兩手準備,騎驢找馬的那種人,但目前還沒想過後路什麼的……
因為,離開汽車圈後,你會發現,原來世界那麼大,可以選擇的有那麼多!
我經常會對自己說,先別考慮對不對錢不錢的
@卡蒙1990年生
聽說我是這次被採訪人中唯一的女性?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能不能先不透露我的視頻項目啥的?畢竟我還在職……
其實我目前是時刻準備著《離職報告.doc》的狀態,搞不好哪天一根弦崩了就打上去了。
我並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態,繁瑣又反復,讓人看不到盡頭。
我真的太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了——30歲了,總感覺女人再不浪一次,就晚了。
所以我默默地和幾個朋友跑去湊短視頻這個風口。
嗯……也不是因為什麼風口的。
這個世界上,存在的風口太多了,主要還是自己覺得做這個事兒很有趣,自己很喜歡。
而且身邊的人都挺支持的,他們的態度還都是:「啊!你這麼個愛折騰、閒不下來的人,才開始做啊!早幹嘛去了!」
當然了,目前由於是初期籌備階段,我只想好了視頻風格定位,因為是女生的原因吧,所以我負責的板塊是偏情懷類的。
商業模式什麼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先做起來看看。
我們幾個人想做的類型都不一樣,那就每人各自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唄,看看哪個效果更好更有錢途。
反正……我經常會對自己說,先別考慮對不對錢不錢的,別後悔就行。
而且沒離職也算是一條後路,確保自己不至於過得狼狽不堪。
其實整個「暗戳戳」的創業過程中,我最開心的是處於某一種狀態——大家一起頭腦風暴後,餓了,一起邊吃夜宵喝酒邊繼續風暴。
那個時間段,常常會冒出來好多新的想法和方案!
第二天,你的腦子里會非常清楚要怎麼做,就這種感覺超好,完全能抵消現在工作時的不爽。
由於我是一邊工作一邊創業,所以資金之類的還好,主要是精力和時間都要掰成兩半用,這是讓目前的我真正吃不消的地方。
如果成不了,就去賣奶茶!
@李清柯1994年生,原ACW顏值擔當
離職的原因麼,我真的很想說「爸爸忽然跟我說其實我是富二代,讓我趁著年輕幹自己喜歡的事情」之類的借口。
而事實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成功的道路,世界如此多嬌,我不想尿你這一壺了……
是的,我在上個月正式離開了ACW,決定奔向短視頻這個懷抱。
身邊人除了決定和我一起乾的李松(原先也在ACW的衣櫃),大家都認為我腦子進屎了——偏偏在如此糟糕的大環境下離職創業。
我曾經和一位前同事就離職創業這事兒吹過水。
她說自己是中年人了,想法已經非常前浪了,達到收支平衡就開始心理滿足不再動彈。
她說自己「年輕10歲肯定也想浪!」
我說「不要自己先給自己設障礙!別忘了沉沒成本,越沉沒,成本越高。」——我20歲時就開自行車店,然後失敗了。
那又怎樣?現在還不是一直在嘗試?
目前已經在微信註冊了一個新公號。
我想過上B站弄,為此還和廠家聊過。
但是他們直接執行投放,很少會考慮B站,而且B站的汽車投放價格都不高,暫時還沒啥大浪花。
做短視頻我是考量過的,一來執行成本低,二來更迎合現代人的新閱讀形式。
我手上有幾個現成的相熟的品牌,他們都沒給我任何的要求和範圍,就讓我們先拍,拍出來他們看,OK就談合作,不OK就當我自己花錢玩一場。
而且我心態特別好,真的就是「玩」,沒有人在屁股後面盯著deadline,也沒人要我追什麼熱點。
風格麼是面對最主流的客戶,搞一把UC風咯。
盈利之類的目前不是我考慮的,就想離職後狠狠玩一把!
我的拍檔曾跟我說,就想在汽車媒體的恥辱柱上,留下我們尿尿的痕跡!
成本到現在也就花了幾百塊而已。真的!
就是兩個很爛的汽車編輯,幹了一個很爛的汽車視頻。
當然,說最爛也行!
我也想好後路了——實在不行,就在花都,也就是白雲機場那裡,搞一個奶茶鋪。自己弄,加盟太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