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數據吐槽中心
微信id:datajoker
作者:槽點挖掘機(老蠻)
今年以來,關於財政如何解困的問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國師派的經濟大師們聲稱必須考慮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路線了,也就是由央行直接憑空印鈔購買國債及地方債券。
而學院派的教授們則堅決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以國債作為印鈔之錨,乃是亡國之兆,1948年的金圓券崩塌,就是前車之鑒。
在這場爭論的背後,隱藏著的真相,乃是我大中國的財政赤字在近年來的劇烈膨脹,乃至到了幾乎無法直視的地步。
下面是財政的發布的近年來的全口徑財政收支表:
2010年我國財政赤字規模不大,僅為3938億元人民幣,占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值僅為3.3%。
此後財政赤字規模迅速放大,到2019年上升到55341億人民幣,占財政總收入的比值提升到20.1%。
這已經相當厲害了,想想財政收支的缺口已經超過了兩成,必須要靠借債來填窟窿,簡直讓人難以理解。
如果這事放到歐美國家還勉強能夠解釋,畢竟人家有著巨大的社會福利負擔。
尤其是西歐那些腐朽的超福利國家,老百姓每天躺在家裏吃失業救濟,一個月也能領一千多歐元的福利補貼,所謂的精英白領每天工作三小時就喊累,需要一周休4天假才能恢復過來。
對比我國那些日常996、007的寫字樓民工,我大中國政府搞出如此大比例的財政赤字,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你要說為啥我大中國居然有如此龐大的財政負擔,這事要解釋起來不容易。
首先我國是個負福利國家,這一點毋庸置疑,正常人都非常理解,財政負擔可不會落在普通老百姓的社會福利上。
我個人的理解,我國的財政負擔主要體現在兩點,第一是政府的投資負擔過重。
與歐美各國不同的是,我國各級政府在本質上其實是個公司,發展經濟是其第一職能。
民間企業投資意願不強的時候,各級政府就必須親自下場拉動投資,這是其無法推卸的天然義務。
在數據上,2010年我國財政預算內資金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規模僅為1.3萬億,到2018年上升到3.9萬億,足足上升了三倍。
單就2018年而言,財政固投資金占總收入的比值就達到15%。
2019年之後我國不再公布財政資金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具體數額,不過想來占比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2020年我國財政大力推進新基建計劃,想來占比還會繼續上升。
另一個重要的負擔項,是對離退休公務員的補貼。
2016年我國對離退休公務人員的養老補貼(不計醫療補貼)規模為0.52萬億,到2018年提升到了0.85萬億,占財政總收入的比值約為3%。
政府投資+離退休公務員補貼,這兩項加起來,大致就是我國的財政赤字的由來。
到今年的1-4月,我國的財政赤字情況愈加嚴重。
在收入上,由於經濟活動被強行冰封的原因,財政總收入同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3.4%(79903億/92214億-1),而在支出方面,各項支出都是硬開支,可削減的地方實在太小。
這幾個月教育方面由於學生們普遍沒有開學,還能稍微削減一些,不過其實也減不了多少,老師的工資還得照常發,最多也就是減少一點學校的日常水電開支,所以1-4月份教育支出同比下降了4.1%。
此外老百姓都縮在家裏,受了委屈的也沒法出去喊冤,所以維穩支出大減,「城鄉社區支出」因此同比下降了18.3%。
至於其它方面,實在是減無可減。衛生健康支出必然大增,而且新基建支出的任務直接就壓在地方政府頭上,這都得多花錢,所以1-4月的財政總支出甚至還有1.3%(99362億/98088億-1)的增幅。
如此收入下降支出增長的結果,就是今年1-4月的全口徑財政赤字規模達到了驚人的19459億,較去年同期的5874億,增加了足足2.3倍!
考慮到下半年的財政支出壓力更大,一般的大規模支出項目普遍都放在下半年,目前這種趨勢持續下去的話,今年的財政總赤字分分鐘就會直奔十萬億而去。
所以,到現在這一刻,如何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就成為整個經濟學界無法迴避的問題了。
各位,你們一定要清晰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福利水平本來不高,今年我國經濟遭遇重創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生活困難的老百姓劇烈增加,是絕對不能再削減社會福利支出的。
這方面如果再削減的話,是會出大問題的。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網址:https://www.spp.gov.cn/spp/xwfbh/wsfbt/202005/t20200515_461011.shtml#1):
「據統計,2020年3月,全國檢察機關受理審查批準逮捕案件共12883件16795人,其中,搶劫案件298件402人,盜竊案件2292件2631人。」
「4月,全國檢察機關受理審查批準逮捕案件26810件38670人,環比上升約108%和130%,其中,搶劫案件613件951人,環比上升約106%和137%,盜竊案件5574件6786人,環比上升約143%和158%。」
這其實就是部分生活無著的國民為了生存鋌而走險的徵兆。
要解決失業國民的生存問題,只能依賴政府的財政補貼,因此赤字幅度,今後必然會劇烈增長。
所以,我們必須回答本文開始的問題:眼看著今年的財政赤字就直奔10萬億而去,這個窟窿到底要怎麽填?純粹依靠老百姓購買國債和地方債,已經越來越不現實了。
畢竟2016-19年的國債 地方債的累積發行規模已經高達33.3萬億,這些錢現在可都是沒還的,這已經相當於把老百姓的錢包給清洗了一次了。想要繼續這麽大規模清洗下去,是不現實的。
以前國債出來了老百姓都是搶著買,想買還得提前排隊,現在已經不行了,銀行不得不開始給國債發行做廣告了,有時候為了完成發行任務,還得找一些大企業做動員了。
至於地方債,信用等級比較高的城市還好一點,稍微差一點的城市,已經讓人退避三舍了。
就這樣的情況,財政的重壓越來越重,根本容不得半點鬆懈。
想要繼續增發各類政府債券,就必須解決政府的信用問題——由誰來給地方政府授信?
我國現在的玩法,是由財政部統一規定國債的發行計劃,以及各地政府的地方債發行額度,這明顯是缺乏信用支撐的,財政部自己給自己授信,這簡直就是瞎扯淡。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參考國外的一般做法:由人大給政府債務授信。
在財政收支問題上,我們必須給人大以真正的權力,賦予各級人大代表以真正的財政預決算的審核權。
財政赤字規模以及相應的發債彌補虧空計劃,都必須經由人大審核;每一項開支計劃,都必須向人大代表說明合理的支出理由;超支當然也必須交由人大進行公開問責;每一筆政府債務發行都需要向人大說明使用方向並解釋還款來源。
在這個改革過程中,當然也可能存在某些地區的人大疏於行使職權的情況,然而陰謀必不行於陽光之下,將財政預決算向全體人大代表完全公開,事實上就是向全民公開,已經不存在多少地下操作的空間了。
這一極為有限的改革,就足以讓財政運作變得盡可能的陽光化和透明化,從而讓政府債務獲得真正的信用加持——經過人大公開審核的債務發行計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是合理合法的,當然也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而在做到這一點之後,即便是央行直接印錢購買政府債券,也不會引發多少爭議。
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相信,迫在眉睫的財政壓力問題,也會就此迎刃而解。
不過,反過來說,這也是真正解決財政問題的唯一辦法了。
其它那些開徵房產稅之類的開源建議,在經濟下行周期裏,都是胡扯蛋,目的是爭奪老百姓身上的最後一枚銅板,只能加速經濟的崩塌,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