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鈦媒體(中國知名科技媒體)
微信id:taimeiti
作者:嚴語
作者簡介:鈦媒體英文專欄作者,本名為鍾厚濤,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後,曾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俄勒岡大學、香港大學等校訪學。主持或參與社科基金等項目五項,出版各類著述七部,在中國、美國、加拿大等發表論文四十余篇,經常擔任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電台、鳳凰衛視等媒體時事評論員。
近日,半導體產業界兩件大事在海內外引發強烈震撼效應,一是美國商務部出台新規,企圖全面「圍剿」華為,二是台積電宣布赴美投資120億美元生產世界最先進的5奈米晶片。
在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封鎖、對華為痛下殺手的背景下,台積電主動選擇投資美國,讓很多人心生疑竇:
台積電是否在配合美國、是否會對華為乃至整個大陸企業「斷供」、是否又會重塑全球晶片製造供應鏈?
中美博弈的一道縮影
特朗普上台後,中美博弈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而「科技戰」是美國對華遏制的重要籌碼之一,與「經貿戰」、「南海牌」、「台海牌」、「香港牌」等一道,共同構成了美國對華圍堵的「系列工程」。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公告稱,最新修改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已獲批准,要求全球任何廠商只要使用了美國的技術或設備,在向華為提供半導體晶片時,都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
這就意味著,任何與華為有合作關係的上下遊企業,都將被美國納入監管之下。(查看鈦媒體此前文章→《美國在全球封殺華為晶片供應,管制全面升級》)
由此,作為華為最重要的晶片供貨商,台積電瞬間也就被捲入風暴眼,被拉上中美博弈的最前線。
各種消息也就隨之甚囂塵上、漫天飛舞,有的聲稱台積電會落井下石,即將停止向華為供貨,也有的說台積電會雪中送炭,剛與華為簽訂天價訂單,協助華為「囤貨過冬」。
無論真相究竟如何,台積電已經成為中美競爭中左右為難的縮影,而布局美國或許只是台積電「避險逃生」的舉措而已。
樹大招風,美國強力施壓
台積電是全球最大晶片代工製造商,也是全球有能力生產最尖端晶片的三家頂級公司之一。
2016年9月19日,台積電市值首度超越美國電子巨擘IBM,2017年3月20日,台積電市值首度超越美國晶片領導者英特爾。
2018年,台積電的市場占有率連續九年成長、達56%,營收與獲利亦連續七年創下新高。
在技術上,台積電在全球率先成功量產7奈米制程,領先同行至少一年,同時也是全球首家量產5G行動網絡晶片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公司。
2019年台積電成績更為輝煌,晶圓出貨量達1010萬片;
先進位程技術(16奈米級及更先進位程)的銷售額占晶圓銷售額的50%;
營收1兆699.9億新台幣(346.3億美元),較2018年增加3.7%,其中毛利率46%,營業利率34.8%;
研發費用高達29.6億美元,約占總營收8.5%;
技術創新方面,在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專利申請數量排名第十,同時位居台灣法人專利申請百大排名榜第一名。
目前台積電在台灣、北美、歐洲、日本、中國大陸、韓國等地均設有晶圓廠、子公司或辦事處,為全球499個客戶提供272種不同的制程技術,生產10761種不同產品,幾乎包攬全球90%的5G晶片訂單。
根據台積電2019年年報顯示,雖然全球半導體產業較2018年下降了12%,但台積電卻逆勢上揚,增加了1.3%,主要原因就在於台積電領先業界的7奈米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可。
2019年全年,7奈米晶片在台積電營收占全年晶片銷售總額的27%。台積電的6奈米晶片已經於今年第一季度進入試產階段,5奈米採用EUV技術,將在上半年開始量產。
此外,台積電目前還正採用三維電晶體的第六代技術平台研發3 奈米技術,並開始開發領先半導體業界的2 奈米技術,同時針對2 奈米以下的技術進行探索性研究。
樹大容易招風。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科技戰」後,首先瞄準的雖是華為,但台積電同樣受到重大影響。
特朗普政府為落實「美國優先」政策、重塑美國產業鏈結構,近年來一直喊話台積電,要求其必須在美國設廠,並將技術一並帶到美國。
對於美國的施壓,台積電始終猶豫不決,因為背後牽涉到是靠近客戶還是靠近產業鏈、是規避風險還是降低成本的結構性矛盾。在美設廠,或許有利於分散政治風險,但同時又面臨被美國「在地綁架」的新的難題。
一波三折,只能唯美是從
由於種種顧慮,台積電決定赴美設廠整個過程跌宕起伏,此前態度一直模棱兩可,既沒明確答應,當然也未直接拒絕。
台積電CEO劉德音曾表示,台積電若選擇在美建廠,需滿足「符合經濟效應、成本有優勢、人員及供應鏈要完備」三要件,而台積電「5奈米、3奈米晶片」的製造工藝將留在台灣。
殊不知話音剛落,5月15日,台積電一改往日含糊不清的表態模式,正式對外宣布,有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建立5奈米晶圓代工廠,預計在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
台積電表示,亞利桑那州的新廠規劃月產能為2萬片晶圓,將創造超過1600個高科技專業工作機會,在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中間接創造上千個工作機會。
先前,台積電對赴美建廠事宜一直搖擺不定、避重就輕,以拖待變,顯然不想被政治牽連其中。
如今,台積電卻突然下定決心,究其原因,或許是政治因素占主導。
在此前多次「婉拒」美國人的「威逼利誘」後,台積電這次態度大轉彎背後主要是多種原因在發酵,面臨著對美「不敢說不」的巨大壓力。
美國是晶片技術的發明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晶片市場之一,自然也是台積電最大的客戶所在地。
作為世界最大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商,台積電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能不考慮在美國的巨大利益。
從營收來看,2019年,台積電總體營收以地區劃分(主要依據客戶營運總部所在地),來自北美市場的營收占台積電總體營收的60%、中國大陸市場占20%、日本與中國大陸以外的亞太市場占9%、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占6%、日本市場占5%。
由此可見,台積電在北美的營收已經占據其全部營收的「半壁江山」以上,重要性可想而知。
美國表態,政治意涵十足
台積電宣布在美投資建廠消息後,美國官方給予高度評價。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和國務卿蓬佩奧分別發表聲明給與贊賞。
兩人雖然著眼點不同,但都透露了美國對台積電赴美設廠的真實心態,即希望台積電的到來能讓美國製造業「再次偉大」,並在中美博弈中占據上風。
羅斯表示,這家工廠將是全球僅有的兩家能夠生產世界最先進半導體的工廠之一。
台積電的投資將增強美國在尖端半導體設計和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羅斯表態還主要著眼於經濟層面,蓬佩奧則直接提升到了中美競爭的戰略高度。
蓬佩奧說,目前正值中國競爭主導尖端技術和控制關鍵行業的關鍵時刻,台積電此刻赴美建廠,將提高美國的經濟獨立性,增強美國的安全和競爭力,並加強美國在高科技製造業的領導地位。
擔憂對美過度依賴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半導體製造廠,台積電一直具有強烈的台灣本土意識,總部始終位於台灣新竹科學園區,雖然在全球各地也都設有廠房,但主要廠房則分布於新竹、台中、台南等台灣各地的科學園區。
根據台積電CSR報告書披露,截至2019年底,台積電全球員工總數為5.1萬人,其中在台灣、亞洲、北美洲、及歐洲地區工作之員工比例依序為89.2%,7.5%,3.1%,及0.1%。
從產業布局上,台積電也一直堅持「台灣優先」策略,始終將其最先進的產能放到島內而非島外。2017年9月29日,台積電宣布未來3奈米工藝晶圓廠,落腳台灣南部科學園區。預計最快2022年量產。
儘管有如此強烈的台灣本土情懷,但台積電近年來對美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台積電的管理層多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董事長劉德音本身就為美國國籍。
台積電也與全球頂尖大學如史丹福、麻省理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進行策略研究計劃,專註於顛覆性創新的電晶體、導線技術、曝光技術、模擬及特殊制程技術的研究。
另外,台積電目前在美國華盛頓的卡瑪斯設已經設有一座8英寸晶圓廠,並在德州奧斯汀和加州聖何塞建立設計中心。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的股權絕大部分被美國所有。
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1994年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1997年到美國發行美國存托憑證(ADR),並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以TSM為代號開始掛牌交易。
目前外資(其中絕大部分是美資)對台積電持股超過80%,連張忠謀都稱對此表示擔憂。
截至2019年12月25日,台積電共計有280.5億股股份,其中259.3億股已上市,21.1億股未發行股份。
從股權結構來看,台積電共有356373名股東,其中包括350139名個人股東,不過個人股東持股比例總計只有7.79%。
台積電絕大部分股東由機構股東持有,並且多數股份都是海外基金投資持有。
台積電最大股東為美國花旗托管台積電存托憑證專戶,持有股數為5325610353股,持股比例為20.54%。而台灣「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雖為第二大股東,卻僅占6.38%。
不能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裏,是每一個企業都熟知的生存法則。
對美國如此之高的依賴,台積電焉能不憂心忡忡。
為何對亞利桑那州情有獨鍾?
亞利桑那州長期以來都是先進位造和半導體行業的樞紐,是美國主要的電子工業、航天工業等基地,擁有熟練的勞動力和強勁的供應鏈,英特爾、摩托羅拉、飛思卡爾、恩智浦、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飛利浦、西部數據等集成電路廠商都在該州設立運營中心。
台積電進入亞利桑那州後,將形成一個更大、更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美國商務部長羅斯透露,台積電工廠遷到美國會帶來80 個供應商,將在亞利桑那打造全新的半導體生態系統,而這些都是吸引台積電入駐的重要誘因。
如果從政治層面來考慮的話,亞利桑那州一直是共和黨的大本營,但近年來卻出現了一些松動的跡象。
特朗普政府強力推動台積電落戶該州,為共和黨鞏固基本盤的意味十足。據悉,台積電工廠選址仍在評估中,亞利桑那州商務局參與這項工作。
此外,外媒引述知情人士稱,蘋果公司也參與了建設晶片工廠地討論。
進軍美國軍工產業鏈?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是「地緣政治必爭之地」,現在更被卷入美中全面戰略競爭中的「科技戰」。據台灣媒體披露,美國一直施壓台積電要求其在美國設廠,為美國部隊製造軍用晶片。
事實上,美國物色的對象不止台積電一家。
除了台積電,英特爾司睿博(Bob Swan)也在4月28日致信美國國防部兩位官員Lisa Porter和NicloePetta,表明願意與國防部合作建設一家商用晶片代工廠,向國防部供應廣泛的微電子產品。
島內有輿論預測,台積電此次赴美設廠預計以高單價的軍規市場客戶為主要求,將大幅推升台美安全互信與產業合作。
大陸市場,台積電早有布局
張忠謀曾強調,台積電是「大家的代工廠」,這裡張忠謀表述的非常含糊,卻又非常智慧,關鍵是對於「大家」如何理解,「大家」中又是否包含中國大陸。
近年來,中國大陸市場對於晶片的需求量呈現幾何式增長態勢。身為全球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提供商,台積電自然也不會忽視大陸市場的存在。
在台積電全球客戶的占比中,第一大客戶蘋果營收占23%,第二大客戶就是華為,營收占14%,如果未來無法順利供貨給華為,台積電營收勢必也會遭受重創。
從產業的關聯性看,台灣是個淺碟形經濟體,總量規模較小,經濟要發展必須要利用境外的互補優勢,才能完成產業推動,而最大的互補要素就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占到了整體出口的40%,對美國的出口只占到10%。
特別是從產業發展走向來看,即便在疫情下,大陸仍是恢復最快的「世界經濟火車頭」。
隨著新基建、「西部大開發」等各項布局的全面啟動,未來大陸市場對於相關產品的需求將繼續猛增。
此外,依據台積電2019年終端產品市場營收占比來分析,智能型手機占台積電總體營收的49%、高效能運算占30%、物聯網占8%、車用電子占4%。消費性電子產品占5%、其他產品占4%。
而在這些領域,中國大陸都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面對美國發起的對華「科技脫鉤」策略,台積電左右兩難,兩頭煎熬,但又不得不做好兩手準備。鑒於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台積電必須要提前布局。
2016年,台積電在中國大陸的首座12吋晶圓廠正式在南京市宣布動工,並於2018年正式投產。
此後,台積電又在上海設有1座8英寸晶圓廠。伴隨著中國大陸全方位、大力度發展自主晶片產業,客戶與訂單規模將持續擴大。
即使是在半導體晶圓廠建設方面,大陸建廠也是成本最低的,台灣地區次之,美國最高。如果能在大陸建廠,既接近客戶,又接近產地,無疑可以最大程度的縮減中間環節,確保利益最大化。
所以,台積電在美設廠,並不意味著其就是「脫陸就美」,而更多是「兩面押寶」。相信以台積電的智慧,未來很難輕易放棄大陸這一日益增長的龐大市場。
掏空台灣:台灣當局的難題
台積電長期被視為「護台神山」,對於台灣經濟特別是台灣股市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其產值占台灣整體GDP比重約6%,預計2020年直接拉動台灣民間投資占比將達13%。在股市方面,截至2019年12月,台積電為台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最大成份股,約占台股大盤總市值比重23%。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絕對是台灣整個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
2019年7月,台積電在美國《財富》雜志評選「全球最大500家公司」排行榜中,依營收規模名列全球第363名,依獲利規模名列全球第39名。
2019年8月,台積電在PwC發表的「全球頂尖100家公司」排行榜中,依公司市場價值名列全球第37名。
作為整個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如果台積電出走,勢必會對台灣整個產業鏈帶來重創。
因而,當台當局作出同意台積電赴美設廠決定時,台灣地區領導人心中應該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是感到竊喜,因為終於找到了提升對美關係的「投名狀」和「敲門磚」,但另一方面又會感到憂心,畢竟台積電對美投資將擠壓其對台投資,這將直接衝擊台灣經濟成長動能。
如何落地,依舊困難重重
台積電在美新工廠計劃2021年開始設計,2024年投產,但能否如期進行,仍面臨多重困境。
一是外部環境考驗。隨著中美博弈的持續加劇和美國兩黨政爭的紛擾,整個國際環境隨時可能因貿易糾紛及美國大選等政經而撲朔迷離,加上新冠疫情前景不明,台積電要想漂洋過海去美國投資建廠難度可想而知。
二是人力資源不足。台積電籌組工程技術團隊,要求都在碩士學歷以上,在美國要找到能夠勝任且足夠的人力,並非易事;而且東西方工作模式差異較大,很難實現每天24小時的輪班制。
台積電在台灣晶圓廠創立的龐大高學歷人力輪班運作模式,要想同步復制到美國恐需較長時日。
三是產業鏈不配套。台積電在美國建廠還不夠,還要有完整的供應鏈配合,但美國卻缺乏半導體中下遊製造所需的集群效應,沒有半導體下遊封裝、測試及組裝產業鏈等。
這意味著,如果短期不能形成配套,台積電製造出來的的晶圓需要再送往東亞和東南亞進行封測組裝,運輸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在無形當中將大幅提升。
事實上,由於上述近似的原因,鴻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代工廠到現在靴子還未落地。台積電此前在華盛頓州的廠子也一直沒擴廠,美國本土最大代工廠格芯(Global Foundries)Fishkill 紐約廠近乎難以為繼,就連英特爾都要去海外設廠來降低成本,這些都頗能說明在美國建立晶片廠的難度。
也正因如此,外界有人認為美國最厲害的是設計研發,很難成為科技產品製造王國。
外界推測,台積電在美國建廠成本過高,不符合規模經濟,而且大筆投資能否回報、即使匯報也是周期過長,所以台積電不會「真心實意」在美設廠,只是在「打假球」,最多也只是做個樣板廠而已。
根留台灣,台積電最後的「壓艙石」
台積電對於美國建廠的時間點選擇非常微妙,2024年落成意味著美國下一任總統任期完了之後才能看到,屆時5奈米工藝也不是台積電最先進的技術了,因為台積電的2奈米工藝那時候都要量產了,姑且不論中間還隔了一個3奈米。
由此可以看出,台積電並不願意將最先進的產能布局在美國。
台積電1987 年成立於台灣,雖然歷經30餘年打拼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半導體製造廠,但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在台灣,因而對於任何先進產能布局,都優先考慮在島內完成。
例如,計劃在美投資的5奈米工廠還未啟動,台積電在台灣南部科技園已經獲批30公頃土地,開始建設其3nm工藝晶圓工廠,計劃在2023年實現3nm處理器大規模量產。
本想「科技中立」,卻被卷入「地緣紛爭」。處於中美博弈夾縫中的台積電,未來應何去何從,這是台積電高層一直深思的問題。
經過種種現實洗禮,他們最後發現,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化,台灣才是其最值得信賴的熱土,也是其防範各種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火牆」。